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本文主要論述大類招生模式下的藝術設計專業課程教學改革以及如何建立藝術設計領域創新型人才培養模式,希望通過教學課程的改革,培養出更多當下社會發展所需的應用型和創新型人才。
關鍵詞:大類招生;創新型人才;藝術設計;教學改革
1 藝術設計專業大類招生
1.1 大類招生概念
我國的高等教育為了適應社會發展的變化,不斷嘗試進行教學改革,大類招生模式就是其中之一。大類招生的全稱是按學科大類招生,是指將相同或相近學科門類下的專業合并成一個大類進行招生。學校在招生錄取時,不再按專業或專業方向來制定招生計劃,考生在填報志愿時不需要選擇具體的專業。
1.2 藝術設計專業大類招生的意義
藝術設計專業大類招生的實施,對學生和所在學校來說都是一種雙向的選擇。從學生方面看,新生在報考的時候不用選擇具體的專業,大一年級新生統一學習藝術設計基礎課程,一學年的學校生活可以使其更為直觀地了解各個專業。因為學校根據填報的志愿和一年級的成績進行專業分班,所以學生需要認真學習以取得好的成績,這樣才能被分配到自己喜歡的專業。學生可以通過這樣的機制養成主動學習的好習慣。從學校方面看,雙向的選擇可以在很大程度上避免學生選擇專業的盲目性,學生更傾向于主動式的學習,為以后的專業教學打下良好的基礎。同時,大一年級的通識教育可以打破專業間的壁壘,拓寬學生的知識面。
2 藝術設計專業創新型人才的培養
2.1 藝術設計專業培養創新型人才的必要性
2.1.1 社會需求
科技的進步、互聯網時代的發展,促使我國產業結構發生變化,科技產業、創意產業、文化產業等創新型產業已經成為提升國家經濟競爭力的重要支柱產業。[1]藝術設計專業也要面對社會產業結構的變化,需要更多創新型藝術設計人才。
2.1.2 自身專業要求
藝術設計專業有別于其他傳統藝術門類,本身具有藝術性、獨特性、科學性、綜合性、服務性等多種特征。而創造性就像藝術設計的靈魂,是一個好的作品的必要屬性。這樣就要求高校藝術設計院校培養出在相關設計專業領域具有實戰能力、符合當下社會需要的創新型應用人才。
2.2 如何培養藝術設計專業創新型人才
2.2.1 教師培養
教師在傳授知識的同時還要傳授學習和思考的方式。只有創新型教師,才能培養出創新型人才,建設創新型教師隊伍是首要的前提。藝術設計專業的創新型教師是指在具備扎實的專業基礎、人文素養以及道德外,還要有善于學習的能力,開闊眼界,拓展思維,吸收學習中的精華部分,結合自己的實踐經驗并將其轉化為相關知識,應用于教學,在教學過程中調動學生的學習興趣,鼓勵學生大膽創新。這些是培養創新型人才的首要條件。
2.2.2 課程設計
突出創新是藝術設計創新型人才培養模式的基本定位,要以此為綱領建設與設計藝術設計專業的課程。課程體系結構要體現創新人才培養特色,根據自身專業的特點,在原有課程的基礎上增加有關創新能力培養的課程,增加實踐和實驗課時。課程教學方法要能促進學生創新能力和創新思維水平的提高。在實施過程中,還要結合課堂授課和課下學生的作業情況制定詳細的教學方案,做到與時俱進,不斷創新,完善創新型課堂教學。
3 大類招生模式下藝術設計專業創新型人才培養課程改革
3.1 我國高校藝術設計專業教育存在的問題
隨著社會對藝術設計專業人才的需求增多,除了傳統的藝術院校以外,很多綜合類大學、獨立學院、高職類院校都設置了藝術類專業,短時間內大量招生,導致藝術設計專業人才培養模式不健全。其主要表現為人才教育培養目標不明確、專業課程體系不合理、教學實踐課程不充分。
3.2 藝術設計專業課程改革
隨著大類招生模式的實施以及創新型人才的培養,藝術設計類專業課程要相應作出調整,明確人才教育培養目標,逐步完善專業課程體系。
3.2.1 培養創新觀念
在藝術設計專業教學中,同一門課程中,學生的作業各有各的特色,沒有雷同,才是一個合格的教學過程。因此課程改革要從培養學生的創新型思維模式入手,打破學生固有的思維方式,著重培養學生在設計過程中思維的獨創性和靈活性。這就要求在課程設置上,增加思維訓練課程,訓練學生的設計思維方式,提高學生對提取設計元素、聯想、重組等邏輯思維的思考能力,[2]為今后培養自主創新能力打下基礎。
3.2.2 完善課程設置
