王陽
摘要:運用問卷調查和訪談,從教師角度調研和了解目前我國幼兒音樂教育發展狀況,包括教師對的幼兒音樂美感情趣教育觀念與方法,以發現當前幼兒音樂美感情趣教育中存在的問題。
關鍵詞:幼兒園? ?幼兒音樂教育? 美感情趣教育? 問卷調查
中圖分類號:J60-05? ? ? ? ? ? ? ? ? 文獻標識碼:A? ? ? ? ? ? ? ? ? ?文章編號:1008-3359(2020)03-0128-02
本文選取了徐州市9所幼兒園作為調查對象,針對幼兒園教師展開了幼兒音樂美感情趣教育現狀調研,所調查的幼兒包含市直、普通、私立三類幼兒園,本次調查針對幼兒園教師發放的有效問卷有40份。
一、音樂教育觀念
與世界其他國家相比,我國現代的幼兒音樂教育起步相對較晚。我國古代的儒家雖然在禮教和蒙學等方面有比較系統的思想與教育方法,但這些思想與方法在經歷了近現代歷史發展潮流的洗禮后,已逐漸被人們所擯棄。而且自古以來,我國幼兒音樂教育主要還是由幼兒家長自行承擔,并沒有針對幼兒的專門音樂教育。但隨著近代以來,幼兒音樂教育正受到人們越來越多的關注與重視,但教育觀念上還存在的一些偏差。
(一)幼兒教師對音樂教育目標缺乏充分的認識
幼兒音樂教育目標對于幼兒音樂教育內容、組織形式、實施方式以及評價手段的選取有決定性的影響作用。根據《幼兒園教育指導綱要》的規定,幼兒美育旨在“萌發幼兒初步感受美和表現美的情趣”,其核心在于使幼兒能夠獲得對環境及生活中美的感受,并以自己偏愛的方式表現出來。顯然,幼兒園在實施幼兒音樂教育中應當著重探索如何更好地關注幼兒對音樂美的感受,并積極為幼兒感受音樂之美創造充分的機會,為幼兒表現音樂之美盡可能多提供相應的技能培訓支持。從我們調查的情況來看,有高達76.7%的幼兒教師對音樂教育目標沒有足夠的了解與認識,他們往往對幼兒音樂教育的一般就是歌唱,甚至還有15%的幼兒教師直接將音樂課本上的教育目標照搬了出來。不難看出,許多幼兒教師更多地強調著對音樂技能的掌握,而未對幼兒心里的音樂感受給予充分關注。他們在多數時候更加在意幼兒唱歌時音調是否足夠準確,舞蹈動作是否能夠達到自己的標準,以及節奏的掌控是否整齊等,常常將音樂教育淪落為音樂技巧訓練教學,其結果是,在反復、枯燥訓練過程中,很多幼兒對音樂的興趣越來越低,他們學習音樂更多是只是出于老師的要求或安排,而沒有自發地形成對音樂的個人感受。從這個意義上講,當前的幼兒音樂教育遠遠沒有體現對幼兒個性、品質及創造性塑造的要求,難以通過音樂教育促進幼兒的全面發展。
(二)幼兒教師音樂思想模式化,無法激發幼兒自身的音樂創造力形成
音樂需要想象和創造性,這種特殊的精神表達方式能夠將流動的樂音以視聽的方式呈現給眾人,這種表現方式直接體現了人的創造力。從人類藝術發展的整個歷史過程來看,音樂源自人所固有的創造能力,而音樂也同時能夠激發人們的創造力。音樂教育發展至當代,塑造幼兒的創造力已經成為該項教育活動開展的主要目標。此外,音樂屬于二度創作的藝術形式,這種藝術方式能夠借助于表演、欣賞等不同類型的方式,充分調動人們的視聽感觀,進而獲得美的感受和體驗。對于幼兒來說,歌唱是幼兒在獲得音樂審美的過程中最主要的方式,但許多幼兒教師錯誤地將歌唱直接等同于幼兒音樂審美教育了。我們調查發現,有高達83.3%的幼兒教師并沒有對幼兒的音樂創造力給予足夠的關注,只要多數學生能夠學會老師所要教授的歌曲,幼兒教師就會認為自己開設的音樂課教學目標就達到了。江蘇省在幼兒園課程教學指導意見中給出了幾十首歌曲可供教學和欣賞,但多數教師都只從中選取了幾首歌曲針對幼兒開展了教學,而其他的音樂欣賞課、活動課則都沒有被開展起來。部分幼兒教師會在音樂課上自行增加一些教學內容,如填詞、編曲、伴奏、創編動作等,這些老師認為這些方式是激發學生音樂創造力的途徑,他們錯誤地將這些發散性思維直接等同于幼兒的音樂創造力,只要幼兒的這些技能或能力越強,那么他們的創造力就越豐富。顯然,許多幼兒教師對幼兒園音樂教育在理解有誤的,他們應當更多的關注幼兒對音樂作品的理解、審美興趣的培養以及音樂作品情感和意境的感受,而不應過多的關注音樂技巧與技能,唯有如此,才能充分調動幼兒在音樂課堂上的積極性,激發他們的創造力,并塑造其個人品質與素養。
