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 絲綢之路經濟帶建設堅持“政策溝通、道路聯通、貿易暢通、貨幣流通、民心相通”的五通原則中,貨幣流通是基礎和先導。開展金融合作不僅是經貿合作的基礎,而且也是順應金融市場全球化和金融監管國際化的內在要求。從微觀、中觀和宏觀三個角度闡述金融在絲綢之路經濟帶建設中的支持作用,分析絲綢之路經濟帶建設中的金融支持面臨的各種挑戰,建議從開發性金融為先導引領區域金融支持; 拓展人民幣結算和擴大互換規模,推進區域性金融支持;推進國內金融機構的國際化水平;發展互聯網金融,創新金融支持模式;建立絲路區域性國際金融中心;加強國際金融治理以及金融監管協調合作。
關鍵詞: 絲綢之路經濟帶; 金融; 支持; 保障
中圖分類號: DF962? ? ? ? ? ? ? ?文獻標識碼:? A? ? ? ? ? ? ?DOI:10.13411/j.cnki.sxsx.2020.01.022
Abstract: The construction of the Silk Road economic belt adheres to the five-way principle of“policy communication, road connectivity, unimpeded trade, currency circulation and people-to-people communication” , in which currency circulation is the foundation and the forerunner. Financial cooperation is not only the foundation of economic and trade cooperation, but also the internal requirement of financial market globalization and financial supervision internationalization. This paper expounds the supporting role of finance in the construction of the Silk Road economic belt from the micro, medium and macro perspectives, and analyzes the various challenges faced by the financial support in the construction of the Silk Road economic belt, and it is suggested that regional financial support should be guided by the development finance; the RMB settlement and swap scale should be expanded and regional financial support should be promoted; the internationalization level of domestic financial institutions should be promoted; and Internet finance should be developed, so we will innovate the financial support model, establish a Silk Road Regional International Financial Center, and strengthen international financial governance and coordination and cooperation in financial supervision.
