何清華
在生活中,大家每時每刻都面臨著決策,比如早晨起床后穿哪件衣服、吃什么早餐。青少年處于大腦發育成熟的關鍵過程中,每天都面臨著各種決策,比如上課時要不要發言等。在新高考背景下,教育部已經將專業選擇的權利提前給了學生,他們在高中階段就需要決定自己是選擇學物理還是歷史、學生物還是地理。一些決策很快能呈現出結果,比如今天的早餐不好吃,明天就可以換一種。但對于像選擇物理還是歷史作為未來學習的學科這種決策就比較長期,其結果可能直接影響著你的職業選擇。
風險決策就包括這樣一些跨時間長度的決策,在決策心理學上被稱作跨期決策。幾乎所有的決策都涉及一些有風險的選項,稱為風險決策。風險決策是非常重要的能力,與我們的生活息息相關。比如學生寫作業的決策,不寫作業是有風險的選項,可能會導致第二天被老師發現后懲罰。還有一些決策符合大眾預期的風險,比如學生時期抽煙喝酒,影響身心發育,但仍然有人愿意去嘗試。我們了解清楚他們如何進行決策的過程,以及這種過程所伴隨的神經生理基礎,就可能在今后的干預和訓練中培養這些對應的大腦區域,以便促使他們做出更好的決策。這樣的結果可能有助于那些成癮的個體(如吸煙成癮、酒精依賴、社交媒體成癮、網絡游戲成癮等)進行預防和治療。
風險決策的過程中我們需要計算這些風險選項出現的概率以及估計風險選項出現的時間。比如吸煙與肺癌相關,那么我們需要計算這次吸煙與以后得肺癌之間的概率,也需要估計大概多久以后會出現這種負面結果。在計算概率上,我們有時候并不那么成功。比如我們玩一個拋硬幣的游戲,只要出現的結果是正面向上,就能得到10元錢,但是每一次需要花4元錢買一張票來參加這個游戲,你會很樂意參與這個賭局,因為你知道拋出正面的可能性是50%,大概每玩兩次就能贏一次,得到10塊錢,而付出是8塊錢,很容易知道這個賭局可以參加。但仍然有一些人不愿意參加,他們是風險規避者;也有一些人哪怕把票價提高到5元也愿意參加,因為他們是風險偏好者。而在現實生活中,一些選項的結果很難去估計概率,比如過馬路不走人行橫道直接橫穿馬路被車撞的概率,可能就很難計算。同樣的例子還包括坐黑車出安全事故的概率,借校園貸后還不起貸款的概率,無保護性行為懷孕的概率等,這些現實生活中風險決策的風險選項概率很難進行精確計算。
同樣,我們在估計時間上也不那么擅長。我們總是覺得一年很長而一天很短,相同的未來收益會比立即收益更不值錢。比如你參加了一項勞動可以得到一定的勞務報酬,雇主說你可以選擇結束后立即得到50元,或者一個月后可以得到60元報酬。你會選擇今天拿走50元還是未來拿走60元?當然,影響因素有很多,比如今天我是否口袋里分文不剩,又或許這個人你根本不信任他,但哪怕排除掉所有因素,仍然有一大批人會選擇今天拿走50元。如果你計算一下,這個買賣可比把錢存在銀行劃算很多(月利率達20%),可是為什么很多人選擇今天拿走50元呢?這個結果在兒童研究中更明顯,在著名的棉花糖實驗中,實驗者對兒童展示一個棉花糖,告訴他們可以現在吃掉棉花糖,但是如果等待一段時間,將給他們兩個一模一樣的棉花糖。很多兒童控制不住自己想要立刻吃掉的沖動,但有些兒童能等待十分鐘后得到兩個棉花糖。經過數年的追蹤,研究者發現那些在實驗中能等待的孩子比那些不能等待的孩子成就要大得多,他們擁有更高的學歷、更體面的工作、更高的工資待遇,甚至身體狀況都要好一些。
