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 過失致人死亡罪因果關系的準確判斷,有助于科學適用該罪、尊重司法規律。在此罪因果關系的判斷上,一是確定“因”,即過失犯罪的實行行為:沒有履行注意義務,對法益造成現實、緊迫危險的行為;二是判斷該行為與致人死亡的結果之間是否具有因果關系,先判斷“因”與致人死亡結果之間是否具有條件關系,再根據具體情況通過相當性判斷結果的歸屬。界定此罪的罪與非罪比較復雜,除了對主觀的認定存在爭議外,因果關系是另一難點。如果沒有準確地把握,可能濫用,使得行為人的合法權益不受保護。本文通過對過失致人死亡罪因果關系的分析,以期為司法實踐、科學適用刑法提供有價值的參考,保護公民的合法權益,懲罰公民的犯罪行為。
關鍵詞 過失致人死亡罪 因果關系 法律適用
作者簡介:李憲,福建省泉州市豐澤區人民法院,研究方向:刑法。
中圖分類號:D924.3 文獻標識碼:A DOI:10.19387/j.cnki.1009-0592.2016.12.260
一、問題的提出
隨著法治國家建設的不斷深入,對公平公正的追求愈加強烈,自然對法律的適用應愈加嚴謹。刑法學是一門嚴謹的學科,更是一門科學,是否構成犯罪應“對號入座”,不存在既可判無罪,又可判有罪的情形,而應罪刑法定。然而,如果司法實踐沒有嚴格適用過失致人死亡罪的因果關系,將會造成司法不公的現象。
二、明晰幾個概念
(一)過失
《刑法》第15條規定兩種過失形式,疏忽大意的過失和過于自信的過失。首先,兩者在認識因素上的區別是對“可能發生危害社會的結果”的認識。前者是沒有預見但應當預見,后者是已經預見。在此需要明確的是在過失致人死亡罪中應當預見或者已經預見的是“致人死亡”,屬該罪特定的危害結果,而不是任何可能發生的危害社會的結果。而且,從該條第二款可以看出,過失犯罪負刑事責任必須要有法律規定,這就要求刑法分則規定的具體過失犯罪必須是法律明確規定的,是該罪構成要件的特定危害結果。其次,兩者在義務表現方面不同。前者違反的是結果預見義務,主要從兩方面判斷:一是行為人的認識能力和預見能力,二是客觀的認識環境和條件。后者違反的是結果避免義務,行為人有無避免能力以及客觀上有無避免的環境和條件。最后,兩者在意志因素方面均不希望“危害社會結果”發生。另外,無法預見到的和無法避免的危害社會結果,無論行為人是否應當預見、是否已經預見,均不認定為過失。因為此類行為沒有違反注意義務,同時也沒有期待可能性。這也是過失與意外事件或者不可抗力的主要區別。
(二)何為“因”
對于因果關系的認定,必須準確認定什么是“因”,即什么是實行行為。實行行為是指對法益產生現實、緊迫危險的行為。從主觀的角度劃分,可以將實行行為劃分為故意犯罪的實行行為和過失犯罪的實行行為。過失致人死亡罪是過失犯罪,因此在其因果關系中的實行行為便是過失犯罪的實行行為,即沒有履行注意義務,對法益造成現實、緊迫危險的行為。如果行為對刑法保護的法益不產生現實、緊迫危險,便不受刑法評價,更談不上與危害結果是否具有因果關系。對“現實”危險、“現實緊迫”危險的理解與判斷,結合案件當時具體情況,根據一般生活經驗進行判斷。此處可能產生主觀判斷會影響案件事實的質疑。然而,刑法是明文規定的,實際案情各種各樣,如何將其對號入座,本身就存在一定的價值判斷。人們在生活中對事物的理解以及做出的決定離不開自身的生活經驗,法官對法律的適用同樣離不開主觀判斷,對過失致人死亡罪因果關系判斷同樣如此。刑法作為一門解釋學,當出現爭議時作出合理解釋并適用,正確解決問題,這就是它的落腳點。
(三)何為因果“關系”
