聞靜
〔摘 要〕中西方繪畫風格特點的不同歸結于有不同的歷史文化背景。本文以花卉為文章切入點,從中西方美術史中分析和梳理中西花卉題材。提出花卉的“形色”和“神”在繪畫意象中的融合。通過對中西方花卉題材的具體表現加以分析和整理,發掘更有深度的繪畫語言和藝術特點。
〔關鍵詞〕靜物畫;中西花卉題材;當代女性畫家
在藝術多元的當下,花卉繪畫有著不同的理解方式和表現方式。花,經常被當作描摹的對象出現在油畫當中,被賦予了諸多的含義,還有更多的象征寓意。有人將花比作女人,比作愛情,比作母性。花店還會將花賦予各種各樣的“花語”。本文以自己的創作實踐為出發點,將花的“形色”與“神”呈現,探索和尋找將花卉題材作為藝術創作的主題。同時,從大量西方和中國油畫家作品中觀察他們描繪花卉。
一、中西繪畫中的“形色”
1.在中國美術史中,花卉植物形態的樣式在不同的美術作品中均有不同的表現。花卉植物的樣式被原始先民運用在生活實踐中,如,廟底溝、河姆渡、大汶口彩陶上的葉紋。先秦美術中青銅器的紋飾植物紋。他們的植物紋樣在形成過程中保持有植物原有的生態特征,表現在器皿上是該植物的自然形態。秦漢至盛唐,中國花卉漸盛,其中吳道子善人物山水草木。使花鳥成為獨立的繪畫形式,有薛稷,邊鸞畫名貴花卉禽鳥。宋代花鳥是古代花鳥畫發展的昌盛時代,崔白,宋徽宗,文人士大夫如:楊補之的墨梅,趙孟堅尤善白描水仙,鄭思肖的墨蘭,法常寫意花鳥。這時的花卉植物的形態根據不同作者的主觀感受融入了作品中,有了不同的寓意。不單單只是花卉植物形態的描摹,有“似與不似”“以形寫神”的藝術觀。齊白石老先生說的“太似為俗媚,不似為欺世,妙在似與不似之間”。清代花鳥畫家惲南田說“古人筆法淵源,最最不同處最多相合”。《畫耕偶錄》沈宗騫說“凡物得天地之氣以成者,莫不各有其神”。
2.在西方名作中的花卉,西方的景物畫,大約在古希臘時期就已經產生了,其起源還可以追溯到愛琴海美術中的陶器彩繪。早在15 世紀,尼德蘭的畫家如凡·愛克兄弟等即有善于表現各種物質特性的傳統和興趣。他們所描繪的金屬、絲絨、玻璃等就具有逼真的質感。可是,這些東西過去只被用作宗教畫或肖像畫中的道具和背景。隨著歐洲文藝復興運動的發展,于是靜物畫作為獨立的繪畫題材在17世紀再度興起并正式成為西方繪畫的重要樣式。在眾多的大師們的努力下,將這一畫種從色彩到形式,從內容到造型,推向高峰。筆者把他們概括為以下幾類:一類是古典油畫景物中的花卉,其中以獨畫的方式描繪的花卉,以插花式的花瓶、品類繁多的蔬果魚肉和擦得閃閃發亮的日用器皿。這些畫作追求刻意求工,也不只是對于各種物質特性單純地“模仿”,它們還是表現了人們的生活狀態、人們的精神需要和對于生活的理想。第二類是花卉作為背景在大幅宗教畫中花卉被賦予了不同的寓意。如物理學家大衛·多伊奇(David Deutsch)則認為花朵承載著一種客觀的美:它們顏色和諧、線條柔和、形式對稱,這是人們所追求的。不管具體原因是什么吧,長期以來,人們確實對花傾注了個人、文化以及宗教情感。第三類是植物書中的花卉插圖,插圖畫家們描繪的都是植物的典型樣貌,不會存在花朵枯萎或者葉子被蟲蛀的情況——即,他們摒除了每一個具體的植物瑕疵,將每個標本的優點集于一身。畫完之后,他們會將花瓣摘下來,通過顯微鏡觀察花朵內部的解剖結構。這是一個將藝術和科學聯系在一起的實踐形式。第四類是突出表現主觀感受的畫家。法國畫家馬奈為此做出了卓越的貢獻。在他一生創作的全部作品中,有五分之一是靜物畫,他大膽地宣稱靜物是“繪畫的試金石”。印象派畫家,如:克勞德·莫奈《睡蓮》, 最著名的可能就是梵高了,他在1886年的夏天畫了第一幅《向日葵》。喬治亞·奧基芙和花朵作為現代主義者的表現形式,作品《黑色鳶尾花》。奧基芙曾經說過:“如果你手拿一朵花并且認真地觀看它,你會發現一個世界”。這個被看作是現代主義之母的畫家,將傳統的對花卉的描繪轉變成了一種先鋒藝術。她對花朵的微距觀察走到了抽象藝術的邊緣,從而迫使觀眾們慢下來靜靜享受仔細觀察的過程。美國印象主義瑪麗·卡薩特《窗臺上的丁香花》。安迪沃霍爾的波普花朵,當代波普藝術家村上隆系列作品《微笑的花》。表現主義埃米爾·諾爾德《芍藥與蝴蝶蘭》。這些畫家更傾向于表現自己的主觀感受。這些作品不是嚴謹細密的表現花卉的形態,而是進行再加工,不單單是強烈的明暗對比,或是用奔放的筆觸表現強烈的生命氣息,或是展示微狀態下的局部,或是先用電腦制作再制作。
