楊璐
摘要:中國共產黨領導的多黨合作和政治協商制度是世界政黨制度史上一種新的政黨制度范式。相較于其它政黨制度,從歷史發展的縱向邏輯來看,中國新型政黨制度新就新在它是植根于中國而生長的;從政黨制度內在特征的橫向邏輯來看,中國新型政黨制度新就新在其民主具有真實性、治理具有有效性;從政黨制度發展成效的邏輯來看,中國新型政黨制度新就新在它切實有效的不斷發展和完善。
關鍵詞:政黨制度比較;中國新型政黨制度;有效性
總書記提出“中國共產黨領導的多黨合作和政治協商制度作為我國一項基本政治制度,是中國共產黨、中國人民和各民主黨派、無黨派人士的偉大政治創造,是從中國土壤中生長出來的新型政黨制度”[1], 這一論斷首次正式將我國的政黨制度概括為“新型政黨制度”,標明我國當前的政黨制度是具有中國屬性的新的政黨制度范式。這種“新”,只有在同其他政黨制度的比較中才能更加彰顯。
一、歷史之維:新型政黨制度新就新在它植根于中國
中國新型政黨制度的生長具備歷史必然性和存在合理性,它是中國大地上先有政黨后成立國家的特殊國情下的產物,是植根于中國的政黨制度。1905年,孫中山領導和組織的中國同盟會率先拉開了中國近現代政黨政治的序幕,此后,政黨叢生,到民國初年,約有三百多個政黨存在于中國,在此背景下,議會多黨制被推崇,但最終卻淪為權力爭奪的工具并宣告破產。后來,雖然國民黨與中國共產黨之間達成了合作,卻慘遭國民黨內部分化的右派使用殘酷的手段摧毀,一黨專制,不允許其他政黨在中國境內有生存空間,形成國民黨獨斷專行的局面,最終遭到中國人民的拋棄。在此期間,一些黨派倡導在中國實行英美式的政黨體制,但由于其力量不足并遭到國民黨的迫害,這一幻想最終破滅,表明純粹的西方制度在中國大地上沒有留存的條件和機會。同期,中國共產黨在革命中并未機械的套用馬克思主義的政黨理論,而是在馬克思主義強調同其他黨派合作并保持自身領導地位的相關學說指導下,結合現實國情,開創了“三三制”的民主政權形式,成為后來我國新型政黨制度順利建立的因子。抗日戰爭勝利后,中國共產黨更是主張建立民主聯合政府,并于1948年發布“五一口號”,奠定了中國新型政黨制度的基礎。1949年,中國人民政治協商會議開啟了協商建國的新紀元,標志著我國新型政黨制度的正式確立。
總之,中國不是沒有嘗試過多黨制、一黨專制和兩黨制,而是這些嘗試在中國大地上皆以失敗告終,不適宜在中國土壤上生長下去,多年的實踐和探索表明:只有中國新型政黨制度才是中國真正需要的政黨制度,因為它既不是受制于西方、照搬西方已存在的政黨制度所形成和發展的,也不是照抄蘇聯政黨制度所構建的,而是立足于馬克思主義政黨學說,立足于國情和實踐逐步形成的由歷史和人民共同選擇的富有中國風味的新型政黨制度。
二、制度之維:新型政黨制度新就新在其民主具有真實性、治理具有有效性
新型政黨制度以“中國共產黨的領導”、“多黨合作”以及“政治協商”為鮮明的制度結構特征,基于此,可引申出這一政黨制度相對于其它類型政黨制度的“新”之處,即民主具有真實性、治理具有有效性。
(一)民主的真實性
民主的形式有很多,但重要的是民主的價值目標可否實現。近現代政治崛起直至今日,西方憑借其實行的“票決式民主”,一直標榜自己是民主國家。但是,民眾根據表象做出判斷并投票的方式是一種程序上的民主,在西方現行的政黨制度下可能會存在失真、失效的問題。一方面,西方現有的政黨制度下,民主總是與競爭聯系在一起,選民通常只有前期投票的權利而欠缺后期持續參與的機會。因此,這實際上是一種狹隘的民主。另一方面,政黨的“代表性”有待商榷。西方政黨代表的始終是本黨派的利益,因此,只能在不觸及本利益集團的權益上才考慮其他人的需求,一般不能反映和顧及多元群體的利益。
社會主義民主從來就不是說說而已,而是做出來的。中國社會進入近代以來,尤以新文化運動舉起“民主”這一標語為起點,無數人致力于追求民主,至今形成中國特色的社會主義民主。一方面,中國共產黨身處人民群眾中,始終把人民放在首位,并不斷吸納各領域各類優秀人才加入黨組織,確保了人民性和利益的代表性。另一方面,民主黨派有其特定的黨員基礎,保障了參與性和多元性。民主的真實性還表現在“政治協商”的基本原則。各民主黨派能夠合法發表自己的見解,無黨派人士以及其他社會各界人士包括海內外僑胞也能通過合法途徑參與政治協商。如此,新型政黨制度的制度設置就展現出社會主義民主較大的包容性,確保了人民參與的廣泛性和持續性。70年的實踐完全說明了新型政黨制中“民主”內涵的利益的有序和有效表達,一定程度上還能夠化解社會矛盾,展現出帶有中國特色的社會主義民主的優點。
