聶敦格 夏夢筠
〔摘 要〕高等院校美術教育以“非遺”為題材開展繪畫教學與文創設計,是充分發揮人才資源優勢,傳播與傳承“非遺”、推動文旅融合的重要途徑。
〔關鍵詞〕非物質文化遺產;手繪地圖;美術教學;文旅融合
一、湖南省高校美術教育傳播傳承“非遺”的基本現狀
湖南省歷史悠久,文化底蘊深厚,是“非遺”文化資源大省。據湖南省文化和旅游廳統計,目前全省共有省級“非遺”保護項目324個,國家級“非遺”保護項目118個。近年來,全省高校積極開展“非遺”教學,對傳播傳承“非遺”、推動文旅融合起到了巨大的作用。但是,高校的“非遺”教學,主要還偏重于手工制作、表演等“技藝”傳承,美術教育的“非遺”文創設計教學特別是文旅融合,還處于萌芽狀態。具體體現為:
1.高校美術教育與“非遺”結合度不高。“非遺”題材的內容未能納入美術專業發展規劃與教學計劃之中,多數高校的美術教育仍以傳統的教材內容為主,普遍未開設“非遺”繪畫專業課程,更未設置學分。對“非遺”文化有研究的師資匱乏,以“非遺”為題材的美術教學隨意化、碎片化,系統性不強。
2.高校“非遺”文創作品的創新性不強。受經費、師資等諸多因素的制約,美術專業師生往往只是在網上找資料、在教室里搞創作,沒有深入生活,未能深切感受“非遺”蘊含的豐富歷史文化,未能找到獨特的表現視角,推出的文創作品,容易論為“天下文章一大抄”,缺乏創新性。
3.高校“非遺”文創產品的市場生命力不旺。文創作品浩如煙海。但是,被開發為產品、從而真正起到推動文化旅游深度融合的寥寥可數,高校師生商品化的文創作品不多。一方面,專業水準欠缺,缺乏深度開發文旅創意產品的基礎;另一方面,高校師生重學術研究、輕成果開發,市場意識先天性不強;加之社會接觸面窄,不了解如何打通投資管道,很多作品畫出來以后便被束之高閣,未能商品化。
二、高校美術專業拓展“非遺”題材教學的重要意義
美術專門人才,大都匯聚在高校。因此,高校開展“非遺”文創,具有不可比擬的優勢。充分依托高校的平臺優勢和人才優勢,結合教學開展“非遺”文創設計教學,具有十分重要的意義。
1.有利于傳承優秀傳統文化。“非遺”是國家與民族的文化基因。當今時代,西方文化無孔不入,年輕學生往往熱衷于過西方情人節卻不知道“七夕”為何物、知道西洋歌劇卻不知道湘西“儺戲”,對傳統文化的傳承有“斷層”之虞。全面開展以“非遺”為題材的繪畫教學,讓學生受到“潤物細無聲”般的歷史文化熏陶,有利于將年輕一代培養成學貫中西的全才,弘揚和傳承傳統文化,堅定文化自信,培養愛國情操。
2.有利于完善高校美術教育學科建設。高校美術專業迄今尚無“非遺”繪畫的教學大綱與教材,屬于傳統文化教育的缺位,是高校美術專業學科建設的一種缺陷。通過開展“非遺”文創設計教學,廣泛集聚人才,探索、積累與總結經驗,對于大綱出臺和建材編寫、課程設置,能起到“倒逼”的作用,具有極大的實踐意義。
3.有利于助推文化強省。“非遺”是一個地方的文化名片。開發“非遺”文創系列產品,就是擦亮這張名片。據統計,截止至2018年12月,故宮文化創意產品的創作多達11000余件,2017年產品收入就已經高達15億元人民幣。游客因為仰慕而前往故宮,故宮因文創而大受裨益。故宮文創產品的成功再次證明,“非遺”的繪畫作品與商品,可以極大地改變我省眾多“非遺”“養在深閨人不識”的現象,對于形象地宣傳湖南、提高湖南的知名度與美譽度,豐富湖南的旅游文化產品、拓展旅游文化市場,具有極大的作用。
三、高校美術教育推動“非遺”與旅游融合的主要對策
筆者帶領學生團隊歷時半年創作的《湖南省“非遺”質文化遺產手繪地圖》,已經入圍2018年第一屆“馬欄山杯”文化創意設計大賽并進入決賽階段。該作品已被印制為地圖、或印制在馬克、棉質絲印手提袋、明信片等介質上,作為禮品小規模生產,正在與投資人聯系,洽談進一步進行商品化開發事宜。通過這次教學實踐,筆者認為,推動高校美術教育開展“非遺”教學,從而加快文旅融合,重點應該做好三個方面的工作。
1.必須堅持規劃引領。必須從國家層面做好“非遺”美術教育的頂層設計,盡快制定非遺繪畫教學大綱與人才培養規劃,高校要明確課程和學分設置計劃,建立“非遺”繪畫的教學體系與考核評價機制。否則,當前碎片化的教學現狀無以改變,“非遺”與旅游進行融合的人才基礎和作品基礎難以保障。
2.必須注重教學創新。“非遺”創意設計決不能以課堂教學為主。我省“非遺”散布三湘四水,每處“非遺”都有其獨特的文化靈魂。僅僅翻看資料、閉門造車,難以體現“非遺”的精神內核。必須把教學場地放在“非遺”現場,讓學生親身體驗,掌握鮮活的第一手資料,從而精準把握、激發靈感。有鑒于此,筆者與學生團隊創作的《湖南省非物質文化遺產手繪地圖》,采用的是“場景體驗+團隊集體創作”方式,收到了較好的效果。構思階段,筆者認真研究史料,收集了大量的文字和圖片資料,并親自前往岳陽、瀏陽、張家界等地深入“非遺”項目地點進行調查研究,全團隊32名學生對自己家鄉的“非遺”現場開展了多維度的信息采集。最終,按照音樂、舞蹈、戲曲、美術、技藝等板塊,挑選51處最具代表性“非遺”項目,將其典型特征濃縮為寫意圖形,對應疊放在全省十四個市州的行政區域圖上,首開“一圖看懂湖南非物質文化遺產”的先例,被認為是“非遺”美術教學的一次創新性做法。
3.必須突出市場開發。不能走上市場的文創,永遠只能躺在書齋里,對文旅融合毫無作用。“非遺”文創作品的市場開發,要把握好立意、對接、推廣三個環節。立意要突出“實用化”。要充分開展市場調查,按照適銷對路的原則打好作品的市場基礎;對接要做到全方位。重點是加強資本對接,為文創作品商品化籌集資金,加強景點對接,為文創產品銷售找場地;推廣要堅持多渠道。要通過媒體、展覽廣泛宣傳,提高高校“非遺”文創作品的社會影響。唯其如此,才能保持良性循環、發揮高校師生傳承與傳播優秀文化遺產的熱情進而起到豐富旅游文化產品、擴大“非遺”影響、傳承湖湘文化、推動文旅融合的作用。
(責任編輯:伍益中)
參考文獻:
于方.IP介入“非遺”文化創意領域的途徑研究[J].北京印刷學院學報,2019-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