Key words: Silk Road economic belt; finance; support; security
“金融活,經濟活;金融穩,經濟穩。經濟興,金融興;經濟強,金融強。經濟是肌體,金融是血脈,兩者共生共榮。”①金融支持與保障和經濟發展存在相互促進,相互制約關系。絲綢之路經濟帶建設開展金融支持與保障不僅是經貿合作的基礎,而且也是順應金融市場全球化和金融監管國際化的內在要求。探討加強中國與絲綢之路經濟帶沿線國家金融支持與保障對于降低貿易和投資成本、增強抵御風險能力和共同打擊金融犯罪,打造新絲綢之路經濟帶,從而提升經貿合作水平、地區經濟發展、國際競爭力具有重要作用,而且區域經濟一體化是從貿易、投資到貨幣金融合作不斷深化的過程。甚至可以說絲綢之路經濟的本質是絲綢之路經濟帶沿線國家合作發展,重點在于形成絲路趨于經貿大合作,但其流通、價值體現是靠貨幣或金融來表現的。在2008年以來的全球金融風暴襲擊下,中國和絲綢之路經濟帶沿線國家都清醒地意識到加強區域經濟和金融合作對防范金融風險是十分必要和迫切的。由此可見,絲綢之路經濟帶建設中區域金融合作是區域合作中的重中之重。
一、絲綢之路經濟帶建設中區域金融合作的重要意義
(一)從微觀上,有利于促進區域貿易合作、抵御金融風險
區域金融合作既是區域經濟一體化的穩定器,更是加速器。有利于區域內人、錢、物的自由流動,提升區域經濟的發展潛力。絲綢之路經濟帶的本質是貿易通道,但是貿易的價值體現和外在表現形式是貨幣金融,離不開計價、融資、匯兌、結算、套期保值等金融服務和支持。反過來說,發展金融,特別是貨幣流通,有利于降低跨境貿易和投資的匯兌成本等交易成本,提高結算效率,促進絲綢之路經濟帶沿線國家的投資、貿易等經濟活動,繁榮區域經濟發展,提升區域經濟的國際競爭力。金融發展的最大障礙是金融風險,金融危機的出現就是金融風險的釋放,在經濟周期下行或金融危機期間,區域金融合作通過各種流動性安排、利率與匯率政策的協調等,吸入資金流入,最大限度地熨平金融市場波動,維護區域內整體金融的穩定。有利于提前預防和化解區域金融風險,如果絲綢之路經濟帶貿易活動中運用人民幣結算,那就避免了中亞國家貨幣貶值引起的無形損失。
(二)從中觀上,可以助推人民幣的區域化和國際化水平
人民幣國際化的邏輯是人民幣的周變化—區域化—國際化漸進演化過程。一方面區域性多邊金融機構的成立,為人民幣國際化提供了新的舞臺。由中國推動設立的金磚國家開發銀行、亞洲基礎設施投資銀行、絲路基金等區域性金融機構都是以美元計價的,但是未來涉及到兩洲地區投資的活動,不排除允許本幣注資,這是推動人民幣國際化的方式。這些區域性開發金融機構也可以對結算貨幣選擇擁有較大話語權,在人民幣國際化中發揮積極作用。另一方面,“一帶一路”倡議的推進,為人民幣國際化注入了新動力?!耙粠б宦贰毖鼐€國家占世界總人口六成,經濟總量占比近三成,但近年來多數沿線發展中國家經濟增長放緩,都希望倚重中國來發展本國經濟,通過以我為主的基礎設施建設及相關投融資合作,擴大中國對沿線國家的投資和貸款份額,將顯著增強跨境人民幣直接投資和貸款的吸引力,推動人民幣走出去,提高人民幣國際化水平。
(三)從宏觀上,推動建立國際金融新秩序,提高國際話語權