(二)治理的有效性
從西方執政黨的選舉機制來看,只要獲得足夠多的選票,每個黨派都可能取得執政權。因此,在選舉過程中,不同政黨為了爭奪權力和利益展開激烈競爭,致力于揭露競爭對手的缺點甚至丑聞來給本黨增加獲勝的籌碼,最終可能會發展為惡性競爭,對治理毫無效用。其次,從政黨制度的運行方面來看,執政黨的更替決定了政黨推行的執政綱領和治理政策的不穩定性,現任執政黨有可能將上一任執政黨推行的政策全局否定,重新頒布新規,難免會造成政治局面不穩定、政策執行力較弱的問題。此外,國家的公權力掌握在不同政治主體手中,由于代表的利益集團不同,導致政治主張與政治訴求也可能出現沖突,某一項公共政策能否通過乃至能否順利實施都是不同政黨間的利益博弈,從而必然導致各政黨之間處于對抗的狀態、甚至在討論某一問題時大打出手,或是在政策推行周期長甚至政府關門,造成整個國家決策和治理的低效性。
中國新型政黨制度相對于西方競爭性的政黨體制在治理上更具制度優勢。究其原因,是因為中國創立了一種堅持在中國共產黨領導下的黨際間和諧相處的關系模式,展現出民主與和平發展的中國思維。首先,堅定中國共產黨的領導。中國共產黨作為“兩個先鋒隊”是我國唯一的執政黨,保持了執政主體的穩定,在具體的實踐中,這個原則能夠統籌全局和長遠,兼顧不同身份人民的利益,平衡和領導各種力量,進而提高治理水平。其次,中國共產黨和其他各黨派之間是一種合作、共存的政治關系,突破了充斥著激烈競爭的多黨制模式,實現了各政黨間的良性互動。最后,中國共產黨與各民主黨派間“有事多商量、有事好商量、有事會商量”[2],體現為一種集體理性,有利于保證國家政策決策的高效率和內容的兼顧性。
三、發展之維:新型政黨制度新就新在它切實有效的不斷發展和完善
一國政黨制度的效能不是永恒的,一旦這種制度無法順應社會的發展需要,它的優勢也將不復存。從事物發展的角度來看,無論是西方的政黨制度還是中國的政黨制度都是抱有美好的政治愿望而在不斷發展的,其中的區別就在于其發展的成效。在西方政黨制度的發展史上,為確保執政地位的穩固和保障本階級利益,西方的政黨制度嘗試過不少的變革,其中確有值得借鑒之處,但從現實維度來看,西方政黨政治面臨著的危機,如民粹主義冒頭、政府停擺等問題,促使人們進行反思,西方民主政治的困境更反映出我國的政黨制度之治。
新中國成立以來所創造的被人民和世界公認的種種奇跡,與我國施行新型政黨制度有重要關系。自我國的政黨制度確立后,中國共產黨不斷探索和完善符合我國真實需要的政黨制度。一方面,政黨制度自身不斷發展。首先,政黨制度的基本方針在探索中得到升華,由八字變為十六字。以《中共中央關于堅持和完善中國共產黨領導的多黨合作和政治協商制度的意見》的發布為起點,政黨制度逐步走上制度化的軌道;政黨制度的地位從建設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重要內容之一逐步上升為國家的意志。十八大以來,為適應新的實踐發展,我們黨和國家出臺了多部相關黨內法規和政策文件,極大地豐富和發展了新型政黨制度的內涵,也在具體貫徹施行的實踐中發揮出舉世矚目的制度效應,展現出獨特的制度優勢。另一方面,從政黨制度的主體發展來看,不僅中國共產黨十分重視自身的建設,民主黨派也在不斷提高自身作為參政黨的能力和水平,保障了新型政黨制度能夠持續維護民主價值和發揮治理優勢。可以說,我國的新型政黨制度決非權宜之計,而是我國建設、改革過程中所堅守的一項中國特色和中國創造,為世界其他國家都樹立了成功的典范以及可供參考的經驗啟示。
總之,無論是從生長于中國的歷史縱向邏輯,或是從制度所內在蘊含的民主的真實性和治理的有效性的橫向邏輯,還是從制度所產生的顯著政治績效來看,新型政黨制度都彰顯出獨特的制度效能。今后,中國的新型政黨制度還將繼續根據時代和實踐的發展需要而不斷調試,我們要系統總結多年來新型政黨制度成功的重要經驗,樹立起應有的制度自信,繼續將這一新的政黨制度范式堅持、發展和完善下去。
參考文獻:
[1]習近平總書記在看望參加政協會議的民盟致公黨無黨派人士僑聯界委員時的重要講話引起強烈反響——新型政黨制度凝聚起磅礴的奮斗偉力[N].人民日報,2018年3月7日(05版).
[2]習近平.堅持多黨合作發展社會主義民主政治 為決勝全面建成小康社會而奮斗[N].人民日報,2018年3月5日(01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