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99精品在线视频,手机成人午夜在线视频,久久不卡国产精品无码,中日无码在线观看,成人av手机在线观看,日韩精品亚洲一区中文字幕,亚洲av无码人妻,四虎国产在线观看 ?

新時期普通本科高校向應用型高校轉型的理論訴求與實踐探索

2020-04-01 15:08:56李書涵歐陽忠明
教育與職業(下) 2020年1期
關鍵詞:轉型

李書涵 歐陽忠明

[摘要]從理論上來說,普通高校向應用型高校轉型有利于促進教育供給與勞動力市場的有效匹配,實現高等教育結構的合理優化。新時期,《國家職業教育改革實施方案》為普通高校向應用型高校轉型賦予了新的要義,主要體現在:培養路徑需要從學術導向向產教融合轉變;招生方式需從剛性招生向彈性招生轉變;師資隊伍需從單一型向“雙師型”轉變;證書制度需從單一證書向1+X證書轉變;評價標準需從學術標準向應用標準轉變。

[關鍵詞]普通本科高校;應用型高校;轉型

早在2013年1月,教育部就著手開展“應用技術大學改革試點戰略研究”,并就地方本科高校的轉型發展問題進行了初步探索。2014年6月,國務院頒布了《關于加快發展現代職業教育的決定》,明確提出要“引導一批普通本科高等學校向應用技術類型高等學校轉型,重點舉辦本科職業教育”。2019年2月,國務院發布了《國家職業教育改革實施方案》(以下簡稱“職教20條”),明確提出“到2020年……一大批普通本科高等學校向應用型轉變”“推動具備條件的普通本科高校向應用型轉變”的具體要求。可以說,“職教20條”賦予了普通本科高校轉型新的要義,在內容層面有了更加細致的目標和要求,為其發展指明了更加具體的方向。本文基于“職教20條”的政策框架,旨在揭示從普通高校向應用型高校轉型的理論旨意,探討其轉型的深層內涵。

一、普通本科高校向應用型高校轉型的理論意旨

(一)供需理論:促進教育供給與勞動力市場有效匹配

“在經濟學中,供給和需求是一對重要的概念,它們是使市場經濟平穩運行的重要力量……相互依存,互為條件”①,兩者存在一個利益最大化狀態,即供求匹配,也稱市場匹配(Market Equilibrium),這是經濟學家關注的焦點。當前,我國的經濟發展進入新常態階段,結構性分化問題漸趨明顯,供需關系正面臨不可忽視的結構性失衡,表現為:一是產能相對過剩;二是供給體系與需求側嚴重不配套;三是供給側低效率,無法供給出合意的需求。相對應的,我國的教育也面臨結構性失衡的問題,主要表現為畢業生“紅利”與適切人才“緊缺”的矛盾。截至2018年,我國已建成世界上規模最大的高等教育體系,“在學總規模3833萬人,毛入學率達到48.1%”②,即將實現從精英化階段(毛入學率低于15%)到大眾化階段(毛入學率為15%~50%),再到普及化階段(毛入學率高于50%)的轉變。然而,高入學率卻沒產生高質量的就業,在經濟快速發展的中國,大學生的失業率也呈現逐年上升的趨勢(見下圖1)。造成這種“人才相對過剩”的原因之一就是高校專業設置不當,高校的專業設置往往基于學科導向而非需求導向,這容易導致高校的人才培養與實際人才市場的需求難以匹配,進而使相關專業畢業生的就業質量偏低。由此可見,高校作為我國人才市場的主要供給方,體系建設不完善,從而導致人才培養與市場需求的匹配度有待加強等結構性問題的出現。

讓“一批普通本科高等學校向應用型轉變”對于緩解上述結構性問題具有深刻的意義:(1)由于應用型本科高校是職業教育、高等教育和繼續教育“三教”融合發展的大學,在地位上,其與傳統的本科高校持平,在職業教育體系內部處于頂層,對我國職業教育的發展起著引領和導向作用;在功能上,其與傳統的本科高校存在一定的交叉,兩者在一定條件下可相互轉型、借鑒與溝通,因此,引導“普通本科高等學校向應用型轉變”,有助于實現中職、專科層次的高職與應用型專業碩士之間的銜接,構建起較為完整的應用型人才培養體系,打破職業教育“斷頭路”的格局,為應用型人才的后續發展開辟空間,有利于緩解我國高校教育體系建設不完善、高職高專招生緊張等問題。(2)與研究型大學相比,“應用技術大學更強調實踐性、專門性以及與經濟社會發展的適切性,能較好地適應社會發展對人才的多樣化需求”③。將部分地方本科高校、民辦本科高校和獨立學院轉型為應用型本科高校,有助于這類高校確立切實有效的辦學定位,以舉辦本科職成教育為重點,以直接服務區域經濟社會發展為使命,以產教融合、校企合作為突破口,以需求導向的專業及課程設施為準繩,以培養應用型人才為要旨,通過點、線、面的方式開展人才培育工作,從而實現人才培養與勞動力市場需求的匹配。