至于人為什么能夠耐心等待,以及為什么有些人能夠等待更長時間,研究發現這都與我們的大腦直接相關。我們的大腦是進化的產物,在大腦進化過程中,有一個特別之處是從低等生物到人,大腦各個部分是不成比例地在增大。比如那些控制呼吸、心跳、運動等腦區在進化過程中不如那些負責高級認知能力的腦區增大的多,而又主要集中在前額葉皮層。前額葉皮層的進化發展是我們區別于動物的一個本質特征,使得我們人類能夠計劃未來。相比,如果你告訴寵物狗是愿意這會兒啃一根骨頭還是今天餓著明天給它兩根骨頭,相信寵物狗是沒辦法放棄今天這根骨頭的。
在兒童發展的過程中,也遵循著進化的規律。從胎兒發展到成人也遵循這個規律,首先發育成熟的是那些控制呼吸和心跳的古皮質區域,而最后發育成熟的正是負責這些高級認知能力的前額葉皮層。已有證據表明,人類大腦的前額葉在出生后一直在發展,并且到大約24歲左右才會發育成熟。這就解釋了為什么兒童青少年他們更愿意去選擇風險行為,可能就是他們前額葉的發展不成熟所導致的。
2013年我們曾做了一個關于前額葉皮層的研究:給參與者一個賭博任務,有輸有贏。我們發現有一些人在做當前決策時只考慮前幾次的輸贏結果,而另一些人則考慮更長遠的輸贏。有意思的是,如果你把他們做決策時的大腦激活最高的區域標記出來,就會發現那些目光相對短淺的人(只考慮最近幾次輸贏)的大腦激活偏向于前額葉的后部,而那些長遠規劃的人(考慮更久遠輸贏)的大腦激活則偏向于前額葉的前部。這就與進化和腦發育的模式呈現一致性,正是因為大腦前額葉的不斷發展才使我們有了長遠的規劃,才會考慮工作時繳退休金以免老了沒有收入來源。
我們最近在北京和重慶分別做了兩個樣本的大學生調查,發現背內側前額葉能顯著預測是樂意今天拿走報酬還是過段時間回來拿走更多報酬的決定。說明這個區域的大腦活動模式能夠預測一個人是否具有長遠規劃。同樣我們還發現這個區域也在風險決策中被激活,并且他的激活模式也能顯著預測一個人是否具有長遠規劃。這個結果與歷史上有名的Gage病例也是一致的。他是一名鐵路工人,由于工作時發生了意外損傷了這個區域,身體恢復后就發現他的決策能力受到了很大的影響。
既然這個區域這么重要,可以影響人對風險的感知和決策。有沒有辦法能夠改變這個區域的活動呢?工程師們發明了一種腦刺激的方法,叫作經顱直流電刺激。這個刺激很簡單,用兩個電極貼在頭皮上,就能產生一個電場,而這個電場將會影響其下方的大腦神經元的放電。2016年,我們招募了一批大學生,將tDCS的陽極放置在其背外側前額葉上,同時完成一個跨期選擇的任務。結果發現,腦刺激后參與者會更樂意選擇一個月以后來拿一個更大的獎賞而不是今天就拿走一個小的獎賞,這說明腦刺激改變了——至少是臨時的、在一定程度上改變了人們的遠景規劃能力。
為了與現實生活更貼切,我們又做了一些現實生活的決策實例。我們邀請了一些大學生,他們來實驗室戴上tDCS儀器,并閱讀一些場景。有一些是有風險的場景,比如小明需要過馬路去買東西,小明所在的位置并沒有人行道,100米開外就有座天橋,但是小明此時仍然決定橫穿馬路。另外一些則是沒有風險的,比如小明決定走天橋過馬路。閱讀完場景后需要評價小明在這個場景中的行為是好的還是不好的,同時還需要評價假如你是小明,你在多大程度上會做與小明相同的行為。結果發現腦刺激后,大學生們對于風險相關行為的態度和意圖都降低了,他們也更不樂意做與小明相同的風險行為。而這個差異并沒有在控制場景中出現,說明刺激只針對風險情境起作用。
因此風險決策首先是一項很重要的能力,也是我們智能的重要方面。其次,風險決策與多個大腦區域有關,其中前額葉皮層相對比較重要。最后,這種能力也是可以培養的,基于腦刺激的方法或許是一種有效的途徑。我們期待未來能繼續開發更多更好的基于行為和腦刺激的風險決策干預方案,為兒童青少年的日常決策行為保駕護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