田若焱
摘 要:傳統節日文化是中國傳統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將傳統文化融入學前教育不僅能促進幼兒對傳統文化的理解與傳承,更能促進傳統節日教育的發展。本研究以北京市A園為例,研究該園傳統文化課程,通過觀察法與訪談法,從課程理念、課程目標、課程內容、課程實施途徑、課程評價以及園本培訓六個方面對A園傳統節日課程進行分析,得出A園傳統節日課程的可借鑒之處,找到問題并提出改進的建議。
關鍵詞:幼兒園;傳統節日課程;個案研究
一、緒論
(一)問題提出
中國傳統節日多種多樣,是我中國悠久歷史文化的一個重要組成部分。傳統節日文化作為中國傳統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在我國豐富的非物質文化遺產寶庫中堪稱瑰寶,重視傳統節日,有利于保護優秀的傳統節日文化,發揚民族精神。
學前教育作為人生教育的起始階段,是基礎教育的基礎。在此階段進行傳統節日文化教育,有利于人們從小培養傳承傳統節日文化的意識。2001年頒布的《幼兒園教育指導綱要(試行)》中明確指出,應充分利用社會資源,引導幼兒感受祖國文化的豐富與優秀,感受家鄉的變化與發展,激發幼兒愛家鄉、愛祖國的情感[1]。在國家的大力倡導下,已經有部分幼兒園響應國家號召將傳統文化應用到課程中,然而在實施中存在活動僅關注節日的時間、來歷等淺層內容,而對節日背后的民族精神則涉及很少,教師在教育過程中與家長的交流合作也比較缺乏。
(二)研究意義
本研究在前人研究的基礎上以A幼兒園的傳統節日課程為切入點,以具體的幼兒園作為研究場所,能夠豐富幼兒園傳統節日課程研究,也可以為相關領域的研究者提供具體的案例。
節日活動已經納入到幼兒園的教育當中,可以給幼兒帶來多方面有益影響:一是不同的節日活動有獨特的價值內涵,可以開闊兒童的眼界,啟發兒童的智慧,增進兒童對本民族文化的理解;二是為了迎接各個節日活動會有不同的環境布置、表演等其他有趣活動,使兒童感受到豐富多彩的藝術美和生活美。
(三)研究對象和研究方法
1.研究對象
本研究選取北京市A幼兒園作為研究對象,A幼兒園包括一個總園和五個分園,總園共有13個教學班,五個小班、四個中班、四個大班,分園的班級數量均少于總園的數量,總園在崗教職工共116人并實行保教輪崗制,除班主任外,配班教師與保育員輪流擔任,每個班級有班主任一人,教師、保育員2-3人。本研究以總園作為核心,研究結果代表性較強。
2.研究方法
(1)訪談法
運用訪談法,通過對A園課程課題組的老師進行訪談,采用半結構式訪談法,結合觀察法得出結論。
(2)觀察法
觀察端午節親子活動,在征得幼兒園與所在班級教師同意后,通過軼事記錄法記錄整個活動的流程及幼兒的表現,不介入課堂,不影響正常的教學秩序。同時對班級內環境創設進行觀察,記錄更新情況,內容設置與傳統節日是否切合
二、研究結果
(一)課程理念
A園的傳統節日課程是其藝術課程的其中一個分支,其課程理念與其綜合藝術活動的理念相同,注重小、中、大班教育的階段性與連續性,注重幼兒藝術能力與情感的激發,注重幼兒對藝術活動的欣賞感受與創造表現。在傳統節日課程中,其理念除了涉及以上藝術綜合課程外,還加上了對傳統節日的理解與尊重,讓幼兒能夠更好的弘揚和轉播我國的傳統節日,理解內涵,尊重傳統。
(二)課程目標的制定
A園傳統節日課程的框架為,一個以主題為出發點的總目標,以及根據各年齡班幼兒的發展特點設計的子目標。總目標有三個設計理念,首先適宜性。目標的制定要符合幼兒身心發展的特點和認知規律,表現在順應幼兒的發展,讓幼兒能夠有更多自主、游戲的時間和空間,適合幼兒的發展,還表現在向幼兒呈現的東西是有價值的,比如在“民間游戲”這個主題中,選擇滾鐵環、做毽子這些活動對于幼兒的大動作和精細動作的發展是有一定的幫助的,而且也是能夠讓幼兒參與進去的,所以將這些活動放入課程體系中,即讓幼兒學習了民間游戲的制作,也能讓幼兒感受到民間游戲的快樂。其次,總目標追求一種時效性。在藝術活動中要發展和促進幼兒哪些能力,培養幼兒的哪一種情感,都要有較明確的說明,否則活動目標就失去了它的指導作用,所以在每一個主題的介紹中,都有一個重點目標,讓教師能夠根據重點引導幼兒的活動,也為活動評價提供依據。最后,總目標追求系列性。一個主題下的藝術活動內容從小、中、大班,由淺入深,由單一到全面,審美情趣及尊重、關懷、交流、合作、分享的等人文素養也隨之得以發展,從而變得更加系統,這一理念表現在大中小班的主題一樣,目標是由淺入深的,形成一個連貫性。