(二)高等教育分流理論:助推高等教育結構優化

在教育學中,“教育分流,是指學校根據社會和學生個人雙方面的需要,按照一定的標準有計劃地把學生分成幾個流向,接受不同類型、層次高等教育的一種活動”④。我國關于高等教育分流的研究已經較為完善,高等教育分流主要是指“為了適應社會經濟發展的需要,培養各級各類人才……分流主體根據社會發展的需要和可能、分流對象的意愿和條件,由分流機構實施操作的有目的、有計劃、有差別的培養各級各類人才的活動”⑤。合理的高等教育分流不僅能促進個性的發展,培養各有所長的創新型人才,還能分門別類地培養專門人才以便配置到相應的工作崗位,從而幫助高校“認清自己”“合理定位”,對高校自身發展具有重要的革新意義。

2017年9月,教育部等三部委正式發布了我國世界一流大學和一流學科(簡稱“雙一流”)建設高校及建設學科的名單,共計42所一流大學和95所一流學科大學入圍。然而,一個不爭的事實是,從“985”“211”到“雙一流”高校建設,能夠得到政策支持的高校終歸是少數,繼而導致那些隨著高等教育大眾化發展起來的大多數普通本科院校長期處于邊緣地位。因此,“職教20條”提出本科院校向應用型轉變,其實是讓這些普通本科院校獲得差異化發展的機會。復旦大學教授葛劍雄認為,“教育部在宏觀指導方面應該把兩千多所大學分層次、分功能,而非盲目地貪大求全”⑥。根據高等教育分流理論,我國的高等教育應形成應用型本科高校與研究型本科高校和諧共生的高等教育體系。研究型本科高校作為普通教育體系的頂端,應以學科水平為評價標準,以進入世界一流大學行列作為發展方向。目前國家實施的“雙一流”建設,主要針對這一類高校。而除這類高校之外的眾多普通本科高校,尤其是地方本科院校,則應該走應用型道路,與社會需求保持對接。這種轉型對于高等教育整體水平的提高、對于社會經濟發展具有重要意義。只有讓少量高校看齊世界一流水準,其余多數高校向應用型轉變,積極建設打造應用型本科高校,我國高等教育的整體架構才會趨于合理,教育供給才能與社會需求持續銜接。

二、新時期普通高校向應用型高校轉型的實踐路徑

國家進入新時代,教育進入新時期,科技孕育新未來,這是普通高校向應用型高校轉型的新背景和新局面;全國教育大會召開,“職教20條”等系列文件出臺,這是其轉型發展的新要求和新部署。由此可見,普通高校向應用型高校轉型是教育發展的必然產物。在此背景下,如何有效實現普通高校向應用型轉型,成為當前一個亟待解決的問題。下面將從培養路徑、招生方式、師資隊伍、證書制度和評價標準五個方面進行闡述。

(一)培養路徑:從學術導向向產教融合轉變

結合2014年教育部等六部門印發的《現代職業教育體系建設規劃(2014—2020年)》中關于我國教育體系的構建模式不難發現,普通教育和職業教育的二元教育體系,在起源、內容定位、發展理論、選擇路徑和外部關系等方面都存在較大的差異。單從培養路徑來看,作為普通教育頂端的普通高校以生產知識、發展科學的學術教學為辦學導向,以傳授和研習高深學問為主,從事對學術的追求與拷問,目的在于培養學術型人才,其本質多為認識世界;而處于職業教育頂端的應用型高校則以科學知識、專業技術的實際應用為導向,以傳授和積累技術技能為主,倡導產教融合、校企合作,目的在于培養生產一線的應用型人才,其本質多為改造世界。

