傅小蘭
說到謊言識別,自然會想到用測謊儀。測謊儀的原理是,人在說謊的時候會有些情緒變化,這個情緒變化會在生理指標上反映出來,可以通過測謊儀來檢測這些生理指標。但是在現實工作生活中,其實很難利用測謊儀來進行測謊,所以我們要利用其他線索,如言語線索、身體線索、面部線索。本文主要介紹謊言識別可利用的面部線索,包括微表情、偽裝表情、眨眼率、瞳孔大小和面部皮膚的表面溫度。
利用微表情識別謊言。1969年,美國心理學家Ekman通過分析一段治療師與重度抑郁癥患者瑪麗的對話錄像,發現了這種微表情。瑪麗在住院治療期間向治療師提出想回家休息一段時間,治療師通過跟她對話,判斷瑪麗可以回家休養。但瑪麗在出院前說她回家只有一個目的——實施自殺。治療師不明白為什么他沒有覺察到瑪麗有自殺的企圖,他把他跟瑪麗對話的錄像交給他的朋友Ekman進行分析。Ekman發現在整個對話過程中,大部分時間瑪麗都面帶微笑,顯得心情非常好,但在回答治療師關于未來計劃的一個問題時,臉上閃過了一絲轉瞬即逝的絕望表情,泄露了她想自殺的真實意圖。Ekman將這種表情命名為微表情。
日常生活中普通表情持續時間通常為1/2秒到4秒左右,而微表情持續時間僅為 1/25 秒至 1/5 秒。根據達爾文的抑制假說(inhibition hypothesis),有一些情緒無法被抑制,會通過表情泄露出來,從而反映了個體是否在說謊。微表情就是人類試圖抑制或隱藏真實情感時不經意間泄露的、不能自主控制的面部表情。它的一個重要特點,就是持續時間非常短暫。
微表情為什么會產生?面部表情是由大腦兩個控制面部肌肉運動的神經系統共同作用產生的,椎體運動系統控制自主表情,椎體束外運動系統控制不自主表情,如果控制自主表情的運動系統沒有控制得很好,讓控制不自主表情的系統占了一定上風,就會出現微表情。微表情既可以包括正常的普通表情的全部肌肉動作,也可以只包含普通表情動作的一部分。
Ekman等用面部運動編碼系統分析參與者在說謊話和說真話時的面部肌肉運動,發現不協調的表情(如夸張的肌肉動作)會揭示參與者在說謊。有些人開口大笑,有些人抿著嘴笑,但我們都知道他在笑,為什么? 因為嘴部其實不是快樂表情最重要的特征,它的最重要特征其實是魚尾紋、眼角肌肉的運動以及臉頰的上抬。再如輕蔑的表情,對應的動作是單側嘴角的上提或者后拉。用這一套面部運動的編碼系統可以詳細地分析當事人的面部表情。有研究者要求參與者在觀看厭惡、悲傷、恐懼、高興和中性的表情圖片時,模擬或掩飾某種表情,然后再分析參與者的面部肌肉表現。結果發現:消極情緒比積極情緒更難偽裝,而且所有參與者都至少發生了一次情感泄露,即出現了微表情。
微表情可以作為謊言識別的線索,它的優點是操作性強,可通過計算機遠程監控,適用于人口流量大的地方,缺點在于某些微表情和欺騙的對應關系模糊,未經過訓練的人員不容易識別,且實際生活中其實很難覺察到這種微表情。
所以,要提醒大家,即便某人表現出了微表情,也不足以確定他/她就一定在說謊,無辜的人因為害怕被冤枉,可能會和說謊者表現出一樣的微表情。并非每個隱藏真實情緒情感的人都會表現出微表情,控制和管理表情的能力存在明顯的個體差異,需要結合其他線索來綜合判斷。
識別偽裝表情,進而識別謊言。面部表情一般會提供兩種信息——想要表達的情緒和想要隱藏的興趣。真實情緒產生的真實表情往往是不自覺、無意識的,虛假情緒產生的偽裝表情往往需要下意識控制。事實表明,即使有些人意識控制能力比較強,但某些方面的肌肉運動也很難被主動地去控制住。比如,有一項實驗,要求實驗參與者偽裝悲傷和恐懼。人悲傷時,會上抬眉頭而下壓眉身,并在額頭中部產生一些縱向皺紋。實驗中只有15%的人能做到這兩個動作。人恐懼時,會抬起眉頭并將眉頭擠在一起,只有10%的實驗參與者能在偽裝恐懼時做到這個動作。因此,這些難以控制的面部肌肉運動,就可以作為識別某種偽裝表情的線索。
