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新版《普通高中地理課程標準》提出地理學科核心素養,期中就包括綜合思維。在高三復習過程中培養學生綜合思維,既是高考的要求,也是學生樹立人地協調觀的基礎。本文是筆者在高三復習中培養學生綜合思維的一些粗淺的認識和實踐。
關鍵詞:綜合思維;氣候
地理學科的綜合思維是運用綜合的觀點認識地理環境的思維方式和能力,它有助于學生從整體的角度,全面、系統、動態地分析和認識地理環境這個綜合體及其與人類活動的關系。培養高三學生的綜合思維,是幫助學生將原有的思維提升到更高的層次。不僅要求他們能從多個地理要素相互影響、相互制約、相互滲透的角度分析地理事象,還要能夠結合時空變化,對其發生、發展進行分析,給出簡要的地域性解釋。最終能對自然環境的變化、區域發展、資源環境與國家安全問題等,進行系統性、地域性的解釋。關于如何在高三復習階段培養學生的綜合思維,筆者有以下幾點思考及實踐。
一、 關于綜合思維素養的自我認識
(一)綜合思維的內涵
地理學科綜合思維的內涵,即運用綜合的觀點認識地理環境的思維方式和能力。地理學科綜合思維的特點包括思維的全面性、思維的系統性以及思維的動態性。地理學科綜合思維表現在:①認識地理要素相互作用、相互影響的關系,以及地理環境的整體性。②分析地理事象的發生、發展和演化。③分析區域自然和人文要素對區域發展的影響,以及區域人地關系問題。
(二)綜合思維在地理學科核心素養中的地位
綜合思維、區域認知、地理實踐力之間是相輔相成的關系,上述三者都圍繞著人地協調觀這一核心。綜合思維是達成區域認知和地理實踐力的基礎,也是進階達成人地協調觀的思維方式。
二、 基于培養綜合思維的教學目標設定
教學目標的設定,要“以人為本,立德樹人”。教學目標的形式應該是四維目標形式,即人地協調觀、綜合思維、區域認知和地理實踐力。這不是對三維目標的取代,而是繼承、發展、整合和突破。四維目標中綜合思維和區域認知是基于基礎位置,再上一層是地理實踐力,居于頂層位置的是人地協調觀。因此,為了便于教師操作、學生學習,教學設計分為區域認知、綜合思維、地理實踐力、人地協調觀四個層次,層層遞進、逐步達標。教學目標設計仍然要整合以往的“知識與技能”“過程與方法”和“情感態度價值觀”,并加以提煉。
三、 基于培養綜合思維的教學內容安排
教學內容的安排,要服務于培養學生的綜合思維。讓學生能從整體角度,全面、系統、動態地分析和認識地理環境以及人地關系。所以筆者認為,教學內容要注重安排以下幾個方面。1. 典型案例,為學生提供復習和探究的切入點。2. 知識結構,向學生展示所復習的知識點在學科知識體系中的位置,及其與其他知識點之間的關系。3. 地理圖像,向學生全面展示地理要素以及它們之間的聯系,地理事件發生、發展、演化的規律或過程。4. 高考試題及模擬試題,讓學生感受綜合思維在解題中的應用,提升應試能力。5. 地理學科核心素養達成評價表,便于學生進行自我評價,便于教師掌握學情。
【案例】復習課:主要氣候類型的特征、分布及成因
以分析氣候成因為例。
1. 分析典型案例,由淺入深、由單一到復雜、由普遍到特殊,讓學生從了解氣候因素到分析氣候成因。
通過分析非洲熱帶雨林氣候、非洲熱帶草原氣候、非洲熱帶沙漠氣候、地中海氣候、西歐溫帶海洋性氣候、亞洲季風氣候的成因,讓學生了解大氣環流因素,并能分析大氣環流對氣候的影響。通過分析亞歐大陸上溫帶大陸性氣候的成因,讓學了解海陸位置因素,并能分析海陸位置對氣候的影響。通過城市熱島效應案例,讓學生了解人類活動對局部地區氣候的影響。通過分析馬達加斯加島東部熱帶雨林氣候的成因,讓學生能綜合分析太陽輻射、大氣環流、地形、洋流等因素對氣候的影響。
2. 構建知識體系,由點到線、由線到網,讓學生從了解大氣到分析大氣與其他地理要素間的聯系。
縱向的知識體系:大氣受熱過程→大氣運動→氣候的形成。讓學生了解本章節內知識點的聯系,氣候的形成與大氣的運動聯系緊密。氣流上升常常帶來濕潤多雨,氣流下沉常常帶來干燥少雨;來自海洋的氣流常常是濕潤的,來自內陸的氣流常常是干燥的。