(三)將技能培訓當作是幼兒音樂教育的主要目標
幼兒階段的音樂教育從本質上來講就是審美教育,我們調查發現,有63.3%幼兒教師在音樂教育中主要還是地技能培訓為主,幼兒教師就認為學生掌握了相應的音樂技能,也就達到了教育目標。其實,幼兒音樂技能的學習與幼兒音樂審美的獲得并不是完全互斥的,其終極目標都是為了提升幼兒的綜合素質,使之具備完整的人格與品質,但在對幼兒進行音樂技能訓練的過程中應當以幫助幼兒獲得音樂審美的實踐作為出發點。
二、音樂教學方法
(一)教育方法與幼兒身心發展規律不相適應
幼兒所處的人生階段是其個人發展的起步階段,他們在這個階段接收了大量外界知識,因而在該階段對幼兒的教育應當集中于幼兒智力與創造力的發展。音樂教育家陳鶴琴認為,音樂教育與其他類型教育的不同之處在于,這種教育能夠以一種輕松愉快的方式為大家所廣泛接受,且以培養人的審美情趣為最終目標,能夠幫人遠離世俗,達到純粹的精神境界,針對幼兒的音樂教育不應讓智力和技能對幼兒產生完全的支配作用,而應當通過美育培訓幼兒的創造力與使之具備相應的情感以及自由發展,讓幼兒成為真正快樂的人。我們通過調研發現,有83.3%的教師提出的教育主張并與不幼兒的身心發展規律相適應,這種不相適應的情況主要表現在兩個方面:一是,過于重視單種音樂技能教學,而相對忽視對不同教學方法與手段進行整合,從而使得音樂教學活動變得簡單、乏味,不利于激發幼兒對音樂學習的興趣;二是,所選取的音樂作品與幼兒的發展規律不相符,沒有將培養幼兒的審美情趣作為音樂作品教學與欣賞的出發點,出現了過于專業化與成人化的現象,這在一定程度上會損害幼兒的身心健康。
(二)教師在音樂教育中主導幼兒
《幼兒園教育指導綱要》指出,幼兒教育應當體現“教師主導、幼兒主體”的原則,教師在音樂教育中不能完全代替幼兒個人的音樂實踐,更不能其音樂發展,但現實中往往產生了與此相反的情形,出現了抑制幼兒音樂學習主動性,不考慮幼兒音樂學習興趣與需要的現象,幼兒教師在音樂教學中將教育過程當成了教學內容灌輸的過程,使得幼兒難以音樂活動產生興趣。
(三)教育中個性發展與品質培養相對比較忽視
在幼兒音樂教育過程中普遍存在著以下兩種錯誤的教學方式:一是,忽視幼兒的個性發展。由于幼兒園屬于集體活動的場所,幼兒要在該環境下逐漸學習如何融入社會環境,適應社會生活,并形成自己的自尊心,但由于幼兒心智發展尚未完全,他們在自我發展過程中需要教師給予充分的關注和引導。然而,我們通過調查發現,有高達73.3%的幼兒教師通常過于關注某些幼兒,而忽視其他幼兒,未能夠做到公平的對待所有幼兒,這些行為可能會導致幼兒行為出現偏差。二是,忽視幼兒品質的塑造與形成。許多老師對音樂教育的理解往往停留在音樂技能教學與培訓層面,而對于幼兒的審美情趣以及通過音樂教育產生的思想道德及性格教育則相對比較忽視,這也顯示出當前幼兒音樂教育中對傳統的禮樂教育比較忽視,這顯然是后續應當加強的。
三、結語
從幼兒音樂美感情趣教育現狀來看,幼兒音樂教育在我國獲得了一定程度的發展,并被許多家長所重視,但我國幼兒音樂教育中仍然在觀念上存在的一些偏差。這種觀念的偏差表現在三個方面,分別是:幼兒教師對音樂教育目標缺乏充分的認識;幼兒教師音樂思想模式化,無法激發幼兒自身的音樂創造力形成;將技能培訓當作是幼兒音樂教育的主要目標。而在音樂教學方法上,教育方法與幼兒身心發展規律存在不相適應的情況,教師在音樂教育中主導幼兒,幼兒教師在音樂教學中將教育過程當成了教學內容灌輸的過程,使得幼兒難以音樂活動產生興趣,教育中個性發展與品質培養相對比較忽視。
參考文獻:
[1]周海如.淺析音樂游戲在幼兒美育中的實效性[J].中國校外教育,2018,(23):3+5.
[2]魏卿.淺談音樂游戲在幼兒美育中的作用[J].學周刊,2018,(10):180-181.
[3]盧麗娜.躍動以禮,趣玩以樂——幼兒園禮樂文化與晨鍛活動[J].新絲路(下旬),2016,(11):195.
[4]王薏萍,蔡麗英.聆聽音樂之美 育幼兒審美之趣——審美視野下的幼兒音樂欣賞教育[J].淮南師范學院學報,2015,(05):69-7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