趙晉平
面對新冠肺炎疫情日趨嚴峻的形勢,世界各國的防控措施不斷升級,絕大多數國家已限制國際航班和人員入境;60多個國家宣布進入緊急狀態,一些國家還直接采取封鎖邊界的“鎖國”做法。在這種形勢下,各國經濟活動幾乎陷于停滯,跨境商品交易和移動遭受巨大沖擊,國際貿易領域成為疫情危害的重災區,我國企業的進出口面臨著空前嚴峻的挑戰。
國內企業面臨的第一波沖擊是在今年1—2月期間,由于國內疫情暴發,企業生產活動無法恢復正常,外貿訂單延遲交付現象增加。這些因素與許多國家對中國商品、運輸工具和人員入境采取限制行動的影響因素相互疊加,對我國這一時期的外貿進出口都造成了較大影響。根據海關統計快訊來看:今年1—2月按照美元計算的外貿出口具有以下幾個特點:一是出口降幅明顯大于進口。其原因可能在于:在當時國內疫情嚴重情況下多數企業尚未復工復產,出口生產受限延滯;也和大批境外國家或地區以防止疫情擴散為名限制中國貨物、交通工具和人員入境存在一定關系。二是面向發達國家的進、出口下降較多。分國別來看,同期出口下降幅度最大的前10個經濟體依次是英、加、美、日、德、南非、中國香港、澳、韓、意等,降幅遠高于平均水平,這可能說明,這些經濟體采取的應急措施更快和力度更大。從進口來看,結果也基本類似。三是面向疫情高風險地區的降幅較大。通過海關統計分析可以發現,1—2月期間,中國對高風險、中風險、低風險地區出口分別下降了25.1%、14.5%和11.6%;其中高風險地區明顯高于平均水平,中、低風險地區則低于平均。從中國進口來看,三類地區降幅上出現的差異和出口相類似。這說明,貿易下降除了上述中國國內尚未完全復工復產等原因之外,也有對方國家疫情風險上升帶來的影響。四是中國大陸和越南、菲律賓、泰國、馬來西亞等東南亞國家及中國臺灣地區之間的進出口較為穩定。其原因和這些雙邊貿易多數屬于中資企業公司內貿易有一定關系。五是分商品來看,受疫情影響出口中大宗原料、食品、生活消費品降幅較大;進口中機械設備、工業材料、零部件出現負增長;在各類商品中醫療用品的出口較為穩定、進口出現增長,反映了疫情對醫療用品的較大剛性需求。
經過兩個多月的努力,中國抗疫取得了階段性成果,多數企業開始恢復正常生產和工作秩序,在繼續做好疫情防控的同時,國內經濟發展面臨著逐步向好的重要轉機。但是,疫情使世界經濟遭受更大沖擊的風險看起來已經無法避免,我國外貿發展面臨的外部環境比之前更為嚴峻。企業的困難主要來自以下幾個方面:一是市場需求急劇收縮,出口訂單迅速減少;二是由于境外企業生產和經濟活動停滯,產品供應鏈中斷,無法滿足國內生產銷售需要;三是已開工生產的訂單被緊急取消,出口企業將承擔巨大成本;四是境外客戶違約和破產風險上升,國內企業將可能為此蒙受經濟損失;五是企業的資金周轉困難,財務風險加大。六是已復工企業由于需求下降和訂單減少,處于待產狀態,甚至面臨較大停業破產風險,實際失業和隱性失業現象增多。
為了有效應對這些風險,克服目前的困難,筆者建議國內外貿企業采取以下策略:一是調整市場目標,開拓東盟、中亞、西亞、俄羅斯和南亞、非洲等疫情低風險地區市場;二是充分利用跨境電子商務平臺,拓展線上出口和進口銷售渠道;三是尋找國內銷售機會、拓展內銷空間;四是做好適應疫情地區消費需要的醫藥、食品、居家日常消費品等產品制造和銷售;
五是立足于疫情之后市場開拓需要,加強新產品、新技術研發,做好員工待產期間業務培訓,培育新的競爭優勢。六是保持和客戶之間的聯系和溝通,加強新客戶開拓,增強相互信賴,鞏固和擴大合作伙伴,為疫情結束后的長期合作打好基礎。
在全球疫情持續蔓延的特殊時期,為確保實現“六穩”目標,政府需要采取非常之舉,實施力度更大的企業扶持政策。筆者建議將今年1季度已經出臺的企業復工復產支持政策的實施期限由3—6個月延長至1年,并進一步擴大覆蓋范圍;較大幅度提高稅負減免幅度、降低融資成本;有效利用優惠信貸、貸款擔保和出口信用保險等政策手段,保障企業正常經營活動需要,降低企業成本;增加勞動力職業培訓支出,為企業待產期間員工培訓提供必要資金支持;對于面臨失業和隱性失業風險的企業給予必要的員工生活救濟以穩定就業,為實現全年外貿形勢向好創造更加有利的政策環境。總之,中國經濟經歷過2008年國際金融危機的考驗,這次我們同樣要有堅定的信心和決心,在各國的合作和共同努力下,疫情終究會過去,只要能夠堅持到全球抗疫勝利,經濟回升會為外貿企業帶來更多的發展機遇和空間。▲(作者是國務院發展研究中心研究員、國研智庫首席經濟學家)
環球時報2020-03-3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