何榮平
摘 要:指定居所監視居住作為我國《刑事訴訟法》中規定的強制措施之一,在司法實踐中對限制犯罪嫌疑人自由和保障訴訟程序順利進行起到了極其重要的作用。同時指定居所監視居住檢察監督制度作為新增法規,首次出現在新刑事訴訟法中,這一新規定健全了強制措施的檢察監督制度,有利于保障刑事訴訟活動的順利進行,加強了檢察機關對強制措施適用情況的法律監督。但是,在刑事訴訟過程中,這一新規定有關法律的適用、監督方法的選擇和相關配套保障設施等方面并不是十分明確和完善,還存在一定的問題,需要通過相關司法解釋等一系列行之有效的法律來加以改進。
關鍵詞:居所監視居住;強制措施;法律適用
對監視居住強制措施的完善是2012年刑事訴訟法修改的一大亮點,在司法實踐中對限制犯罪嫌疑人人身自由和保障訴訟程序的順利進行起到了重要的作用。修改后的刑事訴訟法第73條第4款規定:“人民檢察院對指定居所監視居住的決定和執行是否合法實行監督”,指定居所監視居住的檢察監督制度作為新增法規,首次出現在刑事訴訟法中,加強了檢察機關對強制措施適用的法律監督。但是,這一新的規定的相關監督方法和配套保障措施并不完善,需要通過一系列司法解釋等相應法規來加以改進。由于指定居所監視居住限制犯罪嫌疑人、被告人人身自由的程度嚴厲于普通監視居住,在適用中要更加嚴格、慎重。
一、指定居所監視居住措施在實踐中存在的問題
1.指定居所監視居住的適用范圍被擴大和濫用
主要表現為以下幾種情形:第一種情形是,有些涉嫌賄賂犯罪的案情并非特別重大,也不存在同案犯潛逃、轉移、隱匿、銷毀證據等法定情形,甚至有些賄賂案件的犯罪嫌疑人主動投案自首了,但為了深挖案源,而適用指定居所監視居住強制措施。第二種情形是,犯罪嫌疑人涉嫌賄賂犯罪,符合逮捕條件,辦案單位為了獲得較長的辦案時間(法定最長時間期限可以達到6個月),以為了辦案需要、在其住處執行有礙偵查為由,而采取指定居所監視居住。第三種情形是,已有部分證據證明犯罪嫌疑人涉嫌犯罪,但無嫌疑人口供,案件沒有突破,為了獲取犯罪嫌疑人的口供,而采取指定居所監視居住。第四種情形是,犯罪嫌疑人拒不承認犯罪事實,態度強硬,定罪證據不充分,尚不足以決定拘留或批捕的案件。這種情形,越來越普遍存在于檢察機關查辦貪污、賄賂、濫用職權等案件中。
2.風險成本較大
由于指定居所監視居住是在專門的執行場所以外進行的,如何確保嫌疑人的飲食起居和辦案安全得到保障,如何確保專門的經費和人手得到保障,如何有效對犯罪嫌疑人進行監視居住?都成為辦案機關長期以來困擾的問題,擔心出現辦案安全事故,這是實踐中大多數檢察機關或者公安機關不敢采用、不愿采用這一強制措施的主要原因。
3.指定居所監視居住的安全保障還存在諸多隱患
目前,公安機關在監管人員、醫生的配備、飲食、休息等保障方面沒有建立完善的制度。執行人員不明確、不固定,一般由辦案部門自行派遣2至3名干警對被監視居住對象進行監管。被監視居住對象的醫療、飲食、休息尚無明確的制度規范,被監視居住對象進入指定居所時未安排體檢,監視居住過程中也無醫生對其進行日常體檢,如遇突發疾病難以及時落實應急措施;被監視居住對象的食物均由當班干警各自購買提供,存在食品安全隱患。有些地區由于指定居所監視居住案件數量較少,執行機關出于成本考慮未建立專門監視居住場所,通常是臨時借用某處所作為指定居所。由于場所較為簡陋,缺乏硬件設備,導致對被監視居住對象的日常管理無法全程監控,對訊問過程也無法進行全程錄音錄像,難以掌握保障被監視居住對象合法權益的情形。
4.指定居所監視居住執行主體不分、主次混淆
當前,各地市紛紛采取由市級檢察機關建立共用的指定居所監視居住場所的方式對犯罪嫌疑人、被告人采取集中執行。但是,在交付執行時,公安機關無法抽調警力執行的客觀因素不參與指定居所監視居住的執行或者檢察機關擔心泄露辦案秘密,被動或主動以協助執行的方式讓檢察機關的法警負責指定居所監視居住執行。這不符合《刑事訴訟法》第72條和《人民檢察院刑訴規則(試行)》第115條的規定。在這種情況下,公安機關的執行主體地位得不到法律保障,檢察機關執行的合法性存在質疑。
二、破解存在問題的方向和途徑
1.完善監督程序的啟動