二、繪畫中的“神”的體現
1.筆者在這里說的“神”,并不是宗教題材中的神,而是畫面中呈現的一種精神形態,作者所傳達的一種審美意趣。
2.縱觀中國古代的繪畫理論,其中顧愷之在《畫論》所說的“傳神寫照正在阿堵之中”。顧愷之在其《傳神論》中又提出“遷移妙得”這一方法。意思是畫家在藝術創作過程中,要把主觀的情思投入到客觀的對象中去,把客體之神與主題之神融合為“傳神”的,完美的藝術形象。離開了“遷想”,離開了藝術家的主題意識是不可能獲得傳神的藝術形象的。謝赫所著的《古畫品錄》作為第一個體系比較完備的畫論,提出了“六法”,即氣韻生動,骨法用筆,應物象形,隨類賦彩,經營位置,傳移模寫。隨后中國繪畫理論發展相當夯實,唐代朱景玄的《唐朝名畫錄》提出“逸”“神”“妙”“能”四品作為中國審美評判標準;北宋黃休復的《益州名畫錄》在此基礎上奠定中國“逸格”地位。齊白石老先生說的“太似為俗媚,不似為欺世,妙在似與不似之間”。清代花鳥畫家惲南田說“古人筆法淵源,最最不同處最多相合”。《畫耕偶錄》沈宗騫說“凡物得天地之氣以成者,莫不各有其神”。
三、“形色”和“神”在繪畫意象中的互動
1.筆者所說的“形”是指花卉的形態變化,“色”是指花卉從盛開到逐漸枯萎的顏色變化,不僅僅是顏色的沉淀,還有“神”,即指生命狀態在不同時期所呈現的不同美感,在畫面中呈現的一種意境,著眼于物象自身的精神和質感的描繪。
2.宋代的花鳥畫,對客觀物象的觀察和描繪已絲絲入微,重“格物、窮理”,在線的表現上,運用得也極見功力。在許多宋畫中,其意境的把握、構圖的推敲和技法的精深都是令人為之汗顏的。在《梔子蝴蝶圖》中,用線極富彈性,長線流暢舒展,節奏感分明,既合乎自然的透視規律又不呆板。這就是“形色”在通過客觀視覺的觀察,加入主觀的處理,使得畫面豐富靈動。而“神”則是這幅畫的“眼睛”,除去物體的質感來說的物象精神與創作者的情思。在西方印象派畫家的眼中,追求的是瞬間的視覺感受,不僅僅停留在對客觀物象的外在描繪,而是陽光照耀下的生命形態。
3.中西繪畫經過歷史長期積淀而成為世界文化瑰寶。中西方繪畫都是以各自不同的文化歷史背景為前提下發展的。由于各自文化背景、歷史淵源、審美特點和材料技法的不同,最終呈現出不同的風格特色。西方繪畫中,也有很多有價值的東西,比如空間的運用,色彩的關系,對物體結構的把握等都是值得我們去研究并運用的。中國傳統繪畫有其獨特的審美意趣、畫面意境和構圖特點。同樣,時代在變,人的美學觀念及對審美特點也隨之改變。所以,我們不能偏守一隅。石濤語錄中說:“筆墨當隨時代”。一方面,我們需要大量閱讀專業理論知識,博取眾長,能夠以理論指導實踐,提升自己創作的深度和表現語言。另一方面,我們不僅要從縱向來了解美術史,還要關注國內外優秀藝術家的創作動態,及時更新自己的知識庫。總而言之,我們不能固守傳統“閉門造車”,既要學習繼承傳統也要追求時代性。
(責任編輯:牧鑫)
參考文獻:
[1] 鄭午昌著《中國畫學全史》 [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1.
[2]傅抱石著《中國繪畫理論》 [M].南京:江蘇教育出版社, 2005.
[3]王嵐編著《花鳥篇 兩宋部分》[M]. 沈陽:遼寧美術出版社,199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