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鍵詞 司法責任制 改革 法律適用
作者簡介:李大偉,吉林大學馬克思主義學院,碩士,研究方向:刑事訴訟。
中圖分類號:D90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文獻標識碼:A ? ? ? ? ? ?? ? ? ? ? ?DOI:10.19387/j.cnki.1009-0592.2020.03.006
在司法體制改革的整體局勢當中,司法責任制改革的相關問題是不能不提的,其既是司法體制改革的基礎,也是司法體制改革的核心,只有讓審理者擔負起裁判的工作,讓裁判者對整體問題進行負責,才能夠保證司法責任制改革的質量。除此之外,在開展改革的過程中,負責司法責任制改革的相關人士還需要將審判權賦予給獨任法官,并在此基礎上解決改革給法律適用統一性帶來的挑戰。面對現有挑戰,必須要對審判權的監督制約體系進行健全,同時持續的對制度規范進行供給,對工作機制進行完善,促進司法公正,滿足群眾需求。據此,本文對相關問題進行分析,具備一定程度上的現實意義。
想要對整體問題進行分析,就必須要在一定程度上明確法律適用統一的內涵與重要價值。對于法律適用統一而言,其在司法實踐中占有著重要的地位,直接影響著社會公眾對司法公正的質疑程度,如果處理不善就會降低司法公信力,所以必須要加強對問題的重視。想要公平的處理問題,就必須要保持一種原則,對相同的問題,應采用相同的方式進行處理,對于不同的問題,應采取不同的方式進行處理,如此就可以滿足公平正義的具體要求,促進社會的發展,對于一組案件來說,其所涉及到的要點如果存在著相同的情況,那么對于雙方的當事人來說,其自然就會期望對案件的決定完全相同,如果采取不同標準決定這些案件,那就會產生不公平的相關因素,實際上,人們必須要對法律適用統一進行理性認識。具體的說,法律適用統一與同案同辦的相關問題并不相同,其僅僅是社會群眾對審判工作的具體要求,但實際上在這個世界當中不可能存在完全相同的案件,無論是案件發生的地點與時間都存在著細節方面的差別,所以并不能夠達到“同判”的標準。無論如何,對不同案件的審理都會存在著現實中的差別,因為案件并不是一種客觀存在的事物,而是具有復雜性的具體事務,只有讓具備專業能力的司法人眼在事實與法律的基礎中合理協調,才可以得出最接近公平的理性判斷。
除此之外,人們往往追求法律適用統一,但這種統一并不是絕對的統一,而是相對意義上的統一,這也較好的體現了其具體的價值,在現實情況中,類似事實并不存在著類似判決的現象,無論社會法律制度是否完善,都不能排除法官司法不公的問題,也無法完全杜絕這種現象,所以應盡量追求法律適用統一,但卻不能夠為其所累。
(一)法官認識難以統一
從目前的情況來看,司法責任制改革給法律適用統一帶來了一定程度上的挑戰,具體的問題包括法官認識難以統一。法官的具體認識之所以難以統一,主要就是因為在司法責任制改革的情況下,審判自主判斷權得到了增強,在改革持續深入的過程中,原有的審判管理監督權出現了弱化的情況,導致裁判標準不一致,法律適用不統一。另外,對于法官來說,不同法官的經驗存在著差異,專業背景也存在不同,即便是知識結構也存在著較大的差距,所以,對于同一法律條款來說,無論是在認知方面還是在理解方面都存在著較大的差異,尤其是在司法責任制改革后,法院內部管理水平出現了降低的情況,獨任法官漸漸的成為了審判權的基礎與核心,傳統的審判業務庭被直接劃分為不同的審判團隊,這進一步的增加了法官統一認識的難度,因為審判團隊的數量越來越多,法官對法律條款的理解也不夠一致。
(二)文書審核難以統一法律適用
現有的文書審核無法對法律適用進行統一,之所以會如此,主要是因為原有的法庭庭長不再負責對裁判文書進行簽發,這種飽受社會批評的制度確實在一定程度上影響了司法公正性,所以法庭庭長被杜絕簽發相關的裁判文書,除此之外,從司法實踐的具體情況來看,對于法庭庭長來說,其在審判業務領域基本都具有著一定的威望與能力,如果能夠讓他們對裁判文書進行具體的審核,就可以更好的明確裁判制度,并在此基礎上對審判業務水平進行提升。在司法責任制進行具體的改革后,原有的獨任法官對案件進行審理,必須要同時負責印發裁判文書,而對于合議庭審理的案件,具體的裁判文書則需要由合議庭成員進行簽署印發。審判委員會除了需要對相關的案件進行討論外,還需要參與其他工作,這也直接對審判管理權進行了弱化,影響了審判條線內的法律適用統一。
(三)裁判標準統一難度變大
裁判標準統一難度變大的問題是不能不提的。審判委員會是法院內部的最高審判組織,所以審判委員會的工作人員往往會全身心的投入到具體的審理工作當中,這也在一定程度上統一了法院內部裁判的思路,但是,審判委員會權利過于集中使得社會普遍不滿意這種審判權力運行模式,因此司法責任制改革也加強了對審判委員會的重視。在改革的過程中,審判委員會的主要責任變成了對審判經驗進行總結,對審判工作中存在著的具體問題進行細致研究,進而發揮自身的審判作用,無論是審判監督還是審判指導,亦或是審判決策都包括在其中。所以,審判委員會討論的案件數量越來越少,這也弱化了審判委員會決定個案的功能,出現這種問題的原因既存在著客觀性也存在著主觀性,尤其是在司法責任制改革之后,以往的問題顯示的更加明顯,應引起人們的重視。