(三)課程內容
1.課程內容的設計
經過對教師的采訪了解到,A園的課程已經發展的較為完善,其課程模式固定為單元主題課程,其架構如下,
第一層面——主題。主題是依據《綱要》《指南》的要求,特別是藝術領域目標的要求,結合幼兒的發展需要、興趣而設計,體現藝術與生活、與情感、與文化、與科學的關聯。
第二層面——單元。單元是根據主題發展的需要、脈絡進行分解,分解后的單元目標明確、具體,針對性強。
第三層面——活動。活動是圍繞單元目標需要設計的豐富多彩的教育內容,目標明確,內容具體,形式多種多樣。
其傳統節日課程模式也為單元主題課程,在設置主題時注重主題的系統性與遞進性,強調各主題間的縱向聯系,同樣的節日主題在大中小三個班的要求是隨著年齡逐漸增加的,確保了幼兒知識經驗與相關技能的不斷積累。其內容選擇注重適宜性與藝術性,所有的節日活動主題中,全部都是幼兒在園期間恰逢的節日,而且是與生活中的節日聯系在一起的。將節日的內涵通過符合幼兒理解與喜歡的形式確定下來,比如親子郊游,幼兒園廟會等。除此之外活動內容的選擇也注重與時俱進,同時貼近幼兒的生活。課程每五年會進行一次大的整改,根據國家每五年的國家計劃進行整改,整改過程總共分為三輪,第一輪為教師根據自己擅長的領域設計關于主題的活動,然后通過會議制、試講制等形式進行研討驗證;第二輪驗證的形式就是試講和“同科異構”;第三輪驗證為學術界專家指導,再對活動進行優化,然后形成新的單元主題活動體系,這樣保證傳統節日課程源源不斷的更新與發展。
2.課程內容的選擇
考慮幼兒在園時間,所以基本上A園在幼兒園過的傳統節日有元旦(生肖主題過新年活動)、端午節、重陽節、中秋節。2017年A園這幾個節日的安排如下,元旦“過新年逛廟會”活動,所有的班級貼對聯,站窗花,掛燈籠,掛彩帶,整個幼兒園就是一個小型廟會。一樓小班布置成小吃一條街,每班一主題,有冰糖葫蘆等特色小吃,二樓中班做手工,提供紙讓幼兒可以做小雞,三樓大班是民間游戲,每個班是不同的游戲,踢毽子,甩紙鞭炮等,每個幼兒有一張小地圖,完成一項任務和獲得一枚印章,集齊所有的章可以換取小禮品。端午節,端午節有一周活動,主題是“縱情端午文化周”,每天的活動不一樣,有各班分別活動,還有集體戲劇欣賞活動,體育游戲賽龍舟比賽,包粽子比賽。中秋節,大中小班不一樣,小班是欣賞戲劇,中班制作展板,大班去小廚房自己做月餅品嘗月餅。重陽節大中小班活動也不同,小班和中班是親子活動,小班請家長進園,中班去北海公園,大班是準備小禮物去敬老院慰問。整個活動還是豐富多彩的。
(四)傳統文化課程的實施
1.課程實施途徑
(1)集體活動
集體活動為主要藝術活動形式,例如中秋主題中活動5為“設計月亮(繪畫活動)”說明繪畫活動是其基本活動,在集體活動中又分為舞蹈活動、戲劇活動、表演活動、欣賞活動等等。每個集體活動雖然都有一個所屬藝術門類,但是活動內容并不局限于某一藝術門類,但不僅局限于藝術領域,而是通過藝術門類之間的融通,以及藝術領域與其他領域的結合,在“設計月亮”這個活動中,除了繪畫,還在適當的時機自然地涉及其他領域的內容,比如月亮的形狀變化等,還會讓幼兒積累關于月亮的傳說故事、不同時候月亮圓缺變化的知識。集體活動中還有一類比較綜合的活動,比如元旦時候的節日大聯歡,以及故事或童謠欣賞活動等,這些可以讓老師靈活開展。
(2)家園合作
在節日活動中一般家園活動都是作為主題的第一個活動來進行,這類活動注重培養孩子們善于觀察的能力,學習收集資料的方法,樹立分類整理的意識。如收集豐富的藝術作品、參觀某個博物館、欣賞某種演出等,包括園外的親子活動以及園內的家園配合活動。
在每次家園活動之前,教師都會發布活動倡議書等,讓家長更明確活動的目的、意義,以便更好的發揮家園教育的合力。
(3)區域活動
