楊琳
古典文學不僅容納了傳統民族文化的精華,而且蘊含著華夏民族的民族傳統和人文精神。通過古文教學,教師可引導學生體會中華文化的博大精深,陶冶學生的性情,培養其高尚的情趣,樹立積極向上的人生理想;增強探究意識和發現問題的敏感性,提高探究能力;用現代的觀念和發展的眼光審視文言文內容和思想傾向,取其精華,滋潤當代學子的心靈。
新課程改革以來,語文教材中自初中到高中的文言文篇目大大增加,高中尤為明顯。《普通高中語文課程標準》指出:“文言文閱讀的評價,重點考察閱讀不太艱深的文言文能力,還要注意考察學生能否了解文化背景,感受中國文化精神,用歷史眼光和現代觀念審視作品的內容和思想傾向。”即學生通過高中語文文言文課程的學習,應該在積極整合、感受鑒賞、思考領悟、應用拓展和發展創新等五個方面獲得發展。在閱讀中,作為教育工作者應引導學生用發展的眼光去探索,用欣賞的理念去品悟,用積極的態度去把中華民族的精華發揚光大。
教師首先要引導學生體會中華文化的博大精深,陶冶學生的性情,培養其高尚的情趣,樹立積極向上的人生理想。劉勰在《文心雕龍?知音》中說:“綴文者情動而辭發,觀文者披文以入情,沿波討源,雖幽必顯。”學生有了情感體驗,才能準確體悟課文中的思想感情,在反思自我的過程中逐步形成積極健康的人生態度和價值觀。
古代文學作品給我們樹立了大量的人格榜樣:為了祖國、為了理想,終身正道直行的偉大愛國詩人屈原;“寧為玉碎,不為瓦全”,高唱“人生自古誰無死,留取丹心照汗青”的民族英雄文天祥;“先天下之憂而憂,后天下之樂而樂”的范仲淹。他們的精神光照后人,他們為后世子孫樹立了做人的楷模。古文中還蘊含著“人生自古誰無死,留取丹心照汗青”的偉大,“我自橫刀向天笑,去留肝膽兩昆侖”的豪邁,“老驥伏櫪,志在千里”的壯志。通過大量的閱讀與學習,語文教學活動就是借助這些文本引領學生進行語言的積累、品味、感悟和運用,并在這個過程中豐富學生的精神世界,塑造學生健全的人格,涵養他們的情操。
教師還要注意拓展文言文學習的范圍,提高文言文綜合應用能力;在“發現創新”中讓學生注意觀察文言文現象,增強探究意識和發現問題的敏感性,提高探究能力,多角度多層次地閱讀文言文。例如《左傳》和《戰國策》均為先秦優秀的歷史散文,記載了各國謀臣策士游說諸侯或某議論辯的說辭,刻畫了許多栩栩如生的人物形象。《左傳》中的《燭之武退秦師》《戰國策》中的《鄒忌諷齊王納諫》和《觸龍說趙太后》是體現“說諫”特色的有修養篇章,可引導學生體會三人的勸說特色,思考他們成功的原因。縱觀三人的說諫藝術,可謂縱橫捭闔,各呈其妙。燭之武以利誘人,鄒忌以喻醒人,觸龍以情感人,但他們都以理服人。他們既是善于審時度勢、高屋建瓴的謀臣,又是見微知著、通達人情事理的智者。通過這種比較閱讀,有利于發展學生的思維品質,在思辨中吸收文言文豐富的營養成分,增強其思維的深刻性。
隨著全球一體化進程的加速,我們還應從文言文中發現新意義,用現代的觀念和發展的眼光審視文言文內容和思想傾向,取其精華,滋潤當代學子的心靈。當代出現了文化的多元化和價值判斷的多元化。網絡文學、卡通漫畫、影碟光盤等通過發達的報刊、電視、微信等傳媒手段紛至沓來,像打開了潘多拉魔盒似的毫無遮攔地向人們涌來,迎合了追求輕松與時尚的現代人的心理需求。由于缺乏深度的積淀,有些文學作品由于缺乏正確的價值觀引導,在很大程度上呈現出一種消極的文學傾向。于是乎實用主義、功利主義和享樂主義充斥社會各個角落,不自覺地改變著一些人。
中學生時期正是青少年人生觀、世界觀、價值觀、審美觀形成的重要時期,教材中的文言文大都是膾炙人口的名篇。五千年中華文明最足以自豪、值得稱道的精華就是中華民族的傳統美德:勤勞、勇敢、智慧、誠信、不畏艱險、熱愛祖國、尊師重教等等。而這些傳統美德每每以不同的方式不同程度地融會于諸文言典籍之中,如信陵君的重情重義,陶元明的淡泊名利,蘇軾的襟懷曠達,讓學生學習這些文質兼美的文言文,在熏陶感染中,進而認同接受一系列傳統美德并加以發揚光大,培養學生良好的品德修養和健康高尚的審美情趣,提高鑒賞水平、藝術素養,激發審美創造精神,讓青少年全面和諧發展。
需要強調的是,在文言文教學實踐中,不少語文教師卻用條分縷析的講解來取代古典文學對人的教育功能。眾多的“模式教學”使語文教學的形式過于單一,過程缺少對文學性的涵詠、體悟,更不要說接受美德熏陶和滋養了。而語文教學一旦失去了豐富的文學底蘊,必將使受教育者——學生缺少對文學性的感受、品味和體悟,從而減少或者完全喪失文學育人的功能。
新課程改革提倡的理念之一就是弘揚民族精神、傳承民族文化。魯迅先生所說的“立人”,錢理群先生所說的“精神成人”,其實都是從教育的本質來看語文課程的。人文精神的培養是不能夠通過灌輸來實現的,而必須通過文學作品的閱讀讓學生受到熏陶與感染,在潛移默化中感受人文的陽光,才能讓學生受益終生。
(作者單位:北京師范大學燕化附屬中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