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德加,彭鴻輝,陳旭獅
(惠州市中心人民醫院 脊柱外科,廣東 惠州516001)
近年來,隨著我國老年患者數量的不斷增多,骨質疏松這一老年常見疾病的發生率也在不斷升高,導致老年患者的生存質量逐漸下降,這也對臨床醫護工作提出了更高的要求[1]。 椎體成形術是臨床中針對骨質疏松性椎體壓縮性骨折的常用治療方案,可以實現較為顯著的止痛效果。 雖然患者存在著個體性差異,但是有研究[2]表明,椎體成形術能夠有效改善患者的骨折椎體強度以及力學穩定性與支撐效果,這對于患者的生存質量提高有著顯著的作用。 為此,本研究以我院部分患者為例,探討骨水泥在骨折椎體內彌散情況對于手術效果的影響,現將結果報道如下。
選取2014 年11 月到2017 年12 月在我院接受治療的100例不典型性老年骨質疏松性胸腰椎壓縮性骨折患者作為研究對象。 所有患者均借助臨床影像學多種診斷方式確診為骨質疏松性胸腰椎壓縮性骨折。 按照具體的影像學結果將所有患者分為實驗組 (n=50) 與常規組 (n=50)。 實驗組患者為骨水泥在骨折椎體內充分彌散者,年齡63~86 歲,平均年齡 (71.6±2.1) 歲; 女性患者32 例,男性患者18 例; 初中及以上學歷30 例,初中以下學歷20 例。 常規組患者為骨水泥在骨折椎體內彌散不佳者,年齡63~87 歲,平均年齡 (70.6±3.0) 歲;女性患者31 例,男性患者19 例; 初中及以上學歷28 例,初中以下學歷22 例。 兩組患者的疾病類型、性別、年齡、學歷等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 (P>0.05),具有可比性。
表1 兩組患者的臨床指標比較 (±s)

表1 兩組患者的臨床指標比較 (±s)
組別 n Cobb 角 (°) 機體功能評分(分)椎體前緣高度 (mm)治療前 治療后 治療前 治療后實驗組 50 22.25±4.21 8.65±1.01 11.23±3.31 14.98±3.21 8.55±0.23常規組 50 22.56±3.21 14.25±1.86 11.25±3.56 12.21±2.11 16.25±2.01 t 值 2.0112 7.2511 2.3510 6.9688 7.3101 P 值 0.1251 0.0141 0.0725 0.1053 0.0223
納入標準[3]: 進行保守治療且無效的骨質疏松性椎體壓縮性骨折患者; 單一胸腰椎段椎體骨質疏松性壓縮性骨折。 排除標準[4]: 頸椎壓縮性骨折患者; 椎體腫瘤等病理性壓縮性骨折患者; 長期服用糖皮質激素或其他易導致骨質疏松藥物的患者。
治療方法: 患者在術前實施椎體MR 檢查,在麻醉處理后于椎弓根位置進行穿刺,達到椎體前1/3 位置時注入骨水泥,注入過程中需要預防對椎體前緣形成突破影響。 治療完成后的3~5 天需要為患者提供背部肌肉訓練,7~10 天佩戴相應的支撐道具,并以3 個月為一個療程。
在手術之前采取CT 或MRI 定位患者的骨折線,同時根據術后CT 檢查評價患者骨水泥在骨折椎體內的彌散狀況。 骨水泥在骨折椎體內彌散情況的評價標準[5]: ①手術前通過多種檢查方式明確骨折部位并采用MRI 加權成像實現對條帶區域的定位,明確真空裂縫,借助CT 失狀位對影像學表現進行表達,明確骨折線的具體情況; ②根據手術后的X 線、CT 等檢查明確骨水泥是否存在彌散不佳現象,發生下列情況為彌散不佳:術后CT 失狀位圖像中顯示骨水泥與骨折線之間存在一定的距離; CT 冠狀位圖像中顯示骨折椎體的填充范圍低于50%。 所有圖像均由兩名副高以上醫師評價骨水泥的椎體內彌散情況。
比較兩組患者的治療效果,具體指標包括Cobb 角、椎體前緣高度、機體功能評分,統計時間分別在治療前與治療后3個月。 機體功能的評價采用Oswestry 功能障礙指數[6]問卷表,所有問卷填寫均需在專業護理人員的陪同下進行。
治療前,兩組患者的Cobb 角、椎體前緣高度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 (P>0.05); 治療后,實驗組患者的Cobb 角、椎體前緣高度以及機體功能評分均顯著優于常規組,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 (P<0.05)。 見表1。
骨質疏松性胸腰椎壓縮性骨折屬于老年患者的常見疾病,在臨床中一般采用以復位手術為主的干預方式,但是因為這一類手術存在時間比較長、創傷比較重、并發癥比較多等問題,所以臨床推廣效果并不是非常理想,患者的臨床康復效果也并不如人意[7]。 骨質疏松性胸腰椎壓縮性骨折是老年群體的常發疾病之一,隨著老年人飲食結構、生活規律性等的改變,該疾病的發生率不斷升高[8],因此探討骨水泥在骨折椎體內的彌散情況對于手術效果的影響成為脊柱外科關注的重點。
本研究中,實驗組患者為骨水泥充分彌散的患者,常規組患者為骨水泥在骨折椎體內彌散不佳的患者,均采用相同的手術治療方案,結果顯示,治療后實驗組患者的Cobb 角、椎體前緣高度以及機體功能評分均顯著優于常規組,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 (P<0.05)。 這一結果表明,骨水泥在骨折椎體內部的彌散情況會直接決定患者的整體治療效果,術后彌散效果理想的患者其Cobb 角及椎體前緣高度情況會更加理想。 椎體成形術中的骨水泥以穿刺點作為中心沿著骨小梁的間隙、腔隙均勻地向四周彌散與填充,骨水泥的彌散程度以及穿刺的位置與骨質疏松的實際情況有密切關聯性。 對此,為了更好地促使骨水泥在骨折椎體內實現充分性的彌散,在手術之前可以按照影像學的臨床表現明確骨折線的具體位置,同時對患者的疾病情況進行評估,以保障手術的整體治療效果。
綜上所述,骨水泥在骨折椎體的彌散情況對椎體成形術的治療效果影響明顯,骨水泥彌散不良可導致患者的椎體康復效果不理想,同時也可能發生后凸畸形,臨床中應當高度重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