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新杰
《新課程標準》指出:“要積極開發并利用校內外各種資源,讓學生通過實踐,增強探究和創新意識,學習科學研究的方法,發展綜合運用知識的能力,增進學校與社會的密切聯系,培養學生的社會責任感。”北京市昌平區十三陵中心小學地處的十三陵地區生態環境良好,自然風光秀美,且區域內歷史文化遺存豐厚。如何將十三陵景區文化與數學學科進行融合,讓學生將所學進行實踐,搭建起數學與生活的聯系,一直是我思考的問題。為此,我借助學校課題的研究,在實踐與研究中對課程的開發有了更深刻的認識。
挖掘生活中的數學,豐富教材資源
生活中存在大量的數學學習資源,教師要善于發現學生未曾遇到的或未意識到的數學現象的價值,并通過運用這些生活化的數學學習材料,幫助學生理解抽象的數學意義,激發學生大膽探索的興趣,使學生對數學有一種親近感,感受到數學與生活同在。例如,十三陵景區有著體系完整、規模宏大、氣勢磅礴的陵寢建筑群,其中很多建筑結構、裝飾圖案等都是對稱的。在了解了對稱圖形的特點后,可以讓學生找一找景區內的對稱現象,讓他們對對稱有著更直觀的了解。十三陵景區內諸如此類的學習資源數不勝數,它們都可以作為數學實踐活動的材料補充到教學之中。這樣既拉近了數學與生活的聯系,也讓數學學習有了現實的意義。
親身參與實踐,深化學習內容
學生所學的知識來源于學校教育,也來源于生活實踐。《數學課程標準》指出:“數學教學要讓學生親身經歷將實際問題抽象成數學模型并進行解釋與應用的過程,要讓學生在生動具體的情境中學習數學。”因此,教師應創設有效的實踐應用情景,以問題情境為載體,使學生感知、體驗、經歷生活數學化,數學生活化的全過程,從中學到解決問題的思想方法,培養學生更好地理解知識、應用數學的意識,從而增加對數學的喜愛。
例如,“植樹問題”在生活中有著廣泛的應用,教學時應注重向學生滲透植樹問題的思想方法,探究隱藏在植樹棵樹與間隔之間的關系。神路是明十三陵的第一個景點,由石牌坊、大紅門、碑樓等組成。這里整齊地排列著24只石獸和12個石人,造型生動,雕刻精細。教學時,我讓學生走進神路,數一數神路一側石像的數量和它們之間的間隔數,并將結果記錄下來。課堂教學中再以此為教學內容,讓學生把自己數出來的間隔數和“棵樹”用畫圖的方式表示出來,對學生進行數形結合的滲透,幫助學生充分建立起“點數與段數關系”的植樹問題模型,從而讓學生自主構建出解決這類問題的方法和策略。
學科知識交互,實現跨學科知識融合
小學數學學科雖然具有相對獨立性,但與其他學科之間有著密不可分的聯系。加強學科之間的橫向聯系,使之互相遷移,符合新課程的理念,能更好地促進學生學習,提高學生的綜合素養。因此,教師要善于發現學科之間的融合點,在活動中合理利用學科之間的相互聯系,以帶動學生的全面發展,提高學生的學習水平。
例如,在學生學習了“身體上的尺子”及長正方形的面積和統計的相關知識后,我們組織學生走進十三陵水庫旁的龍母山莊進行了一次學科實踐活動。活動前,我讓學生上網查閱了山莊中山水畫卷迷宮的簡要介紹,借助于信息技術與語文閱讀理解,孩子們了解了這個迷宮的基本資料,對這次活動充滿了期盼。組織活動時,我設計了兩個活動:一是測量迷宮的占地面積,以小組為單位,完成迷宮面積的測量與計算任務;二是走迷宮,由組長記錄本組成員最后一個走出迷宮的時間,匯總各組所用時間后,完成統計表。
充分利用景區教育資源開展多種形式的實踐活動,能夠引導學生將書本知識轉化為實踐能力,提高數學的應用意識,同時,學科間的相互融合補充,還會使學生的活動變得更加充盈、有趣。
了解家鄉文化,培養愛家情懷
教師要注重從實踐育人、體驗育人的角度認識開發校外課程資源的意義,強化課程資源開發的意識,同時充分挖掘各種資源的潛力和深層次價值,使各種資源和學校課程融為一體。對此,我將數學學科的學習與學生身邊的學習資源進行有效融合,讓學生在實踐與研究中提高數學的應用意識,同時激發學生知家鄉、愛家鄉的熱情。例如,《“周末一日游”旅游計劃》一課被安排在用整數運算解決問題的單元后,引導學生運用所學的整數運算知識解決生活中的實際問題。結合這次實踐活動,我將旅游計劃的目的地定在十三陵地區。制定計劃前,要求學生通過向家長詢問、上網查詢等方式了解景區的歷史或文化,選擇自己最中意的景點制作旅游計劃。一方面可以讓學生感知家鄉的歷史與文化,激發學生對家鄉的熱愛之情;另一方面,在制訂與實施“周末一日游”旅游計劃的過程中,讓學生綜合運用所學知識解決簡單的實際問題,感受數學與現實的密切聯系,培養學生的實踐能力,提高學生收集、整理、分析、選擇信息的能力等。
小學數學教學資源是小學生學習數學的載體,是小學數學教師有效開展課堂教學的保證。只有將身邊的景區資源融入數學學科的學習之中,不斷結合生活實際,緊密聯系學情,整合教學資源,反思教學過程,才能夠促進教學目標的達成,讓小學生真正體驗到學習數學的樂趣。
(作者單位:北京市昌平區十三陵中心小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