區域活動有些是集體活動的準備,有些是集體活動的延伸,還有些是與環境創設相結合。如在美工區制作的作品會布置到班上的墻飾中。區域活動常設在集體活動之前,每次時長1小時左右,每個幼兒根據自己的興趣,選擇區域,進行區域活動,班級內區域主要分為美工區,建筑區,科學區,益智區和圖書區,圖書區是在飯后以及午休后使用,剩下的四種是在上午集體活動前進行。家園活動與區域活動的活動方案均是建議形式,旨在為教師開展此類活動提供一些思路與方法。所以,教師可根據各班級不同的情況靈活開展相應的活動。
(4)藝術欣賞十分鐘
藝術欣賞活動是一種日常活動,內容上更加靈活與隨意,過程較為短暫。在內容選擇上,藝術作品的來源有教師選擇的,幼兒喜歡的、感興趣的,也可以是家長提供的,甚至是幼兒和家長共同制作的作品等。
2.實施情況
在具體的活動時間安排上,教師會根據本園或本班情況,有選擇地開展有關主題及活動,可以與其他領域內容穿插進行,也可以把其它領域的內容滲透到主題中開展,在傳統節日前后選擇有關主題的任一活動組織集體教學活動,具體的頻率按照班級安排為準。如今A園的集體教學活動因為有專職活動的加入而有所減少,每周藝術領域的集體教學活動固定為兩節,其他領域為一節,在傳統節日周,會有四節節日主題的集體教學活動。
班級環境創設是隨著主題的變化而變化的,這里主要指的是主題墻飾,以及展板的制作,這些創設是教師根據主題與各班幼兒的特點進行過創設的,據筆者觀察,墻飾一個學期一更換,展板根據需要制作,2017-2018上學期,中一班制作展板五塊。
(五)課程評價
課程評價是A園課程較為薄弱的一環,在與主班老師的談話中了解到,A園對本園傳統文化課程的設計中,有關于評價的內容,比如檔案袋評價,A園有設置藝術檔案夾,主要以檔案的形式收集幼兒的藝術活動成活,展示每個幼兒在藝術活動的各種成果,但是在實施中,檔案夾基本沒有制作,展示變成了向家長群里發照片的形式,這就把原本作為評價的內容,變成家園聯系的內容了,性質發生了改變。還有一套測查的體系是讓孩子們做題,比如指定一個主題畫畫,或者唱歌給老師,老師根據情況給一個評價,但是老師在操作中也是比較含糊,且主觀性較強,所以評價效果不好
(六)園本培訓
關于園本培訓,A園做的也是很到位的,除了理論培訓(繼續教育),還有針對性的培訓課程,例如,舞蹈培訓、早期閱讀培訓等主題,每周的理論培訓是安排好的,每個班的在職教師安排在不同的時間參加,主要內容是關于課程理論的培訓;針對性培訓課程是不固定時間,不強制參與。在這些針對性培訓中,教師學會的內容可以根據不同的主題進行延伸,例如舞蹈活動可以延伸到“過新年”主題活動中進行生肖舞蹈的教學,早期閱讀也可以延伸到故事教學,講一講“嫦娥奔月”的故事等等。
三、A園課程可借鑒之處
首先,A園教師對于傳統節日的理解十分到位,這與培訓和教師本身說課的經驗使分不開的。在對于重陽節親子活動的觀察中筆者發現,教師不只一次強調重陽節的習俗,重陽節的來歷,重陽糕的來歷等等,讓幼兒在聽完傳說故事后,復述給家長聽,在觀察中發現,教師的教育技巧非常關鍵,很多幼兒在聽到關于重陽的傳說后,將重陽糕送給自己的爺爺奶奶后,在爺爺奶奶的勸說下還是不吃,教師在這次活動中傳達出的就是尊重、敬愛老人的理念,孩子們都做到了,他們能夠懂得重陽節的含義,也理解了要尊重爺爺奶奶的含義。
然后,形成教育合力,不管是親子活動,或者大型廟會活動中,都能見到家長的身影,A園的家園共育做的是非常到位的,經常舉行親子活動,讓家長和幼兒一起參與,既能增進感情,又可以一起學習,還能給家長給提供教育經驗,很多家長對于這件事的反饋都是良好的,這樣能夠有效避免家園要求不一致的情況,能夠更好的促進幼兒的健康成長。
最后,園本培訓很重要,很多教師在組織活動時,目標與教學不一致、整體內容缺乏整合性都是因為培訓上不去,A園針對課程提供了豐富多彩的培訓,教師參加培訓不僅能夠提升自己對于傳統節日的理解,也能提高自己的教學能力,逐漸促進自己形成終身學習的意識,而且對于一些技能性較強的培訓,例如舞蹈、聲樂這些,教師參與這種類型的培訓,不僅能夠提高活動的質量,對于自己修身養性,提升自己的能力也有很大的作用。
四、A園課程存在的問題