基于培養路徑的視角,普通高校要實現向應用型高校的轉變,產教融合無疑是必經之路。從宏觀層面看,產教融合是一種辦學定位和趨向;從微觀層面看,產教融合更是一種培養路徑和教學模式。有研究者提出,“產教融合是打通教育鏈、人才鏈與產業鏈、創新鏈的重要手段”⑦,因此,促進普通本科高校向應用型轉變,其核心問題就在于如何積極引導有關院校在培養路徑上從學術導向向產教融合轉變。結合“職教20條”,應用型高校產教融合的培養路徑應從以下幾方面著手:(1)倡導“知行合一、工學結合”。從根本上說,高等教育機構需要滿足一系列需求,這些需求包括能力、資源、與工作場所的聯系以及教育者的技能。然而現實是,長期的學術導向導致普通高校學生存在“知”與“行”、“工”與“學”的割裂,為此,普通高校在向應用型高校轉型的過程中,在人才培養模式上應積極倡導“知”與“行”、“工”與“學”的結合,實現學科知識與實踐知識的深度融合。(2)“推動企業深度參與協同育人”。有學者提出,“隨著知識生產方式的變革和企業轉型升級的需求,構建‘雙主體產業學院成為地方應用型本科高校提高應用型人才培養質量、實現人才培養供給側與產業需求側全方位融合的重要載體”⑧,特別是當前知識生產快速變化的時代,大學課程與具體職業之間存在新的關系,這種關系發生在廣泛的國家和越來越多的職業中。為此,這種新的關系要通過專業機構、行業發言人和大學之外的其他渠道的共同參與,共同就課程的重點應該是什么、課程應該達成的目標以及畢業生素質的構成部分等提出建議。這就要求高校在轉型過程中逐漸突破一元主導的局面,向“高校、行業、企業以及學習者”多元共同參與的合作圖景轉變,特別要發揮行業、企業在人才培養方面的價值。(3)從學術知識觀向“概念性知識、程序性知識和傾向性知識”的復合知識觀轉變。由于人才培養目標的轉變,其知識觀也應該發生相應的改變。應用型高校往往培養的是能夠快速適應行業、企業工作環境的人才。工作場所中的知識包括概念性知識、程序性知識和傾向性知識。“概念性知識”也被稱為陳述性知識,包括事實、信息、命題、主張和概念,如了解工作流程、程序或設備的運作,或是豐富的職業知識;程序性知識包括技術、技能和實現目標的能力;傾向性知識包括態度、價值觀、情感、利益和身份等,是個人將自身能力轉化為行動的內在傾向力量,這三種知識在工作場所中缺一不可。這就要求普通高校在轉型過程中,在人才培養模式、培養計劃、課程建設、課堂教學、課程評價等領域有效滲透上述知識,從而幫助學習者從學校順利過渡到工作場所中。當然,不可忽視的是,針對研究生層次人才培養的產教融合對應用型大學也極具意義和價值,要積極“推動建立以職業需求為導向、以實踐能力培養為重點、以產學結合為途徑的專業學位研究生培養新模式,培養面向生產技術和管理一線的高層次應用型、技術技能型創新創業人才”⑨,從而實現真正意義上的產教融合。

(二)招生方式:從剛性招生向彈性招生轉變

對于一所學校來說,要想在激烈的社會競爭中站穩腳跟,實現可持續發展,招生是重中之重。對于普通高校而言,其招生的最主要途徑即為高考。高考作為一條促進社會階層流動的渠道,承載著“知識改變命運”的文化認同和公平正義的價值追求。自1977年恢復高考制度以來,高考招生制度始終將維護社會公平作為最基本的社會責任,對于保證普通高等教育的人才品質尤其是尖端學術型人才的選拔,具有十分突出的作用和價值,在綜合整治考試環境、從嚴治理招生秩序、促進入學機會公平等方面成效顯著。然而,有研究者“在梳理改革開放后我國高考招生制度改革歷程的基礎上,指出我國現行高考招生制度存在科學性不足、公平性不足、時代匹配性不足以及科目選考制度的制約性不足、考前考后服務的均衡性不足等問題”⑩。顯而易見,對應用型高校而言,這種剛性的高考招生方式存在的問題更為突出:(1)其計劃思維的特性顯然無法滿足應用型大學多元實用人才的培育要求。(2)“應試教育”限制了學生的創造思維發展,不足以滿足應用型高校“改造世界”的辦學要求。(3)所招學生多為在校學生,不能有效吸納社會中的學習人員(如希望提升知識技能水平的公司職員、部隊軍人及退伍士兵等),不利于產教融合、服務地方的目標達成。

