何哲

【摘要】 目的 評價與分析創傷失血性休克患者的麻醉處理臨床觀察及效果。方法 100例創傷失血性休克患者, 按照失血量分級情況分為A組(Ⅰ~Ⅱ級, 64例)和B組(Ⅲ~Ⅳ級, 36例)。均給予麻醉、監測及抗休克治療。觀察麻醉方法, 比較兩組患者復蘇成功情況。結果 100例患者局部麻醉加強化3例、神經阻滯麻醉3例、全身麻醉84例、持續硬膜下麻醉10例。經抗休克治療后, 成功復蘇共96例(96.00%), 死亡4例(4.00%)。A組患者復蘇成功率96.88%與B組的94.44%比較, 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結論 臨床救治創傷失血性休克患者的過程中, 其重點在于選擇科學麻醉方案、合理用藥、早期足量擴充血容量, 嚴密的術前評估、麻醉前準備以及適宜的麻醉方式選擇與用藥, 可以最大限度的保障患者生命安全與手術順利進行。在救治得當的條件下, 患者復蘇成功率受失血量的影響較小, 且死亡率大大降低。
【關鍵詞】 創傷失血性休克;麻醉處理;臨床觀察;效果評價
DOI:10.14163/j.cnki.11-5547/r.2020.03.041
在臨床上, 創傷失血性休克是一種常見的危重癥, 其是由于急腹癥或嚴重創傷造成的短時間內大量失血, 并引起腦組織急性缺氧缺血, 且患者意識喪失, 如果患者低血容量無法及時糾正, 則容易造成患者致殘、死亡[1]。該病癥的主要特點為病情兇險、發展迅速等, 而在救治此類患者的過程中, 需采取科學合理的麻醉處理方式, 并給予及時迅速的救治, 才能促使患者達到較高的復蘇成功率[2]。回顧性分析本院2016年1月~2018年1月收治的100例創傷失血性休克患者的臨床資料, 即對創傷失血性休克患者的麻醉處理方式及效果進行了研究與分析, 現具體報告如下。
1 資料與方法
1. 1 一般資料 回顧性分析本院2016年1月~2018年1月收治的100例創傷失血性休克患者的臨床資料, 受傷原因為:腹腔臟器破裂(包括肝脾破裂、腎破裂、腎挫裂傷合并腹膜后血腫、異位妊娠破裂出血、腸系膜破裂等)41例, 顱腦外傷18例, 胸部外傷6例, 胸腹聯合傷5例, 四肢開放骨折及骨盆骨折25例, 頸部刀割傷5例。其失血量分級情況:Ⅰ級33例、Ⅱ級31例、Ⅲ級20例、Ⅳ級16例。所有患者按照失血量分級情況分為A組(Ⅰ~Ⅱ級, 64例)和B組(Ⅲ~Ⅳ級, 36例)。A組男34例, 女30例;年齡18~74歲, 平均年齡(36.15±12.62)歲;送醫時間30 min~3 h。B組男25例, 女11例;年齡19~75歲, 平均年齡(35.67±13.12)歲, 送醫時間30 min~3 h。兩組患者一般資料比較, 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 具有可比性。
納入標準:因急腹癥或嚴重創傷造成大量失血;年齡>16歲;患者及其家屬均知曉本次實驗并簽訂知情同意書。
排除標準:排除嚴重心功能不全;排除嚴重肝腎功能不全;排除合并嚴重系統性疾病;排除中途轉院者[3]。
1. 2 方法
1. 2. 1 麻醉方法 針對A組患者, 在其血流動力學穩定、一般情況較好、術前液體復蘇順利的情況下, 其麻醉方式可以選擇神經阻滯麻醉或者局部麻醉加強化。如果患者采取硬膜外麻醉, 在治療過程中首先需給予1.5%利多卡因3 ml麻醉, 然后根據患者生命體征變化情況適當給予1.5%~2.0%利多卡因對麻醉予以維持。而針對B組患者, 如果其血流動力學指標在短時間內無法通過快速補液維持穩定, 則麻醉方式首選氣管插管行全身麻醉, 且可選擇依托咪酯、萬可松、舒芬太尼、咪唑安定等藥物進行麻醉誘導維持。對患者行氣管插管后, 可采用5~10 μg舒芬太尼靜脈注射、0.1 mg/kg萬可松靜脈注射予以呼吸控制, 亦可復合瑞芬太尼進行泵入。當患者休克獲得糾正, 且術中出血量停止后, 需根據實際情況吸入1.0%~1.5%七氟醚;針對少數生命垂危者不需全身麻醉, 直接插管搶救。另外值得注意的是麻醉前應加強對多發復合傷患者的處理, 針對飽胃患者全身麻醉時如何防止反流誤吸是極其重要的問題, 可采用表面麻醉下清醒氣管插管。昏迷患者應立即清除口咽部血污及分泌物以保障呼吸道通暢。對合并胸外傷有血氣胸的患者, 應先行胸腔閉式引流后再氣管插管機械通氣, 避免發生嚴重的張力性氣胸。通氣壓不宜過大, 以免發生氣壓傷和正壓通氣對循環功能的影響而加重休克。
