彭曲云
〔摘 要〕隨著人們對高品質生活環境的日益重視,室內陳設設計要求空間及產品在保證功能合宜的前提下推動生活創新,這需要設計師能以“工匠”的氣質從傳統中獲得服務能力、制作能力、創造能力的新生,在“道技合一”的境界追求下,借助“形意場”設計思維體系對空間場所和諧表達,滿足新時代下陳設藝術設計空間的需求。這也促使當代教育工作者要從“工匠精神”的獨特內涵中找到符合時代需求的藝術審美方向與創新品質特性,為培養新時代具有“工匠精神”的陳設設計師探索一條實踐教學的新途徑。
〔關鍵詞〕工匠精神;陳設創新與教學;形意場
工匠精神(Craftsman s spirit)作為一種職業精神,體現出從業者在敬業、精益、專注、創新等方面的職業價值取向和行為表現。而滿足人們衣食住行學勞樂的陳設設計正需要設計者擁有“工匠精神”的職業情操與創新熱情,才能為日益多元的民眾生活不斷推陳出新。在2016 年的政府工作報告中也強調“培育精益求精的工匠精神”。因此這種精神不僅體現在傳統工匠身上,還可潛移默化地凝結于所有勞動者身上,對陳設設計者而言,即反映為設計活動中精心設計、質量至上和不斷革新的態度與品質。
一、工匠精神對當代陳設設計的影響
古代中外工匠藝人在子承父業或行會統一的社會環境下,不斷完善自己的工藝,在雕琢中講究細節,追求完美和極致。長期實踐中體現為追求卓越的創造取向、精益求精的品質取向、用戶至上的服務取向,從而形成手工藝時代的“工匠精神”特點。1851年英國水晶宮博覽會中呈現出工業文明下的物質豐富性,體現了大工業生產滿足人們生活多方面需求的潛力,然而早期的工業產品制作效果卻不能與手工藝時代產品的精美與匠心相媲美,顯示出矯揉造作,功能與形式脫節等缺點。現代設計之父威廉·莫里斯為此反思,試圖以手藝人的“工匠精神”為現代工業文明注入品質的活力,掀起了影響廣泛的“工藝美術運動”。 隨著社會文明的進步,工匠精神基本內涵逐步深化,也成為衡量陳設設計師設計與制作成敗的重要尺度。主要體現在以下幾個方面:
一是以設計為己任,體現服務社會的敬業熱情。早在春秋時期,孔子提出“執事敬”使行事嚴肅而不怠慢,“事思敬”使臨事專心而不懈怠,“修己以敬”以提高修養保持恭敬謙遜之態。當設計者有了“工匠精神”,才能對提高陳設生活質量的設計本身有所熱愛,甚至在設計成就上獲得的喜悅勝過項目利潤所帶來的感受。
二是專注設計質量,體現產品功用的精細品質。設計者對每件陳設產品的工序都應精益求精,需有著眼于細節的耐心、執著、堅持精神。正如老子強調“天下大事,必作于細”。有了“工匠精神”,設計者以游刃有余的熟練技藝,能推動陳設設計更關注產品與空間的造型細節、色彩配置、肌理效果、裝飾紋樣等,在反復比較中,找到更適合業主的設計方案。
三是綻放設計智慧,體現以人為本的創新動力。當代“工匠精神”還包括追求突破、追求革新的創新內蘊。陳設藝術設計作為滿足人們生活工作的設計行業,需要緊隨瞬息萬變的社會需求,以“求變求新”的觀念,在形色質飾等環節,從“常”中尋求“異”,借助“形意場”設計體系內“時代場、經濟場、美觀場、技藝場、功用場、情趣場、倫理場、民俗場”八個場域的交錯參考值,對陳設產品或空間的優劣關系做出適度判斷。
二、新時代下的陳設設計創新需求
在激烈的商業競爭下,陳設產品的品質靠“工匠”靈魂來保障。陳設設計作為多學科融合的創新活動,需要設計師具備較強的實踐能力,與時俱進的陳設創新體現在以下幾方面:
1.注重審美的品質
傳統的造物是源于對日常生活之事的思考與制作,這是以思考為基礎的創造,其創造力的高度,除了體現在技術的敏感上、專注的程度上、市場的敏銳上,還需要符合當代審美的趣味,這也決定了陳設設計師能否在本專業脫穎而出。一般而言,可通過視覺的“形境美”,去表達需要體味的“意境美”。
2.注重生活的情趣
陳設造物在嚴謹與精益求精的基礎上,需以工匠精神來完成各道工序,不僅體現了程序的功能化、系統化、人性化,還要有意識地將人類普遍的情感與價值觀融入作品,創造富有情感個性和藝術性的空間環境。“以人為本”將會從“以滿足大眾需求”中脫離,繼而向以“個體”及“個性”為焦點的方向轉變。這是陳設設計獨特調節體制的展現,是人“本性”的自我釋放。