(一)對審判權的監督管理體系進行完善
在這一部分,提出司法責任制改革背景下法律適用統一的措施。想要做到這一點,就必須要對審判權的監督管理體系進行完善,持續增強司法解釋等規則供給,對促進法律適用統一的工作機制進行健全。從完善審判權的監督管理體系角度來看,雖然司法責任制改革的目的在于優化現有體系,但并不說明審判權不受到監督,所以應保證控制權力與放權的平衡,加強監督,避免造成法律適用不統一的情況出現。除此之外,在創新式的司法改革形勢下,還需要不斷的提升審判監督管理水平。
相關人士需要在現實情況中對審判權監督管理進行合理分層,尤其是在司法責任制改革之后,無論是法院院長還是法庭庭長都不能夠越位監督,在這樣的情況下,為了能夠發揮其具體的作用,就必須要明確審判監督的重點與審理的難點,形成優勢互補的合力局面。從審判委員會的角度來看,其具體的職能定位開始被調整,以往的審判委員會以討論個案為主要的職能,目前則必須要減少對個案進行審理的情況,確保法律適用統一。為了做到這一點,各級法院審判外援和需要合理把關業務文件,對業務文件進行審批,防止以文件沖突而導致法律適用的不統一。如果審判委員會無法對法律適用統一的問題進行解決,就可以將其上報給高級法院,詮釋其存在著的具體作用,合理把關。
(二)持續增強司法解釋等規則供給
無論是在中國還是在國外,法院組織體系的最高位置基本都是最高人民法院,這也體現了以民為主的發展原則。從我國的角度來看,想要發揮最高人民法院的統一職能,就必須要以司法解釋為基礎,促進法律的適用統一,增加司法解釋的供給,結合司法實踐的需求,對相關的法律實施細則進行出臺,推動法院更進一步的理解法律,明確法規,合理對其進行實施。與此同時,還有必要對司法解釋的工作機制進行健全,結合新的法律定期修改、完善司法解釋,對于一些已經無法適應現實環境的司法解釋,應合理對其進行清理,或結合實際情況對其進行編纂。在司法解釋的過程中,各個地區的法院還需要結合本地區的實際情況對不同層次的業務文件進行制定,對法律適用統一進行推動與促進。
在增強司法解釋等規則供給的過程中,除了需要保證審判業務文件的合法性之外,還應該使其具體的法律法規與審判業務文件相一致,一旦出現與司法解釋沖突的情況,就應細致的進行分析,避免沖突。此外,應對審判業務文件的落實情況進行跟蹤研究,不能夠空喊口號,搞形式主義,而是需要結合審判業務文件的實際情況,結合新發現的問題進行修改,不斷的提高審判業務文件的實效性。最后,應該對于審判責任制有關的意見進行不斷的完善與健全,通過對相關的規范性文件進行制定,能夠保證制度合理落實,同時如果法官在不具備正當理由的情況下背離審理思路,直接造成法律適用不統一,就必須要對其審判責任進行追究。
(三)對促進法律適用統一的工作機制進行健全
法律適用統一的工作機制在現實情況中必須要得到完善,目前,我國最高人民法院已經發布了部分指導性案例,但是對于這些指導性案例來說,其在司法實踐中進行應用的程度還不夠深,應用的次數還不夠多,所以各級法院必須要對指導性案例的作用進行發揮,推動案例的實踐應用,建立指導性案例的監督機制,一旦出現背離指導性案例的情況,就必須要要求法官不斷的審理案件,及時向審判委員會就案例進行報告,充分闡明背離案例的具體理由。
對于各個高級法院而言,其還必須要對各自轄區的具體情況進行結合,及時的向法官發布參考性案例,目的在于為他們對案件的審理提供參考,在對同類案件進行審理時,法官就可以做出更加正確的決策,推動法律適用統一。各中級法院以及相關的基層法院也可以對典型案例進行發布,讓法官能夠在對案件進行審理的過程中充分借鑒。最后需要對專業法官會議進行完善,尤其是在司法責任制改革后,專業法官會議的作用越來越明顯,所以各級法院應對法官會議進行積極的組織,讓不同審判領域的專業法官都能夠完全的參與到會議當中,就復雜的案件進行討論,雖然專業法官會議對案件的結論具備參考性特征與咨詢性特征, 但是最終是否會對其進行采納則需要由復議決定,經過專業會議的討論能夠為案件的法律適用提供建議,同時也可以為審判業務提供審理思路,保證法律適用統一。
綜上所述,只有保證法律適用的統一性,才能夠更好的發揮法律的作用,確保司法公正。除此之外,人們往往追求法律適用統一,但這種統一并不是絕對的統一,而是相對意義上的統一。所以,在開展改革的過程中,負責司法責任制改革的相關人士必須要將審判權賦予給獨任法官,并在此基礎上解決改革給法律適用統一性帶來的挑戰。面對現有挑戰,應合理對審判權的監督制約體系進行健全,同時持續的對制度規范進行供給,對工作機制進行完善,促進司法公正,滿足群眾需求。
參考文獻:
[1]胡海濤.司法責任制背景下案件管理工作的思考[J].法制博覽,2019(30):182-183.
[2]劉杰甫,閆曄.實踐中對司法責任制改革的五個片面認識[J].法制博覽,2019(18):139-140.
[3]廖悅宇.司法責任制的實現路徑探析[J].法制與社會,2019(11):91-92.
[4]馬駿,馬翔.司法責任制改革基本問題研究[J].云南社會科學,2018(6):55-61.
[5]沈威.關于我國法官司法責任制改革的幾點思考[J].淮北職業技術學院學報,2018,17(5):100-1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