郭道平
【摘要】物理學科核心素養下的教學模式與方法均需發生轉變和優化,改變傳統教學模式,發揮學生主動性,激發物理學習興趣,提高物理學科學習成績與核心素養。
【關鍵詞】課堂教學;高中物理;核心素養
一、尊重學生認知規律
核心素養強調學生要“身心健康”和“學會學習”。尊重學生的身心發展和認知規律,是培養學生核心素養的基礎和前提,要更好地尊重學生的認知規律、成長規律以及個體差異性,促進學生的全面發展。尊重教育需要教師尊重學生的成長規律和教育規律,最終歸結到對人本身的價值實現的尊重上,尊重學習者的主體需求。教師要去關注學生的需求、原有的知識水平和最近發展區。教師從尊重學生出發,要更加關注學生的思維方式,培養學生的“科學精神”與“學會學習”,加強核心素養的培養。
二、創設課堂教學情境
核心素養強調“人文底蘊”和“審美情趣”,把知識融合在具體的情境中,這不僅能幫助學生更好地把握知識的本質,更重要的是能使學生在具體生活情境和文化背景中,更加了解社會和生活。教師通過情境創設,營造學生熟悉的生活氛圍,更加形象和生動地幫助學生完成知識的構建,同時影響學生的思維和推理能力,有益于學生感悟知識的本質,實現物理的生活化。物理作為一門實驗學科,很多知識來源于生活又服務生活,這為物理學科教學過程中的情境創設提供了便利。
三、培養學生思維能力
核心素養強調對學生實踐創新能力的培養,教師首先要注重對學生思維能力的培養,為學生后續的創新實踐打下堅實的基礎。物理強調思維的邏輯性和縝密性,這要求教師在平時的教學過程中加強對學生思維能力的培養,注重培養學生分析問題的能力。教師可以利用思維導圖把學生頭腦中的抽象思維具體化,幫助學生更好地分析問題,從而輔助教學。教師可以用簡單的箭頭和線條幫助學生構建知識結構和框架,提高學生的思維能力和自主學習的能力。教師也可以引入實驗環節,以直接經驗為基礎,培養學生對實驗現象的分析和總結能力。
四、培養學生創新思維
在進行一些問題型實驗教學時,同樣可以對學生創造思維進行教導和培養,如果利用得好,對學生各方面能力和素養的培養也十分有益。因為問題性實驗教學的內容和教學方向都十分清晰、明確,對學生的要求也已經明確指出。在這過程中如果學生能另辟蹊徑,提出一些巧妙的思維模式或解題方法,就證明學生對于這一類問題具有創造力或創造思維。若學生沒有好的解題思路或方法,教師一定要發揮自身的引導作用,與學生一起進行分析,幫助學生掌握該類問題的解題思路和方法,培養學生針對該類問題的解決能力,體現出實驗教學的積極性。例如,在分子直徑數量級的測量實驗中,很多學生在開始時都感覺無從下手。這是因為學生從來沒有接觸過相類似的問題,該題已經超出學生的知識范圍。但這是一個非常典型的問題,主要利用單分子油膜法進行實驗。將準備好的油膜覆蓋在分子表面,再利用讀取的面積計算出分子直徑所占有的數量級。該實驗具有非常積極的教學作用,首先,它可以加深學生對分子直徑數量級的記憶,在以后進行分子直徑數量級估算時有一個明確的參考作用;另外,幫助學生對測算分子直徑數量級有個一大概的了解和認識;最后,該種測量法對學生的創造力具有一定的啟迪作用,利用分子體積不變性原理,為學生處理很多相似問題時都指明了解題思路和思考方向。教師應利用對該實驗的解題方向和思路的講解,讓學生達到舉一反三的目的,實現高質量教學。
五、培養學生探究能力
例如,在學習“牛頓第三定律”時,傳統以知識為本位的教學流程為:教師先列舉一些課本上的實例,證明物體間作用力確實是相互的;然后利用兩個彈簧秤為學生演示對拉實驗,為學生講解相互作用的兩個力大小、方向之間的關系;最后,為學生總結牛頓第三定律。這種教學方法主要靠教師個人講解,學生沒有主動參與到教學過程中,缺乏對知識的深入探討和切實掌握,與科學教學的本質相違背,長久下去,還有可能使學生對科學產生一定的誤解,以為科學研究都是一帆風順的,甚至可能以偏概全,嚴重者若以后自己進行科學研究,可能會因為承受不了挫折而半途放棄,對學生科學思維培養不利。以核心素養作為教學主旨的“牛頓第三定律”教學流程為:首先,要向學生證明兩個物體間相互性的問題,安排學生進行實驗觀察:①兩同學拔河;②飛機螺旋槳在空中旋轉;③汽車在路面行駛等,歸納分析:兩個物體間的作用一直是相互的。其次,證明相互作用力間的關系。猜想假設:這兩個力大小相等,方向相反。為證明這一猜想,學生交流討論后設計的實驗方案為:兩只彈簧秤對拉,以讀數證明猜想。很多學生將彈簧秤水平放置,也有學生突發奇想采用豎直或斜向擺放進行實驗,結果兩個彈簧秤讀數都相同。在教師肯定學生做法之后,問“現在可以得出結論嗎?”有學生疑問:“現在的實驗結論都是在平衡狀態進行,若在非平衡狀態會怎樣?”為此,教師與學生一起試圖在非平衡狀態下(加速運動、減速運動)進行實驗,雖讀數困難,但利用傳感器演示還是證明讀數相同。最后,學生自行嘗試進行規律總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