3.注重“正能量”的傳達
工匠精神能在潛移默化中對人的品行進行熏陶培養,手藝人通過對產品本身的專注,尊重制造規律,運用熟練的技術來雕琢細節,在反復的技藝磨礪中,形成對產品精益求精、對人誠信服務、對事耐心專注、對自己完美自律的優良品質,傳遞出積極的設計精神風尚。
4.注重個性的自由
在注重個性解放的時代,面對極度豐富的家居與商用陳設空間,個人在時尚與傳統之間的游弋中,會選擇適合自身的精神物件。“人對商業空間陳設體驗的強弱、喜惡等情緒往往是基于空間‘張力在‘形與‘意上綜合表現出的優劣程度來確定的。”①所以陳設產品設計的多元化、小眾化和個性化發展趨勢,以及消費者求異心態的訴求,會將未來設計師的培養從規模化、通識化的模式中分離開來。將“作者個性”融合、熔煉于設計創新發展的工匠精神中,以“形意場”體系中“仿、換、調、化、飾、合”六法強化陳設所涵蓋的個性化設計、個性化定制、個性化消費等理念。
三、以“工匠精神”推動陳設設計教學實踐
在過去,從事木藝、銅藝、鐵藝、石藝、竹藝等工匠們曾是中國民眾日常生活中最常見的勞動工作者,他們用精湛的技藝打造出豐富的傳統生活。設計行業,尤其是服務民眾,“以人為本”的陳設藝術設計更是如此。而決定陳設空間及陳設產品優劣的關鍵是設計師個人的綜合素養,需要在其作為學生學習階段中予以潛移默化地培養“工匠精神”。以下為相應陳設設計教學模式與方法的思考。
首先,培養學生追求完美、自由創作的價值理念。陳設設計如沒有革新精神,不緊跟潮流,固守陳規,就會被時代所淘汰。隨著科技進步,生活產品在不斷推陳出新。從技術發展的視角看,未來“數字化生存”和“個性化生活”的需求相互作用,陳設設計的創新思維要求學生依據空間環境特點,用獨特的視角找到表現效果。
其次,培養學生精湛制作技藝。教學中與工匠精神嚴謹教學相對的,則是“差不多教學”,如是“填鴨式”傳授,就會難以消化吸收知識精髓。陳設空間及產品是藝術與設計綜合成果在人們生產與生活環境品質上的體現,只有使學生進入“藝癡者技必良”的培養狀態,才會有中國智造升級轉型的前提條件。
最后,培養學生互助的團隊精神。陳設涉及面廣泛,各個環節需要相互協作配合,教學應在注重培養學生創新思維的同時,加強學生對空間環境、陳設器物以及受眾的行為心理之間互動關系的理解,復雜的陳設空間系統要求學生從團隊合作機制上簡化設計流程,提高效率。注入工匠精神的陳設教學應幫助學生放下姿態、消除防御和羞怯,并增強自己從業的韌性和抗壓能力,從而形成扎實的空間交流表達能力,以自我實現的要求投身于項目。
結 語
陳設設計既是圍繞人在衣食住行用方面的思考,也是其文化及生活思想活動方式的表達,并體現人在精神層面和價值系統判斷上的比較。把匠心注入設計教學中,讓學生有匠心,能展示專業上的一種熱愛與信仰,并融合藝術的情感與科學的理智,用“形”與“意”的場所綜合平衡,避免“機械”的冰冷和呆板。只有如此,才能完善設計教育體制,加快設計創新升級,以期中國產品,包括陳設產品在創造、品質、服務上,獲得更強的競爭力,并可持續地造福于世人。
(責任編輯:尹雨)
注 釋:
①范偉 、宋林曉.商業陳設空間張力中的“時態”體驗設計[J]美術大觀.2019(2).
參考文獻:
[1]范偉.空間文化語境下的室內形態詮釋,《2012中國建筑學會年會論文集》[M].北京:中國建筑工業出版社,2012: 426-429.
[2]段衛斌.解構與重塑——工匠精神在設計教育中的價值認識與實踐研究[D]中國美術學院.2018.
[3]林鴻,江牧. 心手合一:藝術設計學科模型課教學管理與工匠培養的關聯[J]創意與設計.2018(3).
[4]范偉. 形由新生——設計形態研究,[M]湖南美術出版社,2015:38.
[5]郭彩芹.工匠精神之于設計教學的啟示[D]內蒙古師范大學.2017.
【基金項目:本文為2017湖南省哲學社會科學規劃基金項目“基于‘工匠精神的陳設設計創新與實踐研究”(課題號:17YBA190);湖南科技職業學院院級一般項目“基于‘工匠精神的陳設設計創新與實踐研究”(課題號:KJ17212)階段性研究成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