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慧猛
愛國主義,是中華民族民族精神的核心,是維護國家統一、促進民族團結的強大內生動力,同時也是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中國夢的精神源泉。大學生是未來國家建設的主力軍,其在大學期間是人生觀和價值觀形成的關鍵時期,大學生的能力素質特別是“三觀”關系到國家走向,做好大學生愛國主義教育,利于青年個體成長,對于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建設事業也起著關鍵作用。
一、愛國主義教育的重要意義
自古以來,愛國主義就是華夏兒女骨子里流淌的共同精神印記與民族圖騰。在不同歷史時期,愛國主義有著不一樣的內涵和主題,但本質卻從來沒有變異,都飽含著華夏兒女對國家和中華民族強烈的歸屬感和認同感,開展愛國主義教育,具有十分重大的歷史和現實意義。
1.是對中華民族優秀傳統文化的自覺繼承
中華民族歷史源遠流長,在悠久的歷史進程中積淀出豐富的優良傳統,愛國主義便是重要構成,可以說貫穿了中華民族的演進史。歷史上就有很多我們熟知的愛國志士和可歌可泣的故事,愛國主義從最初的對故土的熱愛到忠君愛國,再到為天下蒼生而非忠于君王個人,再到中央集權階段與維護統一、對抗分裂緊密相連。到了清朝末年,中華民族到了生死存亡的關頭,面對亡國亡種的危險,愛國主義掀起了一次新的高潮。新中國成立后,愛國主義被賦予了更為豐富的內涵,隨著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進入新時代,愛國主義精神的主題被具象為“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中國夢”。這一主題既與中國傳統的愛國主義一脈相承,又注入了新的內涵??梢郧宄目吹?,不同時期,愛國主義表現為不同的形式,但這種精神自古就流淌在華夏兒女的血脈中。
2.能為華夏兒女提供共同的精神歸宿
如前述所言,當前愛國主義的新指向是為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中國夢而貢獻力量。在這樣的時代背景下,弘揚愛國主義精神對于激勵全國各族人民為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中國夢而奮斗具有十分重要的意義,新時代賦予愛國主義的新內涵能夠為華夏兒女提供共同的精神歸宿,有助于我們統一共識,能為中華民族偉大復興凝聚全體中華兒女的力量。
3.能為青年健康成長提供充足精神養分
大學是青年“三觀”形成的關鍵時期,偉大事業需要偉大精神,偉大精神鑄就偉大夢想。愛國主義精神是否牢牢扎根于青年大學生心中,將直接影響大學生為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發展建功立業的熱情與信念。愛國主義教育能夠引導廣大青年厚植家國情懷,培育精神家園,為青年健康成長提供充足精神養分。
二、當前高校愛國主義教育存在的問題
1.重要性需進一步凸顯。高校愛國主義教育是一個老生常談的問題,但現實的情況往往是“嘴上都說重要,落實放在一旁”。因為愛國主義教育無法及時有效開展考核,學校的教育工作開展得如何,更多靠的是教育工作者的自覺甚至日常教育中的“不自覺”效果。在一線的工作中,愛國主義教育規劃不夠,抓手不足的情況普遍存在。
2.成效亟待提高。具體表現在愛國主義教育融入思想政治課堂不夠、不實,在專業課程教學中又存在教師積極性不高,融不進去的問題。在此基礎上,對青年群體特征研究不夠,說教式、灌輸式教育仍然廣泛存在,教師用平實、接地氣的語言,把愛國主義講清楚、講透徹的能力不足,不能真正做到讓學生聽得懂、聽得進、有共鳴。
3.面臨的內外部環境越發復雜。隨著經濟全球化和網絡的迅猛發展,外來文化特別是西方文化對中國傳統文化形成了巨大沖擊。在網絡中出現的“低級紅”“高級黑”隱蔽性極強,教育工作者的斗爭意識和斗爭精神需要進一步增強。
三、應采取的對策
1.運用好課堂主陣地。高校作為意識形態工作的前沿陣地,肩負著學習、研究、宣傳馬克思主義,培育和弘揚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為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中國夢提供人才保障和智力支持的重要任務,是愛國主義教育的主戰場,應該把愛國主義納入到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教育中去。要改進思政課的講授方式,把以教為中心切實轉化為以學為中心,開展啟發式教學,增加互動,利用好課外實踐,讓學生在思考和實踐中感知愛國主義的魅力。同時要充分挖掘專業課中的愛國主義教育元素,真正實現專業課與思政課同向同行。
2.要充分發揮青年學生的主體作用。注重朋輩作用的發揮,選樹優秀典型,發揮模范的帶頭作用。要利用好學生會、社團等學生組織的作用,讓學生自主設計活動,自我組織起來,用青年人喜聞樂見的方式開展愛國主義教育,真正做到潤物細無聲,教育于無形。
3.要利用好時間節點開展教育。教育需要抓手,需要找準時機。2019年,新中國成立70周年的慶祝活動氣勢恢弘、大度雍容,充分展示了新中國成立70年來的輝煌成就,有力彰顯了國威軍威,極大振奮了民族精神,廣泛激發了各方面力量。青年學子積極參與群眾游行、廣場聯歡等重要活動,擔任志愿者,付出了辛勤的汗水,也極大地激發起了他們的愛國熱誠。這即是愛國主義教育的生動范例,高校愛國主義教育應該認真總結相關經驗,以重大節慶等活動為重要契機,團結青年,組織青年積極參與國之盛世,激發他們的愛國熱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