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甜甜 常誠
〔摘 要〕高校對大學生廣泛開展的公共藝術教育不僅僅是提高綜合素質的需要,更是提升文化自信的需要。公共藝術教育通過知識性、情感性、創造性三方面維度培育大學生文化主體意識、強化文化認同、增強文化創新能力。從文化自信的視閾探索高校公共藝術教育的價值及問題,有利于破解當代高校公共藝術教育面臨的改革瓶頸,而公共藝術教育的不斷普及與深化更堅定了大學生對自身文化價值的充分認同與自信。
〔關鍵詞〕高校公共藝術教育;文化自信;課程設計;本土文化
一、公共藝術教育對文化自信提升的價值分析
公共藝術教育是指以藝術課程為核心,面向非藝術專業學生進行藝術知識、藝術技能、藝術情感與創造力的普及性素質教育,其目的是培養學生的審美能力與情感感知力,健全優化學生的知識結構,促進學生多元化發展。對公共藝術教育的價值分析主要立足于知識性、情感性、創造性三個維度。
大學生文化自信,是指大學生對自身文化價值的認同與積極踐行,并對文化的蓬勃發展及創新持有無比堅定的信心。文化自信包括基本認知、情感態度及行為傾向三個方面。高校公共藝術教育對文化自信提升具體表現在三個方面:知識性維度是構建文化主體意識的前提;情感性維度是塑造文化認同的核心,創造性維度是喚醒文化創新意識的關鍵。
1.知識性維度——構建文化主體意識的前提
文化自信離不開文化主體意識,而文化主體意識立足于充分了解中華傳統文化基礎之上。懂藝術”是公共藝術教育最直接目的,是綜合性大學人才培養目標之一,也是培養文化主體意識的前提與基礎。公共藝術教育囊括的各種題材,以中國經典音樂、中國書畫、古典詩詞、中化傳統優秀文學作品、民族戲曲為代表的藝術門類是我們民族的文化遺產,是中華民族發展史上的瑰寶。通過這些藝術課程的學習、藝術活動的參與及藝術實踐的鍛煉,可以幫助大學生理解民族文化精髓,增強在現實中成長成才的信心。
以文學作品為例,大學生能在中國古典名著、歷史書籍的閱讀過程中追尋禮、忠、義、仁、孝、愛等價值觀念;能了解56個民族不同服飾、不同音律、不同生活蘊含的文化瑰寶在這片土地上生息繁衍、交流交融的過程①,能感受到深深熔鑄在各民族生命力、創造力與凝聚力中的中華文化之力量,能體會當今時代提出的“命運共同體”概念的歷史基礎與情感基礎。以音樂作品為例,將二胡、琵琶、古箏、古琴等為代表的民族樂器引入非專業學生的學習課堂,更能激發大學生對民族音樂藝術的極大興趣與好感。
中華民族擁有數千年的傳統文化,從遠古圖騰的龍飛鳳舞,到唐宋時期多彩文學藝術之光,再到明清文藝的傷感文學等都蘊含著中華傳統文化的獨特魅力。傳統文化傳遞的與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相契合的思想精髓,影響并塑造著每個大學生世界觀、人生觀、價值觀,同時也是每個大學生樹立文化主體意識的思想資源和文化資源②。公共藝術教育普及的過程正是傳統文化在高校不斷扎根的過程,課堂上各類藝術史的學習,第二課堂藝術實踐的鍛煉,讓廣大學生學習了解傳統文化知識,感受中華傳統文化的藝術魅力與美學價值,在對中華傳統優秀文化認知的基礎上建立文化主體意識,增強文化自信與民族自信。
2.情感性維度——塑造文化認同的關鍵
真正的文化自信并不來自灌輸,而來自探索比較后的內心認同,而文化認同的實質是一種情感認同。公共藝術教育著重于通過藝術陶冶大學生的性情,作用于心靈,用優秀的藝術作品引領大學生“向真、向善、向美”,這種美好的情感能力與共情能力正是文化認同中彰顯的價值取向與審美取向,也是與當代提倡的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建立起情感紐帶與文化紐帶的關鍵。
文學藝術類作品中推崇的“大道之行也,天下為公”大同思想能激起青少年重和諧世界觀的認同;“貧賤不移、富貴不淫、威武不屈”體現的自信傲骨無形地塑造著青少年的人生觀價值觀;“惠而不費,勞而不怨,欲而不貪,泰而不驕,威而不猛”的中庸精神蘊含為人處世哲學;“茍日新,日日新,又日新”的時代創新精神引導青少年與時俱進、開放包容;“為天地立心,為生民立命,為往圣繼絕學,為萬世開太平”的舍我奉獻境界強調個人將自我才能與抱負致力于整個民族的復興、社會的幸福中去,對于青少年擔當天下的文化精神培養具有十分重要的導向作用。