構建和完善專業課程體系是高校培養人才的首要任務。因為大類招生的實施,所以在課程體系設計上,大一年級在培養學生的造型能力和基本繪畫技巧的同時,還要注重對其思維和創造力的培養。以素描課為例,可以在傳統的靜物、頭像素描課程的基礎上,增加設計素描課程,在訓練繪畫能力的同時增加設計思維訓練。這類課程的加入可以強化繪畫基礎訓練與藝術設計課程的聯系。同時,在專業課程設計上還應主動引導學生選擇和學習課程,減少選課的盲目性。[3]例如可增設藝術設計不同專業的入門課,課程的性質可定義為選修,目的是讓學生對不同設計專業有進一步的了解,還可以積累一定的專業基礎知識。要打破原來各專業方向之間的壁壘,共享課程資料,為大一年級的基礎通識教育提供橫向的課程資源。藝術設計專業相較于純藝術專業更強調實用性,強調對學生實際能力的培訓,注重培養學生運用所學知識分析問題、解決問題和實際操作的能力。[4]因此對大二、大三、大四年級的藝術設計專業課程來說,安排課程的時候要增加實踐性實驗課程的比重,從根本上強化對專業實踐能力的培養。還要注重其他學科的整合,注重交叉學科的學習,加入跨學科的知識課程。
3.2.3 提高專業理論修養
藝術設計專業的理論知識,對以后的實踐類課程有非常重要的指導意義。當前的藝術設計專業在課程設置上雖安排有專業理論課程,但并未受到重視,學生學習興趣不大,學習效果不佳。針對這一點,在課程設置上,應適度增加理論課比例。在教學方法上,要求教師在平時教學中多學習研究,提高自身人文藝術素養,做到專業知識的橫向關聯;隨時關注專業領域的流行變化,與時俱進;注重平時教學、科研的理論與實踐相結合,不斷進行理論總結與升華,改變傳統教學方式,提高學生學習興趣。
3.2.4 增加實踐課程
藝術設計與生活息息相關,和其他藝術專業相比實踐性意義更為突出。從就業形勢而言,藝術設計專業教學應充分重視實踐教學。[5]學生完成大一年級的基礎課程后,進入大二、大三、大四年級,這時要注重增加實踐性課程的比例。大二學年,以專業基礎課程為主,這一階段是專業實踐能力的培養期,可以安排或增加具有實踐性的實驗室課程,培養學生的動手能力。以環境設計專業為例,這一時期應當增加計算機輔助設計、材料、施工工藝、人體工程學等課程的時間,這樣的課程訓練能有效避免學生的設計與實際脫節的問題。大三學年是專業課程的強化期,可以增加實踐課程比例,在實踐性教學過程中可開展項目案例的模擬實戰訓練,讓學生將課堂理論知識逐步轉化為適應社會的生產力,為大四學年的實習角色轉變打下良好的基礎。還可將課程與國家、學校或社會行業組織的專業設計競賽相結合,使學生能夠更多地了解兄弟院校以及社會行業的專業水平,了解社會對本專業的需求,知道設計水平的差距,找到本專業學習的方向,激發學習興趣和動力。還要加強校企合作,建設校外人才培訓基地,提高學生的設計水平,培養應用型人才,也為今后學生創新創業打下良好基礎。同時,教師在這樣的教學過程中通過實踐項目的鍛煉,也有助于今后教學質量的提高,真正做到教學相長。
4 結語
一個良好的專業知識課程體系的建設是培養藝術設計類創新型人才的基本條件。應掌握藝術設計類專業的創造性與應用性這一學科特征,結合大類招生模式,通過教學課程體系改革,著重培養學生建立創新思維模式,與社會實際人才需求緊密聯系,注重教師隊伍的建設,做到教學相長。這是培養藝術設計類專業創新型、復合型人才的重要途徑。
參考文獻:
[1] 成光虎,董海英.淺析高校藝術設計類專業創新人才培養模式[J].大眾文藝,2015(24):194.
[2] 李佳,江韶華.高校藝術設計類創新人才培養模式教學研究[J].包裝世界,2011(3):56-57.
[3] 丁佩芬,王玲.淺析高職院校實行大類招生的優勢、問題及其解決措施[J].浙江工商職業技術學院學報,2012(3):64-68.
[4] 楊潔.藝術設計專業實踐教學環節論析[J].海南師范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17(4):90-94.
[5] 馬小婭.獨立院校藝術設計專業實踐教學體系改革與創新研究[J].黑河學院學報,2018(10):83-85.
作者簡介:孟霓霓(1984—),女,天津人,研究生,講師,研究方向:環境設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