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建
摘要:生態語言學的研究一般從兩個模式入手,一個是“豪根模式”,一個是“韓禮德模式”。從這兩個模式去分析,有眾多的研究內容,但主要有兩大領域。第一種用隱喻的方式,將“生態”作為“環境中的語言”,研究所有可能增強或削弱所有語言功能的環境因素。第二種則是用的非隱喻方式,從生物學的角度研究語言在生態環境中所起的作用和影響。進而從語言的方面來分析生態環境,以實現語言體系與生態體系之間的和諧。
關鍵詞:生態語言學;語言;語言與環境
1.引言
人類社會的這種迅猛變化,也帶來了很多問題,越來越多的人開始關注生態,用生態學的眼光去看待世界。因此生態學的研究不斷得到深入,其與其它學科的融合也越來越多,開始被廣泛的運用在人類活動的各個領域,以期用新的視角來解決所存在的問題。。語言生態學也是在這種背景下產生的,而這門學科迄今為止仍是非常年輕。
2.生態語言學的兩種模式
語言生態學,也稱生態語言學,它是由生態學和語言學相結合而形成的交叉學科。一開始被稱為“語言生態學”,這個概念首先是由美國斯坦福大學教授、美籍挪威學者豪根提出。他(1972)用隱喻的方法將語言和語言社團的關系比喻成生物與自然環境的關系,語言生態學主要探究的是“任何特定的語言與其環境的相互作用”。1990年,系統功能學家韓禮德在希臘舉行的國際應用語言學會議上做了精辟發言,他思考作為語言學家應該如何為生態環境問題作出貢獻。他強調了語言與生長狀況、種類特性及物種形成之間的關系,從而提醒語言學家要重視語言與生態的關系。此后,越來越多的學者開始探究語言與生態問題的關系。
豪根和韓禮德的研究范式,生態語便是言學研究的兩種模式:一種是“豪根模式”,一種是“韓禮德模式”?!昂栏J健闭J為, 語言有自己的生態環境,所用語言的社會及語言使用者的態度決定了語言的生存環境。這是從語言的角度出發,研究語言與所處環境的作用?!绊n禮德模式”則是強調語言對生態環境的作用,語言使用在人類生活中所產生的影響。這個模式突出的是語言學家的“社會責任”,即語言學家該為環境保護方面做出一些貢獻。
這兩種模式是當下生態語言學最主要的研究路徑,正如菲爾(2004)所說,“豪根模式”和“韓禮德模式”是互補的,而不是相互排斥的。雖然它們的研究的角度不同,但終歸而言,它們都是研究語言與生態之間的關系。
3.生態語言學的研究內容
根據兩種模式,生態語言學從兩大領域著手研究。第一種用隱喻的方式,將“生態”作為“環境中的語言”,研究所有可能增強或削弱所有語言功能的環境因素。這就涉及了語言多樣性、語言規劃、語言進化、瀕危語言保護、語言產生和消亡等問題。第二種則是用的非隱喻方式,從生物學的角度研究語言在生態環境中所起的作用和影響。這主要研究是語言系統的生態學分析、環境語篇的分析批評、語言對生態環境的作用、生態語法等等。下面就幾個研究內容略以分析,以作說明。
3.1語言的多樣性與生物的多樣性
研究表明,生態系統的維持與生物的多樣性密不可分。生物的種類越多,生態系統的自我調節能力就越強。生物的多樣性帶來了人類種群的多樣性,這勢必帶來了語言的多樣性,或者說文化的多樣性。因此,語言多樣性的形成離不開生物的多樣性。換言之,保護生物的多樣性也是在保護語言的多樣性。這也體現了語言與生態的關系:雖說語言是沒有生命的,但它卻和生態密不可分。所以生態語言學的目的之一,就是要引起人們對語言與語言環境的關系的重視。
3.2語言的消亡與保護
當今世界,語言的種類數量在不斷的減少消亡。特別是隨著全球化進程的加快,語言的衰變和消亡也在加劇。就拿中國的民族語言來說,它們正面臨著語言衰變甚至是消亡的威脅。造成這種局面的主要因素有兩個:一是生態環境的變化,而是社會環境的變化。生態環境的變化,會導致人口的流動。當他們想要融入到一個新的大環境中,勢必會學習新的語言,而漸漸的冷落本族語。隨著時間的變化,一代代的后輩便把本族語丟棄了。至于社會環境的變化,主要是因為全球化趨勢。全球化的語言求同,結果定會造成語言越來越單一化。
所以,語言保護成為了各國國家急需關注的問題。從生態角度入手,來研究語言的消亡原因,從而采取相應的措施。
3.3生態話語分析
在我國,黃國文教授(2017)強調生態語言學研究者要有自己的“生態觀”,要從生態的角度看問題,包括對“我們信奉和踐行的故事”(斯提比,2015)的反思,從而起到語言研究者的社會責任。話語分析不僅僅是對詞匯、句法和語篇的批評分析,還要從語言使用者的話語態度和話語分析者的生態話語觀進行深入分析。因此,在生態話語分析這方面,他著重分析了斯提比的三大話語類型:“有益性話語”、“中性話語”和“破壞性話語”?!坝幸嫘栽捳Z”是指與自然極其和諧的語篇,通過這樣的語篇能帶給人積極向上的精神和態度?!捌茐男栽捳Z” 則總是在廣告語中出現,它們不顧生態因素而鼓勵高消費。比如,裘皮廣告,將穿裘皮與成功聯系在一起。這一類話語,對生態文明、生態環境造成了一定的不利影響,所有需要反對和抵制。
至于“中性話語”,這是我們日常生活中最多的。但是這一類話語,卻存在著兩面,一面與有利于生態,一面卻與生態不和諧。前者能起到和“有益性話語”相似的作用,后者則有“破壞性話語”的一些特性。面對這類話語,要傳遞的是它積極的、引人向上的一面,而批評或改進它所隱藏的破壞性。
通過生態話語分析,可以從語言中看出語言使用者對生態的態度。同時,也從側面反映出,語言對于人類的行為的影響,從而導致生態文明的改變。
4.結論
生態語言學是一門相對年輕的學科,它的出現必然有其使命。當今世界所出現的環境危機,以及各國對生態的重視,更應該加強這一門學科的建設。生態語言學是一門應用性很強的學科,不同的學科與生態語言學的角度入手,以期有一個全新的視角。生態語言學的出現,說明了語言與生態之間的密切關系,用全新的視角闡釋了如何去解決那些與生態有關的全球性問題。
參考文獻
[1]Haugen, E.(1972). The Ecology of Language. Standard: Standard University Press.
[2]艾爾文·菲爾(2004). 當代生態語言學的研究現狀,范俊軍、宮齊譯.《國外社會科學》, 2004 (4): 5-10.
[3]韓軍(2013). 中國生態語言學研究綜述. 《語言教學與研究》, 2013 (4): 107-112.
[4]黃國文(2013). 生態語言學的興起和發展.《中國外語》,2013 (1): 9-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