刑事訴訟法對指定居所監視居住監督程序的啟動沒有規定,刑事訴訟規則第119條第一款規定:“被指定居所監視居住人及其法定代理人、近親屬或者辯護人認為偵查機關、人民法院的指定居所監視居住決定存在違法情形,提出控告或者舉報的,人民檢察院應當受理,并報送或者移送本規則第一百一十八條規定的承擔監督職責的部門辦理。”根據刑事訴訟規則的規定,采用的依申請的啟動模式,檢察機關作為國家法律監督機關,根據刑事訴訟法的規定,對指定居所監視居住的決定進行監督,所以檢察機關應當依職權啟動對指定居所監視居住的決定的監督,由此可見,檢察機關對指定居所監視居住采取的依職權和依申請啟動兩種方式進行,由于未建立信息通報制度,實踐中監督部門較難掌握到有案件實行指定居所監視居住的信息,造成了依職權程序啟動的困難,建議在立法上完善建議信息通報制度,要求決定機關在決定之后的一定時間內將相關材料向檢察院的監督部門送達。
2.設置符合法律規定的“居所”
根據修改后的刑訴法規定,指定居所監視居住不得在羈押場所、專門的辦案場所執行。筆者認為,法律條款規定的總體精神是指定居所監視居住場所的管理應公開、透明,特且應當防止偵查機關直接管理,對外封閉,因為一切直接管理的直接結果均會導致該場所的功能逐步異化為準羈押場所。要解決這個問題,可通過由省級辦案機關統一規劃、選址和建筑,并委托個案辦案機關或“居所”所在地本系統機關使用和管理,“居所”的基礎設施和監視設備應達到監視居住所要求的條件,并且符合生活條件,距離城區適當,且“居所”所需經費由國家財政專項辦案經費支持,人員由辦案機關自行解決。
3.完善監督的形式
在實踐中,對指定居所監視居住進行監督的主要是各級檢察機關,對檢察機關作出的指定居所監視居住的決定有誤的,根據現行刑事訴訟規則的規定,均為上一級人民檢察院偵查監督部門發現下一級檢察院決定有誤,可直接通知下一級人民檢察院糾正;如果發現同級公安機關或者法院的決定有誤或者執行活動違法違規的,通過口頭糾正、制發檢察建議或者糾正違法通知書的形式,通知有關單位予以糾正。建議完善該項機制,為保證糾正意見得到切實落實,建立規范的受理程序、審查核實程序、糾正程序、答復程序、追責程序。
4.建立嚴格的報請審批機制
《公安機關辦理刑事案件程序規定》第107條規定公安機關提請指定居所監視居住的,其上一級公安機關有決定權。《人民檢察院刑訴規則(試行)》第101條規定檢察機關報請指定居所監視居住的,由其上級檢察機關審查決定批準與否。指定居所監視居住對犯罪嫌疑人、被告人人身自由在一定程度上加以限制,因此,對于指定居所監視居住的決定權應當比照逮捕的決定程序,建立類似的嚴格規范的審查制度。對于公安機關提請指定居所監視居住的,建議從立法層面進行修改,提請指定居所監視居住比照逮捕程序由報請同級檢察機關進行審查決定是否批準;檢察機關報請指定居所監視居住的,按照原來的程序報送審查;對于法院適用指定居所監視居住的,基于法院審判階段的特殊性,由其上一級法院審查決定。報請機關嚴格遵照審查程序報送,審查機關準確掌握立法本意,遵從法律、司法解釋等的規定嚴格審查,把好事前審批的入口關。對于由檢察機關批準指定居所監視居住的決定,檢察機關的偵查監督部門要履行審批監督職責,對于由法院批準的指定居所監視居住的決定需報送同級檢察機關備案。
參考文獻:
[1]李自民,康健民,劉懷印.論指定居所監視居住執行監督制度的完善[J].河南社會科學,2014(01)
[2]王輝,曾昭奇.論監視居住的法律監督[J].法制與社會,2013(15)
[3]侯為大.論監視居住制度存在的問題及完善——以2012年新修改《刑事訴訟法》為視角[J].湖南警察學院學報,2012(06)
[4]莫湘益.監視居住的獨立地位與限權空間[J].學術論壇,2012(07)
[5]尹吉.“指定居所監視居住”的法律適用研究[J].中國刑事法雜志,2012(06)
[6]宋英輝,王貞會.刑事強制措施修改若干問題[J].暨南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12(01)
[7]潘雪亮.論強制性偵查措施監督機制的完善[J].河北法學,2011(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