音樂舞蹈類作品是廣大學生最感興趣的藝術門類,在學習過程中青少年能被中國樂器、中國音樂藝術優美的韻律、深厚的文化底蘊所感染,對源遠流長、博大精深的中華音樂文化多了一份敬畏與認同,也為自己民族擁有獨立燦爛的音樂文化而自豪。
藝術作品具有強烈的心理效應,能夠建立情感聯結、使人快樂,已成為人們心中的情感寄托。公共藝術教育可以建立作品與青少年心理之間的情感聯結、情感寄托,陶冶性情,提高審美能力與品位,增強文化作品評判能力。
3.創造性維度——喚醒文化創新意識的關鍵
如何開發青年學子的創新潛力?如何訓練大學生的創新思維?這是現代教育的一大難題。大學生創新精神的形成與文化踐行能力的提升是多方面培養的結果,公共藝術教育貴在創新,通過對大學生感覺、知覺、觸覺、理解能力等心理能力的提升與協調培養學生想象力、觀察力和判斷力等思維能力,進而喚醒文化創新意識。
中國傳統文化為莘莘學子打開了精神家園的大門,能否在傳承中華民族優秀傳統文化的基礎上推進社會主義新時代文化建設,推陳出新,能否通過與實踐結合對傳統文化做出與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相適應的新的詮釋很大程度上也掌握在這些大學生手中。如果不具備從自身文化中汲取力量并創新的能力,在實踐中就難免失去方向;如果僅停留在恢復高校大學生對自身古典文化元素的喜好上,并不能真正抵達文化自信目標③。因此,如果我們要攜帶自己的文化瑰寶與全球多元文化協同生長,就不能只滿足于固守傳統文化本身,而是要讓其中富有朝氣或者價值的元素在當今社會的多元文化背景下實現創造性的轉換。去年5月,教育部發布《關于開展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傳承基地建設的通知》,支持高校圍繞民族民間音樂、民族民間舞蹈等傳統文化項目建設傳承基地。其中55所高校結合時代特點,發揮地域文化優勢,成功建設第一批中華傳統優秀文化傳承基地。以南開大學為例,它擁有戲劇教育的悠久歷史,但它不滿足于傳統京劇賞析、京劇名段傳唱等,融入新時代文化元素,推動優秀傳統文化與青年學子相知相遇,創作一部表現南開師生開展抗日救亡運動的新編京劇《巍巍南開》,實現傳統文化的創造性轉換,以此延續南開百年戲劇傳統。④
二、提升文化自信的幾點思考
1.回歸公共藝術教育文化本源,傳承中華民族優秀傳統文化
無論是專業教育,還是通識教育,無論是科學教育,還是藝術教育,其出發點與落腳點歸根到底在于人的發展,公共藝術教育應當回歸并立足于挖掘學生潛在的藝術修養與能力,而對學生藝術素養的挖掘離不開中華傳統文化的傳承與滋養,離開文化素養與人文精神的育人是空談,也必定培養出人格不健全的個體。公共藝術教育結合中國傳統文化、紅色文化、社會主義先進文化去引導大學生,給青年學子以示范、啟發,幫助他們在理解的基礎上逐漸認同、熱愛,這才是我們應該樹立的傳承目標。⑤同時,要充分挖掘本區域內的藝術資源,增強公共藝術教育的針對性與吸引力。以我所在的高校為例,廣東本地學生較多,因此,我們的大學文化應該擁有嶺南文化的傳統,傳承了廣府文化的基因。公共藝術教育過程充分結合嶺南文化有助于提高區域文化生命力,也更能激發學生學習興趣與情感共鳴。⑥
2.課程設計是大學生文化自信培養的關鍵
課堂是公共藝術教發揮文化價值的主渠道,課程系統化建設是公共藝術教育目前面臨的最大任務。首先要完成藝術課程目標建設,設計選修課與必修課、藝術理論課與藝術實踐課相結合的課程體系,同時將學分納入教學目標。以國外為例,藝術發展史是歐美國家高校公共藝術教育的核心課程。哈佛大學開設的藝術史課程多達60多門,涉及面非常廣,包括各類通史和專史,普林斯頓大學為大學生提供的20多門藝術類選修課,絕大多數屬于藝術史類課程。歷史見證著文化的厚重,在課程內容上,我們應當借鑒國外的優秀經驗,將藝術與審美通識類課程如“藝術理論”、“ 藝術發展史”作為必修課課程開設,同時設立如“美術鑒賞”“鋼琴鑒賞”等藝術欣賞類選修課課程。在此基礎上評選優質核心通識類課程,重點培育,努力創出品牌。其次,充分利用新媒體,創新課程形式。如利用慕課傳播面廣、時間靈活的特點,將優質教育資源的影響力最大化,建設有吸引力的系列慕課課程,如“中國古典小說巔峰—四大名著鑒賞”“美學原理”“世界建筑史”“唐宋八大詞人”“中國現代文學經典導讀”“人人愛設計”“山水地質學與中國繪畫”等,這些通識類課程與專業課程之間形成體系性的補充,讓學生懂藝術、愛藝術,進而增強文化自信;第三,在課程建設方面,要結合區域特點,創新教學方式,探索富有特色、符合實際的藝術教育方法,鼓勵高校教師開設具有民族、地域特色的地方藝術課程。如廣東地區高校發揮本土文化優勢,可以設立古琴、粵劇等內容課程,一方面有利于傳承嶺南文化獨特的歷史價值,同時培養了學生對于地方文化的認同感。