現有的國際金融秩序和金融格局是以1944年創立的布雷頓森林體系為基礎的,運行基礎和運行方式主要表現為兩個國際金融機構——國際貨幣基金組織和世界銀行。這兩個組織一直由美歐等發達國家把持,不僅歷屆首腦出自歐美,美國長期把持了世界銀行行長的職位,并把國際貨幣基金總干事的職位交給歐洲,而且歐美在這兩大組織中占有最大的股權和話語權,主要體現在美國在世界銀行、國際貨幣基金組織享有事實的否決權。由日美主導的亞洲開發銀行自成立以來,一直由日本財務省和央行人士擔任。但是隨著全球經濟的變化,新興國家的國力不斷上升。2013年“金磚五國”的經濟總量已與歐盟或美國相匹敵,但是在表決權方面歐美雖然對部分發展中國家增資擴股,但是美國仍然是第一大股東,享有一票否決的權利。在亞洲地區,中國雖然已成為亞洲經濟的領頭羊,但是亞洲開發銀行卻仍然拒絕中國在亞洲開發銀行提高話語權的要求。在這一背景下,建立新的能反映國家經濟水平的國際金融組織顯得尤為緊迫。成立“金磚銀行”和亞投行正是打破舊的、不合理的國際金融秩序的有益嘗試。同時也能提高國際話語權,通過主導亞投行,中國將正式擔當起國際金融領導者的角色。
二、絲綢之路經濟帶建設中區域金融合作面臨的挑戰
(一)沿線各國的經濟發展水平差異影響金融合作
我國與絲綢之路經濟帶沿線國家以及絲綢之路經濟帶沿線國家內部經濟發展水平、經濟發展模式、產業結構和經濟特征存在差異,以中亞國家為例,既有處在經濟發展水平較高階段的哈薩克斯坦,又有經濟發展水平較低的塔吉克斯坦(表1)。
絲路沿線國家的經濟發展水平差異導致絲路沿線國家金融市場發展水平的不同,相應各國金融訴求的不同,致使我國與中亞五國的金融合作仍然處于初級階段。例如,中亞五國偏好現金進行交易,現代金融工具信用卡、支票、電子轉賬、自動取款機等金融工具還不是很普遍,這種偏好、習慣不利于邊境金融合作的開展。
絲綢之路經濟帶沿線國家大都屬于發展中國家,尤其中亞五國的金融發展對經濟發展的促進作用并不高,發展主要靠以銀行為主的間接融資方式,行政手段干預比較多,金融監管也存在缺位,進而會影響經濟金融支持與保障程度。
(二)地緣政治博弈影響金融支持與保障
絲綢之路經濟帶沿線地區地處亞歐大陸的連接帶,是從陸路鏈接亞洲和歐洲的橋梁,具有重要的區位優勢,同時也是區域經濟發展的低洼地帶,加上豐富的石油、天然氣等自然資源,吸引著全球大國聚焦這一區域的發展戰略。俄羅斯提出的南北走廊戰略,美國提出了“新絲綢之路戰略”和日本的“絲綢之路外交戰略”等,這些足以顯示出大國之間激烈的競爭和政治博弈。其中,中國絲綢之路經濟帶倡議中的經濟金融支持與保障的最大障礙是俄羅斯和美國。美國提出了“新絲綢之路”計劃,一方面為了削弱俄羅斯對中亞和西亞國家的勢力,另一方面,為了修建一條由美國主導的經濟能源通道,一定程度上限制中國對中亞、東南亞的地緣經濟影響,美國對中亞國家主要是通過經濟逐漸進行滲透,力求控制中亞國家的基礎資源。中亞國家是在1991前蘇聯解體后分離出來的斯坦國家,必然與俄羅斯有著千絲萬縷的聯系。相互間有7000多公里長的邊界線。俄羅斯有12個聯邦主體與中亞地區接壤,中亞各國的發展對俄羅斯的發展有著高度的依賴性,不僅電力、能源、交通等基礎設施高度依賴俄羅斯,而且向俄羅斯出口原料和半成品以及提供勞動力,同時進口工業品和先進技術。俄羅斯和美國在中亞地區的介入,勢必會削弱中國與這些中亞國家的貿易動力,最終影響中亞國家與中國的經濟金融支持與保障進程。此外,絲綢之路經濟帶涵蓋了歐亞大陸五十余個國家,民族、宗教信仰及文化紛繁多樣,各國的政治立場不同,加之歷史上政治局勢動蕩,戰爭頻繁發生,都將會成為絲綢之路經濟帶金融支持與保障的潛在威脅與困境。
(三)金融基礎設施不完備
金融基礎設施不僅包括支付清算系統,而且包括確保金融市場有效運行的法律、信用評級和監管框架等。中國在與中亞國家的貿易中,代理行覆蓋面小、效率低,而且銀行結算體系的不統一不僅增加了貿易的程序和成本,而且也不能即時結算資金項目,影響資金管理效率和國際金融支持與保障的發展;金融市場的相關法律陳舊,不能緊跟經濟貿易活動中的金融創新步伐;金融體系的征信系統不能完整、及時、便利提供信息查詢,影響企業和個人的信息不對稱,無形中增加貿易成本;金融管理體制不健全。中亞五國采用的封閉式的金融管理模式,無疑限制了趨于區域間資金的自由流動,也削弱了金融業對國家經濟的重要作用,同時我國與中亞五國之間的金融監管體制不協同,導致區域內金融信息流通受阻,區域金融風險隱形增大,勢必會制約影響區域內的貿易經濟合作。