刑法上的因果關系是指實行行為與現實危害結果之間的關系。那么,是怎樣的關系?理論界對刑法因果關系的研究越來越深入,越來越全面。對刑法上因果關系的爭議較大,各有各的說法,也各有的優點與缺陷。刑法學的落腳點是解決實際問題,這就要求適用它的方法應科學簡明,公平公正、效率兼顧。條件說與相當因果關系說的融合可以科學、簡便地判斷刑法上的因果關系。
“條件說”,基本觀點是實行行為和結果之間的關系是“如果沒有前者的話,也就沒有后者”。對此批判最主要的理由是該說擴大了處罰范圍。該說的基礎理念如此,但是在實踐中,并非一味毫無判斷地歸因或者歸責。而且它在備受討論的過程中,自身也不斷的完善。條件說對處罰范圍的判斷相對來說較大,也正因如此,它對因果關系的認定就比較全面,這是它的優點。依據條件說,在某個案件當中雖然可能會出現多個“前因”,但是實踐者必然對案件事實具體分析再作出判斷,確定真正的原因行為。
“相當因果關系說”,主要認為“為了確認刑法上的因果關系,單是行為和結果之間的因果關系還不夠,必須以條件關系為前提,在對結果的各種條件之中,根據社會生活的一般經驗,認為該行為足以發生結果時就具有因果關系的見解。”對該說的批判主要是“相當性”的判斷問題。根據生活經驗,結合案件事實,進行科學分析,得出行為與結果之間是否具有因果關系。既然是人在進行司法實踐、適用法律,那么在這過程中必然存在人的價值判斷。無論是有意識還是下意識,人的價值判斷必然受到個人各種經驗的影響。因此,以“相當性”無統一標準為由而批判“相當因果關系說”尚有不妥。“法律的生命不在于邏輯,而在于經驗”,雖然經驗不是法律的全部,但它是法律的生命。隨著經驗的積累,法律必然作出調整,因時而變、因勢而變,與時俱進,保持頑強的生命力。
三、如何判斷過失致人死亡罪的因果關系
過失致人死亡罪的因果關系是指過失行為與實害結果之間具有因果關系。實害結果是“致人死亡”,無可爭議。關鍵在于過失行為與因果關系的判斷與認定。對過失致人死亡罪的因果關系的判斷可分兩大步驟:第一,由“條件說”確定與危害結果有條件關系的行為。第二,如果確定與致人死亡結果相關的行為有多個,根據“相當因果關系說”判斷因果關系。
(一)判斷條件關系
在過失致人死亡罪中,由“條件說”確定與危害結果有條件關系的過失行為,如果確定與致人死亡結果有關的行為只有一個,符合“如果沒有該行為,就不會產生致人死亡的結果”的關系,那么可以認定是該行為引起致人死亡的結果,此時具有條件關系,但同時該行為必須是過失行為,才能形成過失致人死亡罪的因果關系,判斷就此結束。
雖然具有條件關系,但是行為不是刑法上的過失行為也不應認定為過失致人死亡罪的“因”。對過失行為的判斷很重要,尤其是在只有一個行為的情況下,直接影響到因果關系的成立與否。刑法上因果關系研究的行為是危害行為,體現在過失致人死亡罪中,行為必須是過失犯罪的實行行為。因此,如何判斷過失行為是前提。過失致人死亡罪因果關系成立的前提是“因”,它必須是過失行為,即沒有履行注意義務,對法益造成現實、緊迫危險的行為,是危害行為的一種。認定該罪的過失行為應從兩方面綜合考慮,一是必須符合實行行為的條件,二是必須是過失的罪過形式。在司法實踐中,此前提往往沒有被納入評價范圍,加之現實情況復雜而易被忽略,不能正確理解刑法上的因果關系,如此,實踐中很可能將生活的行為認定為刑法上的危害行為,生活的過失認定為刑法上的過失。同時,在一定條件與環境下,一般的生活行為很可能轉化為刑法上的危害行為。因此,判斷過失致人死亡罪的過失行為,應當根據實際的環境、條件等情況,將判斷行為是否具有對法益產生的現實、緊迫危險性與認定是否是過失相結合,綜合起來判斷。
