梁趙 鄒杰 劉均林 孫秋
摘要:在大數據時代背景下,數據信息呈現出種類達、數量大的特征,大數據技術及相關平臺的應用,極大程度上提升了信息處理效率,讓海量數據得到高效利用,信息資產價值充分體現。但與此同時,數據暴露風險也顯著提升,為了維護企業或個人隱私,保障信息通信安全,應合理應用對稱加密算法技術、線性混合加密算法、密鑰混合加密技術、公開密鑰密碼技術等,對數據進行加密、解密處理,切實保障信息安全,消除人們對于信息泄露、損毀的擔憂。[1]
關鍵詞:大數據;信息通信;數據加密技術
引言:
在互聯網時代背景下,人們可獲得信息的途徑增加,數據信息數量呈現幾何式增長,為了更好的處理數據,“大數據”應運而生。在現代化社會,人們享受著大數據平臺所提供的便利,但同時,也面臨著隱私數據泄漏的問題。合理應用數據加密技術,來保障信息安全,維護企業或個人隱私,是大數據時代信息通信過程中的一個重要任務。[2]
一、大數據下信息通信安全問題
大數據這個概念的推廣,始于2008年白皮書《大數據計算: 商務、科學和社會領域的革命性突破》的發表,自此研究人員及業界高管開始認識并正視這一概念的認知,隨后《Big Data:? Science in the Petabyte Era》的發表,讓這一概念傳播開來。在互聯網時代,大數據技術得到了廣泛的應用,讓海量數據信息發揮出了應有的信息指導價值,為各行各業決策提供了信息支持。[3]
但是,雖然大數據平臺為大眾生活及工作提供了諸多便利,但同時也帶來了不小的信息安全風險,對于個人乃至企業而言,一旦重要數據信息遺失或泄露,都將造成不可挽回的后果。在深入分析大數據應用過程后,發現常見的信息安全問題有以下幾種:①在互聯網時代,人們的一言一行都留下來痕跡,而這些數據內容將被統一儲存記錄下來,公眾信息乃至隱私悄然暴露,信息安全保護難度極大;②大數據時代信息爆炸,為了更好地整理、分析數據,單位、企業等組織會采用大數據技術在同類信息中挖掘有效信息,而不法分子則可借用大數據信息內部儲存內容危害組織利益;③大數據平臺中儲存的都是動態數據,信息種類多、數量大,在利用數據時往往要對不同種類、不同時間段數據進行整合分析,這一過程中極易威脅到信息安全。[4]
二、大數據下信息通信數據加密技術的應用
數據加密技術是一種將直觀數據信息轉化為復雜數據代碼,從而保護信息安全的一種技術,隨著大數據時代信息安全系數的降低,這種技術得到了廣泛的應用。
當前,常用的數據加密技術有以下幾種:
①對稱加密算法技術。這是一種適用范圍極廣的數據加密技術,可采用DES、3DES、IDEA、Blowfish、AES、RC4、RC5、RC6等多種方法加密秘鑰,鎖定信息,待信息傳輸到目標點后,再利用解密秘鑰,將數據信息解鎖還原,不過,這種技術安全性相對較低,因為密鑰管理、分配時需要在網絡上傳輸,很容易被竊取,一旦竊取將導致信息泄露或損壞;②線性混合加密算法。這種數據加密算法是在傳統加密算法基礎上升級、融合而來的,在技術應用過程中,需將待加密大數據整合成數據樣本,再將樣本分為兩部分,采取兩種不同算法加密,其安全性有效提升,但是存在運算速度慢的缺點;③密鑰混合加密技術。密鑰混合加密技術是當前較為完善的一種技術,首先采集數據樣本,應用算法進行加密處理,再應用其他算法對密鑰進行加密處理,具備對稱加密算法技術、線性混合加密算法的優勢,同時彌補了兩種算法的缺陷,加密運算速度快,信息安全有保障,不過,這一技術在身份認證上存在一定補助,導致加密信息在傳輸時面臨一定風險;④公開密鑰密碼技術。公開密鑰密碼技術類似于對稱密碼技術,但在加密、解密的密鑰上存在明顯差異,應用這項技術對數據展開加密處理時,加密的密鑰是可公開的,而且外人無法通過密鑰來解密數據,只有通過相應的密鑰算法,才能夠獲取解密的密鑰,將數據還原。除了上述數據加密技術外,還有安全信息摘要、數字簽名等多種信息安全保障方式。[5]
數據加密技術的應用,有效保障了大數據時代背景下的信息通信安全,在技術研究開發過程中,應該立足時代特征,基于大數據本身的性質,研究出相匹配的加密技術,提升技術利用價值。而且,在技術應用過程中,應該根據數據信息類型,采取合適的數據加密技術,并采取科學合理的加密算法,實現對于待加密數據的快速轉換,并保證密文在傳輸過程中的安全性與可靠性,保證密文經過密鑰解鎖信息能夠真實還原。除此之外,為了保障數據安全性,還可以采取驅動器加密的方式,確保大數據平臺運行的安全性。
三、結語
所謂大數據,就是通過常用計算機軟件無法實現高效信息處理、管理的巨量數據信息集合。在信息通信過程中,可以利用大數據技術展開數據的收集、儲存、分析、挖掘、應用,提高知識層次,充分發揮信息的利用價值,為人們的工作及生活提供信息指導。不過,大數據下信息利用率雖然得到提升,但是面臨的損失、泄漏風險也在提高,為了保障信息通信安全,應根據實際情況應用數據加密技術。
參考文獻:
[1]孟祥智.大數據下信息通信數據加密技術的探討[J].通訊世界,2019,26(10):148-149.
[2]龐志雄.大數據下信息通信數據加密技術的探討[J].數字技術與應用,2019,37(08):176+178.
[3]安金鵬.大數據下信息通信數據加密技術的探討[J].通訊世界,2019,26(08):207-208.
[4]楊俊.大數據下信息通信技術中的隱私保護[J].信息系統工程,2019(04):25.
[5]許得翔.大數據背景下信息通信安全隱私技術實踐探索[J].信息通信,2019(02):245-247.
[6]王琳琳.大數據下信息通信技術與隱私保護分析[J].科技資訊,2017,15(30):25+27.
作者簡介:
梁趙(1999-),女,漢,四川省綿陽市,本科,研究方向:信息工程。
鄒杰(1995-),男,漢,四川省眉山市,本科,研究方向:物聯網工程。
劉均林(1997-),男,漢,四川省瀘州市,本科,研究方向:信息與計算科學。
孫秋(1999-),女,漢,四川省達州市,本科,研究方向:教育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