1. 2. 2 監測及抗休克治療 針對創傷失血性休克患者, 其治療的關鍵在于及早改善和恢復其重要組織、臟器的灌注, 因此所有患者進入手術室后, 首先對其尿量、生命體征等予以常規檢測, 并行急診血氣分析、血常規檢測等。針對失血量Ⅱ級以上患者, 需行中心靜脈穿刺置管, 并常規監測無創血壓, 必要時監測動脈血壓, 同時多開放幾條靜脈通道進行補液。根據患者實際情況輸入晶體液、膠體液、紅細胞懸液、血漿、血小板或全血等。若患者休克時間較長, 為糾正其水電解質平衡, 可給予5%碳酸氫鈉。若患者病情極危重, 則需行升壓處理, 即視情況給予去甲腎上腺素、多巴胺等。采取液體復蘇抗休克治療時, 一般采取晶體液∶膠體液為(2~4)∶1的比例進行補液, 如失血較多, 血細胞比容(Hct)<25%時, 必須補充紅細胞, 且同時針對失血量較大者(失血量>70%時), 還需采用10~15 ml/kg新鮮冷凍血漿進行適當輸注, 以代償凝血因子欠缺引起的凝血功能障礙, 必要時還應輸注血小板。另外如果經積極擴容治療, 血壓不升, 則需采用劑量為3~5 μg/(kg·min)的多巴胺進行輸注, 且注意維持平均動脈壓(MAP)在7.98 kPa, 以達到組織灌注的效果。
1. 3 觀察指標 觀察麻醉方法, 比較兩組患者復蘇成功情況。
1. 4 統計學方法 采用SPSS22.0統計學軟件處理數據。計量資料以均數±標準差( x-±s)表示, 采用t檢驗;計數資料以率(%)表示, 采用χ2檢驗。P<0.05表示差異有統計學意義。
2 結果
100例患者局部麻醉加強化3例、神經阻滯麻醉3例、全身麻醉84例、持續硬膜下麻醉10例。經抗休克治療后, 成功復蘇96例(96.00%), 死亡4例(4.00%)。A組患者復蘇成功率96.88%與B組的94.44%比較, 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1。其中A組死亡2例分別為頸部刀刺傷所致頸內靜脈破裂與腹部刀刺傷所致下腔靜脈破裂, 患者入院后均為Ⅱ級失血量, 于術中發現損傷太重, 出血迅猛, 行加壓止血并血管吻合術, 但因吻合困難, 患者一般狀態每況愈下, 不具備轉院條件, 行加壓止血縫合后送至重癥監護病房(ICU), 術后均出現多器官衰竭而死亡。而B組2例均因嚴重顱腦損傷而死亡。
3 討論
對于創傷失血性休克患者而言, 血容量嚴重下降是其面臨的主要問題, 而復蘇處理的關鍵則在于足量、快速、及時輸注液體, 且原則為先液后血、先晶后膠、先鹽后糖, 且要按照患者的實際需求采用相應的液體加以輸注[4]。對于失血量Ⅰ~Ⅱ級患者, 首先采用1~2 L晶體液輸注, 再輸入膠體液, 然后再根據患者實際情況給予紅細胞、血漿、血小板、全血;而針對失血量Ⅲ~Ⅳ級患者, 需采取常規輸血聯合晶膠體液輸注。針對此類患者, 其麻醉藥物選擇的原則主要為循環抑制作用輕、麻醉效果穩定[5]。而氣管插管全身麻醉適用于各種休克患者, 其優點在于可保持呼吸道通暢、循環抑制輕、適用范圍廣、可確保供氧等。但失血性休克患者系統、器官未出現嚴重障礙, 因而針對Ⅰ~Ⅱ級可以采取其他麻醉方式。在選擇麻醉藥物的過程中, 主要可采用依托咪酯、萬可松、舒芬太尼、瑞芬太尼、咪唑安定等, 原因在于這些藥物的循環抑制輕, 對于循環抑制作用較顯著的氯胺酮、硫噴妥鈉、異丙酚等則不予以采用[6-9]。本文研究結果顯示,?100例患者經抗休克治療后, 成功復蘇96例(96.00%), 死亡4例(4.00%)。A組患者復蘇成功率96.88%與B組的94.44%比較, 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
綜上所述, 臨床救治創傷失血性休克患者的過程中, 其重點在于選擇科學麻醉方案、合理用藥、早期足量擴充血容量, 嚴密的術前評估、麻醉前準備以及適宜的麻醉方式選擇與用藥, 可以最大限度的保障患者生命安全與手術順利進行。在救治得當的條件下, 患者復蘇成功率受失血量的影響較小, 且死亡率大大降低。
參考文獻
[1] 馬志成, 阿爾曼·熱馬占. 研究創傷失血性休克病人的麻醉處理. 世界最新醫學信息文摘, 2018, 18(10):30.
[2] 拜輝. 68例創傷失血性休克患者的麻醉處理臨床觀察及體會. 甘肅科技, 2018, 34(1):127-128.
[3] 張慧霞, 王迎雪. 失血性休克患者的麻醉處理與容量治療. 中國實用醫藥, 2014, 9(28):155-156.
[4] 馬恒濤, 譚黃業, 樊獻軍, 等. 快速康復外科在創傷性肝脾破裂并失血性休克患者手術麻醉期管理應用探討. 臨床軍醫雜志, 2013, 41(11):1163-1165.
[5] 王華. 非顱腦損傷型嚴重失血性休克的急救與麻醉處理體會. 中國實用神經疾病雜志, 2012, 15(8):26-28.
[6] 張雪峰. 創傷失血性休克麻醉與用藥原則的探討. 基層醫學論壇, 2011, 15(22):713-714.
[7] 黃如雷, 梁明, 蘇國生. 急性酒精中毒合并創傷失血性休克的麻醉體會. 醫藥前沿, 2011, 1(23):328-329.
[8] 劉信全. 創傷失血性休克的麻醉處理. 四川省衛生管理干部學院學報, 2006, 25(1):34-35.
[9] 許碩貴. 創傷失血性休克中的損傷控制. 中華急診醫學雜志, 2018, 27(10):1076-1080.
[收稿日期:2019-04-2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