(二)判斷引起與被引起的關系
如果確定與致人死亡結果相關的行為有多個,多個行為與致人死亡結果具有條件關系,根據“相當因果關系說”判斷哪個行為與過失致人死亡的結果具有引起與被引起的關系,同時該行為必須是過失行為,認定具有因果關系。同樣需要運用一般社會經驗規則判斷相當性,即某過失行為足以引起致人死亡結果的發生。除了一開始就存在多個行為的情形,在現實中還可能出現介入因素。對于出現介入因素,又如何判斷前面的過失行為與致人死亡結果是否具有因果關系。一看該過失行為引起致人死亡結果的可能性大小。二介入因素出現的異常性大小。三介入因素引起致人死亡結果的可能性大小。綜合考慮以上三點,做出最后判斷。
在司法實踐中往往沒有抓住“引起與被引起的關系”去判斷刑法上的因果關系,而僅憑條件關系認定因果關系,做出的判決自然不妥。某人民法院判決中描述的案情如下:孫某某開自己的車與劉某某以及其朋友朱某某見面,朱某甲提議到駕校練車場內練車。到了之后,劉、朱二人讓孫下車。朱教劉開車,將車輛交給劉駕駛,自己坐到副駕駛位,劉在駕車過程中因操作不熟練導致車輛失控并撞毀在圍墻處。法院認為“被告人劉某某駕駛無安全措施非教練車,在教練場私自練車,由于操作不當致使其駕駛的車輛撞上樹后倒翻,造成副駕駛座上教其練車的被害人當場死亡;被告人孫某某明知自己駕駛非教練車而又交與無駕駛資格的被告人劉某某練車,因而發生事故,造成一人死亡的嚴重后果。其行為均構成過失致人死亡罪,公訴機關指控罪名成立”。本案的主要爭議在于作為借車人的孫某某是否構成過失致人死亡罪。
首先,本案中與朱某某死亡結果具有條件關系的行為有:孫某某與劉某某認識、劉某某帶著朱某某與孫某某認識、朱某某提議練車、孫某某與劉某某均同意、劉某某的不當操作、甚至可能是駕校沒有及時阻止。那么,與孫某某被定為過失致人死亡罪有關的行為是其出借車的行為。該法院正是基于此條件關系而認定孫某某構成過失致人死亡罪。該出借行為并沒有對法益制造現實、緊迫危險,不屬于刑法上的危害行為。出借行為至多是給制造現實、緊迫危險提供了間接條件,并不具有現實、緊迫危險性。認為“到了練車場,孫某某仍然沒有阻止而練車即將開始,就對法益制造了現實、緊迫危險”的觀點,自相矛盾,因為爭議的是出借行為,而不是阻止的動作。更何況,此應當注意到,朱某甲和劉某某作為完全刑事能力人,明知車輛不是專業的教練車、朱某甲不是專業的教練、劉某某也不懂駕駛,當時完全可以選擇不練,但是兩人不僅選擇繼續,而且后來還互換了座位,讓不懂駕駛的劉某某坐在主駕駛座位上,最終因劉某某操作不當導致結果發生。這屬于被害人自陷風險。孫某某出借車的行為不是刑法上的危害行為,不是過失致人死亡罪的過失行為。
其次,退一步講,即使孫某某的行為是過失致人死亡罪的過失行為,本案孫某某的行為與朱某甲的死亡結果也不具有因果“關系”。朱某甲的死亡結果很直觀地肯定不是孫某某出借車的行為引起的。劉某某的學車行為、操作不當行為,以及孫某某的出借行為等其他相關行為均與朱某甲的死亡具有條件關系,但是引起朱某甲死亡的行為才是真正的原因。劉某某操作不當的行為直接引起朱某甲的死亡。孫某某的出借行為不足以引起朱某甲的死亡結果,而劉某某因操作不當而發生事故,使得朱某甲受到強大鈍力而死亡。相對于其他也具有條件關系的行為,劉某某操作不當的行為與朱某甲死亡的結果更具相當性。
四、結語
刑法具有最強的強制力,具有最嚴厲的懲罰措施。過失致人死亡罪的因果關系對該罪與非罪的認定至關重要,應當嚴格認定過失致人死亡罪的因果關系,依法做到當罪即罪,非罪不能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