3.教師人文素養與審美能力的培育是大學生文化自信提升的核心
教師通過課堂等形式進行藝術教育的過程,呈現、傳承、挖掘、梳理著傳統文化。傳道者只有對民族文化保持著一顆謙卑及自信的心,才能夠在授業過程中由衷地向學生傳遞出對自身文化的價值認同、審美認同、實踐認同。不同于普通的藝術專業教育,公共藝術教育教師面臨的是沒有藝術基礎的學生,而且教學過程與文學、美學、教育學、心理學等文化知識聯系非常緊密,這就要求教師用通俗的語言靈活運用古籍典章中的名言佳句談立德、講藝術,展示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魅力,而且賦予其鮮活的當代價值與內涵。⑦教師只有本身經常性閱讀書籍、利用文化實踐等方式不斷提升審美能力與人文素養,積極踐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時刻將藝術教育與中華傳統文化和社會主義先進文化相結合,才能為學生樹立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文化自信打下堅實的基礎。在對學生評價標準上,不能唯分數論,要結合其文化素養、道德水平、文化實踐等綜合評判。
4.豐富課外藝術活動,提高校園文化氛圍
作為公共藝術教育的有益補充,高校可以依托各藝術社團踴躍開展活動,包括學生藝術展演活動和高雅藝術進校園活動,鼓勵學生開展小型分散、靈活多樣的學生藝術活動,因地制宜建立學生藝術社團和興趣小組。高校引導與幫助合唱團、舞蹈隊、戲曲社、美術協會等校級學生藝術社團舉辦內容豐富、形式多樣、參與性強的藝術活動,注重公共藝術教育的課外普及與推廣,同時注意結合本土文化。本人所在廣東地區高校注重發展校園藝術社團對于嶺南本土傳統藝術文化在當下傳承與認同的作用,如依托古琴、粵劇等體現嶺南文化的社團應面向全校學生招生并且鼓勵非專業學生舞臺表演實踐,保證藝術活動的高參與度、高覆蓋面。如果說藝術類公選課側重于文化理論教學,那么第二課堂更側重于學生的綜合表演能力與舞臺能力,在親身實踐的基礎上更利于培養學生對本土藝術文化的認同感。
除了社團外,參照北京大學、北京師范大學、南京大學等公共藝術教育發展較成熟的做法,高校可以依托公共藝術中心或者團委等部門開展“春、夏、秋、冬”不同主題的藝術季,藝術節也可以考慮交叉學科合作舉辦,例如以“雅言傳承文明,經典浸潤人心”為主題,以誦讀、奏唱的形式和詩以歌、精神和鳴,這種形式能激發大學生參與及學習的興趣,傳承發展中華優秀傳統文化,促進全民經典閱讀。
結語:如何立足傳統文化土壤從中汲取養分,讓傳統藝術在大學校園生根發芽、開花結果是公共藝術教育面臨的時代命題。高校應植根于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文化沃土,結合民族與本土特點,同時順應全球化時代潮流,兼容并包,讓文化自信時代命題貫穿于公共藝術教育全過程,讓當代大學生在接受公共藝術教育的過程中感受到中華傳統文化之美,進而堅定文化自信。
(責任編輯:劉小紅)
注 釋:
①參見:宋潔.公共藝術教育對大學生民族文化認同的影響研究[J].新課程研究(中旬刊),2016(04):7-10
②參見:華錦木.論國人應有的文化自覺、文化認同和文化自信[J] .阜陽職業技術學院學報,2017-03-20
③參見:李瑩.加強新時代高校文化自信教育的思考[J].思想理論教育,2018, No.470(05):111-113
④參見:傳統藝術讓大學充滿文化自信 - 查字典國學網(https://guoxue.chazidian.com/langsong/73384/,2019)
⑤參見:傳統藝術讓大學充滿文化自信 - 查字典國學網(https://guoxue.chazidian.com/langsong/73384/,2019)
⑥參見:劉暉.大學文化宣言[J].學園(學者的精神家園),2012(4):13-16
⑦文化自信是更基本更深沉更持久的力量,http://www.chinawriter.com.cn/n1/2019/0615,2019年6月15日 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