首先,課程評價方面是一個目前欠缺的部分,依據采訪內容,過程性評價是目前最欠缺的一部分,還有檔案袋的評價也是失去了其本身的價值,所以在今后的評價中,應該重點關注其過程性評價,檔案袋就是一種過程性評價,可以將幼兒每次的作品都進行一個總結,放在檔案袋中,同時可以根據檔案袋中的內容,每個學期進行一個終結性評價,看一下幼兒對于知識的理解,動手能力、理解能力有沒有新的提高。在進行評價方法的改進時,可以請一些學術界的專家進行指導,在專家指導的基礎上再根據幼兒園的情況有針對性的實施,在實施的過程中根據不同年齡班,每個年齡班幼兒的不同特點在進行個性化實施。在評價中要求主體多元化,可以將家長也引入評價的主體,這樣家長可以結合幼兒在家庭的表現進行評價,幫助教師了解幼兒,有針對性的教學。
然后,區域活動的內容與材料投放也是比較欠缺的,在筆者的實習過程中,發現每天上午9點-10點是區域活動時間,但是區域活動中的材料一個學期都沒有進行改變,材料以建構玩具為主,其他材料的比例較少,只有表演區有一些可以作為傳統節日活動的材料,但是因為缺乏引導,材料也會用作他用。所以,教師可以根據幼兒年齡的特點,以及幼兒的興趣定期對幼兒的玩具材料進行更換與刪減,還要在傳統節日前后增加與傳統節日有關的玩具材料。建筑區的材料因為較大不用更換,但是建筑的主題,一個學期都是“四合院”,也可以根據節日或者節日傳說故事進行主題的更換。
五、結語
中國傳統節日是中國傳統文化的釋站,它積淀著中華民族的文化創造和生存智慧,蘊含著中華民族深厚的歷史底蘊,承載著中華民族文化傳承的基因,是我國的民族瑰寶。將傳統節日作為課程內容傳遞給3-6歲的幼兒,不僅有利于人們從小培養傳承傳統節日文化的意識,而且有利于帶動家長和社區人員參與到傳統節日文化的學習潮流中。因此本研究在有原有研究的基礎上通過研究A園的傳統節日課程,為幼兒園傳統節日教育提供一個非常具體的范式,尤其是那些崇尚過外國節日的幼兒園。總體來說,A園的傳統節日課程發展的已經較為完善,并且形成了自己的體系和特色,但還是有不足的地方,這也是今后A園努力的方向。雖然本研究到此結束,但由于時間、研究對象所處的客觀條件及研究者自身的知識能為等因素的制約,論文還存在一些不足之處,今后的研究應該更加具體,案例更加充分。
參考文獻:
[1]教育部基礎教育司編寫.《幼化園教育指導綱要(試行)》解讀[M].南京:江蘇教育出版社,2002.
[2]王春燕.幼兒園課程概論[M].北京:高等教育化版社,2007:257.
[3]許英梅.關于幼兒園課程開發的思考[J].幼兒教育,2017,(10):129.
[4]李愛華.幼兒園課程開發的策略[J].吉林省教育學院學報,2012,(11):35.
[5]趙大進.論傳統節日文化教育[J].教育管理,2007,(1):45-46.
[6]肖維華,楊昭.大學生傳統節日文化教育探究[J].南華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12,(4):88.
[7]李敏.淺析幼兒傳統節日文化教育價值的實現路徑[J].企業導報,2015,(7):168.
[8]黃瑾.基于傳統文化教育視角的幼兒園教學研究[J].學子(理論版),2015,(4):72.
[9]何雯.利用本土文化資源開展傳統節日的教育活動[J].教育長廊,2009,(4):94.
[10]李敏.淺析幼兒傳統節日文化教育價值的實現路徑[J].企業導報,2015,(21):169.
[11]李云淑.對課程等概念的再思考——兼與幼教理論界學者商榷[J].上海教育科研2013,(7):94.
[12]教育部基礎教育司編寫.《幼化園教育指導綱要(試行)》解讀[M].南京:江蘇教育出版社,2002.
[13]姚麗嬌.私立幼兒園健康領域課程開發的個案研究[D]福建師范大學,2016.
[14]李云淑.關于課程、課程化、課程開發等概念的辨析[J]上海教育科研,2008,(11):80.
[15]新華網.中國的節日[EB/OL].[2018-01-12].http://www.gov.cn/guoqing/2005-09/13/content_2582711.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