橫向的知識體系:如下圖所示。
從綜合的觀點來看,氣候與生物、地貌、水位、土壤是相互聯系的。讓學生明白氣候的形成是太陽輻射、海陸位置、大氣環流、地形、洋流、甚至植被、土壤等多個因素綜合影響的結果。但是,上圖沒有能說明人類活動對氣候的影響,教師要做補充說明。
3. 運用地理圖像,直觀展示地理要素以及它們的分布、相互關系,培養學生讀圖能力、說圖能力、繪圖能力和綜合分析能力。
分析三圈環流示意圖,學生能更好地分析氣壓帶對氣候的影響,低氣壓帶盛行上升氣流氣候濕潤,高氣壓帶盛行下沉氣流氣候干燥。畫近地面風帶風向示意圖,結合地圖,學生能更好地分析風帶對大陸兩岸氣候的影響,尤其是西風帶大陸西岸濕潤和信風帶大陸西岸干燥。此外,還要準備季風環流示意圖、洋流分布圖、地形圖等。
4. 解析高考試題,強化學生綜合思維,提高應試能力。
地理高考試題注重考查學生的地理學科素養,例如人地協調觀、綜合思維等。
例題1:2017年江蘇高考第27題。
材料一?2017年是加拿大建國150周年,國家公園免費開放一年。加拿大落基山南段的眾多國家公園,自然風光美麗壯觀,吸引了世界各地游客。
材料二?圖14為“加拿大50°N附近溫哥華—溫尼伯地形剖面示意圖及部分城市氣候資料圖”。
題目要求分析“加拿大雨都”溫哥華與洛基山以東地區相比降水較多的原因,這是考查學生綜合思維能力。學生要能夠認識到西風帶、海陸位置、落基山脈、阿拉斯加暖流等因素對降水的影響,同時能夠分析上述要素的影響在落基山東西兩側的空間變化。
四、 基于培養綜合思維的學習效果評價
為了方便學生自我評價和教師掌握學情,設計學生學習效果自我評價表是很有必要的。按《普通高中地理課程標準》所述,綜合思維素養劃分為四個水平,教師可以根據實際教學需要進行調整劃分。
【案例】復習課:主要氣候類型的特征、分布及成因
以分析氣候成因為例。
1. 了解緯度、大氣環流、海陸位置、地形、洋流等要素與氣溫和降水的關系緯度高(低),太陽輻射量小(大),溫度低(高)。沿海地區,海洋性強(溫差小、降水多);內陸地區,大陸性強(溫差大、降水少)。地勢高(低),氣溫低(高);高山能阻擋冷空氣入侵;迎風坡降水多;背風坡降水少,焚風效應顯著。暖流增溫增濕,寒流降溫減濕。
2. 單一氣壓帶和風帶對氣候的影響結合熱帶雨林氣候、熱帶沙漠氣候、溫帶海洋性氣候,分析赤道低氣壓帶、信風帶、副熱帶高氣壓帶、西風等對氣候的影響。
3. 氣壓帶和風帶的季節移動對氣候的影響結合熱帶草原氣候、地中海氣候、熱帶季風氣候,分析氣壓帶和風帶的季節移動對氣候的影響。
4. 季風環流對氣候的影響結合熱帶季風氣候、亞熱帶季風氣候、溫帶季風氣候,分析冬季風和夏季風對季風區氣候的影響。
5. 綜合分析某一區域的氣候成因結合實例,從太陽輻射、大氣環流、海陸位置、地形、洋流等多個角度,綜合分析某一區域的氣候特征及其形成原因。
6. 時空差異情境中的氣候成因分析結合實例,分析地理要素的季節變化,以及它們對氣候的影響。結合實例,分析地理要素的空間差異,比較不同地區的氣候差異并分析原因。
以上是筆者在進行高三一輪復習時,對地理學科核心素養中綜合思維素養的培養的一些實踐與思考。綜合思維素養的培養需要一個循序漸進的過程,特別是考慮到我所任教班級的學情。例如分析要素的綜合,應該是建立在學生掌握好各個地理要素的基礎之上;分析區域綜合,應該是建立在掌握好要素綜合的基礎之上;分析自然與人文的綜合,應該是建立在掌握好自然地理知識和人文地理知識的基礎之上。因此,一輪復習應突出主題內容、適當進行綜合,否則很容易會讓學生忽視章節復習的重點,也會給學生帶來巨大的學習困難和心理壓力。教師要做好長期堅持的思想準備,即使現階段我們的學生達不到思維和能力的某個層次,我們也要辛勤耕耘、靜待花開!
作者簡介:
金聲明,江蘇省南京市,江蘇省南京市六合實驗高級中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