(四)伊斯蘭金融與傳統金融的理念差異
中亞國家主要信奉伊斯蘭教,所以在中亞國家主要采用伊斯蘭金融。伊斯蘭金融是指與伊斯蘭的精神、氣質和價值體系相和諧的,由伊斯蘭教法規定的一種金融系統。與傳統金融相比,伊斯蘭金融存在幾點顯著的差異 :一是伊斯蘭金融認為貨幣不是商品,不能買賣和出租貨幣,更不可能比面值更高的價格出售。二是采用盈虧分攤制。伊斯蘭金融強調利潤分享, 根據合約資金投資方將資金投資給經營方,經營方必須按照合約進行經營,最終雙方共擔收益和風險,伊斯蘭金融客觀上更適合基礎設施投資。三是伊斯蘭金融更注重實體。尹斯蘭金融要求金融機構掌握經營者的情況,并且保證經營者經營對社會有益,增加了金融與實體經濟的關聯性,真正保證金融資金要支持實體經濟的發展宗旨,也不會出現資金在金融領域空轉,未流入實體經濟。我們中國采用的傳統金融融資方式,即主要通過銀行貸款金融融資,投資者將錢借給經營者,到期只要收回本金和利息,對經營者的狀況甚至經濟內容并不了解,經營者拿到資金自行進行經營生產,這樣投資者與經營者并沒有完全融合到一起,當然也無法形成風險共擔的機制。
三、絲綢之路經濟帶建設中區域金融支持與保障的現實路徑
(一)開發性金融為先導引領區域金融支持與保障
開發性銀行是以國家信用為基礎、采用市場化的運作模式以及通過“銀政合作”等方式將市場化的手段運用于更廣泛的公共支出領域,第三個特點也是中國開發性金融的獨創。
絲綢之路經濟帶開發性金融介于政府與市場之間,是用市場化的手段完成政府目標。目前,絲綢之路經濟帶倡議正處于推進期,需求市場尚未建立健全,市場主體還不能按照市場規律參與,因此需要政府依靠國家信用,通過融資推動相關項目和事業的發展,這就需要開發性金融的介入。所以,開發性金融的發展對絲綢之路經濟帶建設具有極其重要的作用。絲綢之路經濟帶建設首要任務就是加快基礎設施建設,而基礎設施需要的資金規模大、周期長,所以,商業性金融避而遠之,開發性金融補充這部分資金的空缺,包括國際開發性金融組織,也包括國內開發性金融機構。
以“亞洲基礎設施投資銀行”“金開行”“絲路基金”“國開行”等金融機構為主體向沿線基礎設施建設和基礎產業開發提供長期信貸資金。以亞洲基礎設施投資銀行為龍頭,引領更多的商業銀行和非銀行金融機構廣泛參與絲綢之路經濟帶建設,亞洲基礎設施投資銀行和“絲路基金”的成立為“絲綢之路經濟帶”能源通道建設提供了有效的融資渠道,這些融資機構的先行有利于指導后續融資渠道的建設。在這些開發性銀行的作用下引導各類金融機構參與絲綢之路經濟帶建設,最終形成多種類型金融機構共同參與的多元化融資與開發格局。
(二) 拓展人民幣結算和擴大互換規模,推進區域性金融支持與保障
擴大人民幣區域影響力的重要步驟是按照由近及遠,由毗鄰國家到區域其他國家逐步展開。也就是先在毗鄰國家的貿易中擴大人民幣的使用,再推廣到其他毗鄰國家的貿易中大范圍使用 ,最終將人民幣本幣結算納入到銀行體系之中。人民幣成為區域結算貨幣是人民幣區域化的邏輯起點,然后再作為金融交易貨幣、國際儲備貨幣,最終走向區域貨幣的地位。
國際貿易中的結算貨幣的選擇一般考慮交易成本和匯率風險因素,結算貨幣一旦選定結算貨幣就會形成貨幣惰性。從目前世界范圍看,已經成為結算貨幣的主要有美元、歐元、英鎊和日元等,目前人民幣也加入了SDR,預示著未來的國際貿易中,人民幣將扮演越重要的角色。從2008年以后,人民幣結算的發展規模迅速、態勢良好。在擴大人民幣結算和互換規模關鍵在于建立人民幣回流機制。人民幣走向國際化、自由兌換結算,需要建立人民幣輸出與回流機制??梢怨膭罹硟绕髽I或個人到中亞國家投資,開拓涉外信貸市場和資本市場,設立人民幣海外投資基金,為境內企業走出去打基礎,然后通過離岸市場中的股票、債券等業務回流人民幣。