偽裝表情的第二個識別線索是表情的持續時間。表情持續時間過長,如超過5秒,可能就是虛假的、刻意偽裝出來的表情。
偽裝表情的第三個識別線索是掩飾真實情緒。偽裝表情中可能會摻雜著它想要隱藏的真實情緒的一些表情動作。
偽裝表情的第四個識別線索是不對稱性,一般來說,不對稱的表情很可能是故意的、虛假的。
以假笑為例,來總結一下識別偽裝表情的線索。一是缺失眼部周圍肌肉動作——假笑一般不會伴隨著眼周肌肉運動,所以不會表現出眼角外的肌肉運動變化,如產生魚尾紋;二是持續時間過長;三是出現其他表情線索,如厭惡(皺鼻子)、輕蔑(單側嘴角收緊或后拉);四是表情更不對稱。
利用眨眼率識別謊言。人眨眼的速度與認知活動有關,眨眼隨著認知負荷的增加而減少。說謊者和說真話者的眨眼率有明顯區別。說真話時,參與者的眨眼率有所增加,說謊時,參與者的眨眼率在說謊的過程中很低,在說謊后達到峰值。
利用瞳孔大小識別謊言。瞳孔大小和眨眼率一樣,也跟認知負荷相關。瞳孔的大小隨著認知負荷的增加而增加,個體說謊時會耗費額外的認知資源,因此說謊時的瞳孔有更大程度的擴張。但是眨眼率無法通過肉眼判定,需要通過視頻采集,利用計算機的自動分析,給我們提供更多的線索。
利用面部皮膚溫度的變化識別謊言。在情緒喚醒的情況下,自主神經系統會在面部產生一些可見的變化,與產生的其他身體變化一樣,隱藏這些變化是很困難的。有研究發現,在實驗室中,呈現犯罪刺激時,說謊組的面部皮膚表面溫度高于非說謊組;與犯罪無關的刺激呈現時,說謊組的面部皮膚表面溫度變化更大,尤其眼部周圍的溫度改變比較明顯。有一項針對兒童的研究,發現兒童在說謊時鼻子的溫度會變高,這可以作為兒童說謊的一個線索。
微表情、偽裝表情、眨眼率、瞳孔大小、面部皮膚表面溫度變化這些面部線索為謊言識別提供了一些方法,但只靠面部表情線索,還不夠準確。因為說真話者很可能和說謊者出現相同的面部線索,因此,對話情境、對話者特點、文化因素等也值得關注,基于多種線索才能提高謊言識別的準確率。
例如文化因素的影響。很多研究分析不同文化、不同種族的人在說謊時的表現,例如相比荷蘭白人,蘇里南黑人無論是否說謊,均會表現出更多的言語干擾,出現大量的注視回避、微笑,而且有很多自我調節和解釋行為;說謊時,與母語為英語的學生相比,母語為粵語的學生表現出更少的注視回避和軀體動作;美國人和西班牙人說謊時均有更多的手部和腿部動作,會出現坐立不安,聲音緊張,說話重復等共性特征,但對西班牙人來說,微笑和吞咽是說謊的顯著標志。而這三個案例之間,跨文化一致的說謊表現是注視回避。
但是要注意一點,當研究者發現某個線索對于識別謊言有效,說謊者就會利用這一發現去偽裝。如果大家都知道回避是說謊者的一個顯著特征,說謊者就可能盡量避免回避。所以,識別謊言和說謊某種程度上來說是矛和盾的關系。
最后,推薦七種準確率最高的辨謊線索:假裝微笑、缺少頭部動作、自適應動作(如撓頭之類)頻率增加、語調提高、講話速度減慢、中斷性填充詞(“嗯”“呃”之類)增多、從多個交流渠道流露出不太和諧、不太適宜的非言語行為。希望大家利用這些線索來了解與我們相處的對象,判定是否有些特殊情況需要我們去關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