(三)推進國內金融機構的國際化水平
絲綢之路經濟帶建設產生了許多合作投資項目,項目實施則需要完善的國際金融服務體系配合。當前,絲綢之路經濟帶沿線國家的金融組織體系都不是很完善,融資方式較為單一,金融市場不發達,市場開放度有限,貿易結算方式以現金為主,結算方式較為落后,跨國信貸和保險業務更是少之又少,絲路沿線國家的金融服務體系不能有效支撐這一區域經濟一體化發展戰略。因此,需要發展一批與絲路經濟帶建設同步的國內金融機構走出去戰略。一方面有目的地在經濟帶積極布局各類金融機構,并促進現有金融機構發展壯大,不斷完善機構體系。例如,我們可以考慮在哈薩克斯坦的首都阿斯塔納開銀行,在塔吉克斯坦的首都杜尚別開銀行。另一方面,加快發展地方金融產業。繼續支持地方法人金融機構在做優做強的基礎上沿絲綢之路經濟帶布局,拓展業務發展空間,尤其是要支持經營狀況良好的省級金融機構在絲綢之路經濟帶內跨省區發展,成為區域性金融機構。
(四)發展互聯網金融,創新金融支持與保障模式
互聯網金融是現代社會發展的創新金融形式,互聯網金融的應用深化了絲綢之路經濟帶金融支持與保障機制。一方面構建絲綢之路經濟帶區域性第三方支付平臺,保障各國之間資金往來信用安全。絲綢之路經濟帶國家經濟發展落后,存在內部不穩定或者第三方干預導致的政治違約風險,互聯網技術的提出可以規避政治風險引起的合作項目受阻,通過建立第三方支付平臺,在能源貿易結算時,將資金先交給第三方管理,等能源交易完成后,由第三方進行資金調撥,可以避免政治違約風險。另一方面,通過眾籌融資模式,專門服務能源開采。眾籌融資模式是通過互聯網的大眾籌資融資平臺發布項目的基本情況,同時向社會募集公共資金,并以股權、債權利息等方式回饋投資者,通過眾籌融資模式可以提高閑散資金的使用效率,同時也可以推進國際貿易中的人民幣使用頻率。
(五) 建立絲路區域性國際金融中心
區域金融中心是區域內金融機構、金融人才、金融資本和金融市場等的聚集地,對本區域的經濟發展具有一定的帶動和引領作用。絲綢之路經濟帶建設的發展主要需要區域性金融中心來帶動和引領,結合金融業的跨界、聚合的特質,分析絲路沿線國家各主要節點城市發展,以及國際上紐約、倫敦、東京等國際區域金融中心的形成過程,比較得出西安應該也必然是絲綢之路經濟帶上的國際區域性金融中心。首先明確金融強市戰略。西安目前已經進入工業化后期,可以啟動金融作為城市發展的一個主導產業,通過金融業發展帶動其他產業的發展,以大金融的理念融合產業與金融的發展,確立金融業在西安發展中的引領作用和重要地位。其次是完善金融體系。以“一軸心三片區”的空間格局加快聚集金融機構,發展民間金融街和完善金融市場。再次,積極建設自由貿易區。陜西自由貿易區運營,西安外向經濟即將迎來一個發展的高潮,西安可以借鑒先進自貿區的經驗,打造絲路能源金融中心和設立跨境交易中心,不斷升級西安的金融自由化水平。
(六)加強國際金融治理及金融監管協調合作
2018年美國金融危機再一次告訴人們,目前的國際金融體系無法預見和防止金融危機的發生,出現了發展方向的迷失,必須進行深層次改革。亞投行、絲路基金等就是對國際金融治理體系的一個搏擊,同時也是推進絲綢之路經濟帶建設、國際金融監管合作中,區域性合作和新興經濟體合作的盛行。除了基于G20、IMF、IOSCO等的國際合作平臺外,區域性合作以及新興經濟體之間的合作也明顯提速,成為國際金融監管合作的補充和引導。絲路金融監管協作也在穩步推進。一是加強監管部門的溝通協調,擴大信息共享范圍,達成監管共識,逐步建立高效的監管協調機制;二是建立風險預警系統,對區域內的金融風險進行監測、分析和預警,及時排查安全隱患,共同維護區域金融安全。這既是應對發達國家提出的“以鄰為壑”政策需要,更是自身發展的需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