作為人才選拔的基礎性工作,應用型本科高校在招生方式上有必要融入更為靈活多樣的彈性招生方式,進一步完善“文化素質+職業技能”的考試招生辦法,強化省級統籌,建立技術技能人才選拔的考試評價體系。鑒于應用型本科高校其特有的屬性和定位,其招生方式可借鑒2013年出臺的《教育部關于積極推進高等職業教育考試招生制度改革的指導意見》,同時結合“職教20條”的相關提法,主要包含以下幾個方面:(1)在招生辦法上,倡導“多元并蓄”的準則。在招生辦法上遵循以高考為基礎的考試招生辦法,對學生進行選拔,積極采用其他的招生辦法,如實施技能拔尖人才免試招生辦法,對于參加“中國技能大賽、全國職業院校技能大賽、世界技能大賽”并獲獎的選手,可以采取大賽選手“免試入學政策”,獲得免試入學的機會;還有面向中職畢業生的技能考試招生,規范中高職貫通的招生辦法。“職教20條”提出,在學前教育、護理、養老服務、健康服務、現代服務業等領域,可以“擴大對初中畢業生實行中高職貫通培養的招生規模”。(2)在招生對象上,以高中畢業學生為主流群體,但要服務于社會發展滋生的各類群體(轉業軍人、武警官兵、失地農民、下崗職工以及農村實用人才等),從而拓寬應用型高校的生源渠道。例如,為“使城鄉新增勞動力更多接受高等教育”,可以采用“文化素質+職業技能”的考試招生辦法;也可以與部隊聯系,推行“直招士官政策”“服務軍民融合發展,把軍隊相關的職成教育納入國家職成教育大體系,推動地方院校與軍隊院校有效對接”。(3)在招生考試內容上,由于知識觀的變化,應用型高校在招生考試內容上有所拓展。面對高中畢業生的招生考試,依然以現有的高考知識大綱為主導;針對其他社會群體,根據專業劃分,對學習者的相關專業技能進行考核,從而實現考試內容的靈活性。

(三)師資隊伍:從單一型向“雙師型”轉變

高校師資隊伍“為大學的第一要素”,是一所高校保障人才培養質量和提升學術水平的先決條件,更是學科建設的依托。從當前多數普通本科高校的師資構成來看,有以下幾大特征:(1)從學歷結構看,我國普通本科高校中,教師的總體學歷層次偏高,以碩士、本科學歷的教師為主,并呈現教師學歷向高層次學歷轉移的趨勢11。教育部2018年最新統計數據顯示,當前我國普通本科高校擁有研究生以上學歷的教師比例為73.65%,比上年提高了1.68%。(2)從來源結構看,實現高校轉型發展的關鍵在于人才引進和內部人才培養,而“有的學校明確規定招收國家重點院校或科研機構的碩博士,不重視教師的行業、企業實踐經驗,很多技能高而學歷低的人才被拒之門外”12。可見,我國普通本科高校教師中,來自企業、擁有實際企業生產經營經驗的應用型教師比較缺乏。因此,普通本科高校要實現向高質量應用型高校的轉變,就必須對現有師資隊伍進行重組和洗牌。

在應用型本科高校中,建設一支教師和工程師資格兼具、教學能力和工程實踐能力兼備的教師隊伍頗為重要,根據“職教20條”的精神和要求,其師資隊伍建設可以從以下幾個方面著手:(1)直聘與兼職機制。在教師聘任方式上,一方面,針對高端技能人才可以采用直通車的辦法,“職教20條”指出可以“實行高層次、高技能人才以直接考察的方式公開招聘”;另一方面,高校也可以聘請生產和管理一線的工程技術及管理人員作為兼職教師承擔相關課程教學。(2)在職培訓機制。高校要緊密結合應用型人才培養要求,加強教師教學能力培養培訓,積極組織教師到實務部門、企業生產一線實踐鍛煉,“職教20條”明確提出“應用型本科高校教師每年至少1個月在企業或實訓基地實訓,落實教師5年一周期的全員輪訓制度”,從而提高教師的實踐教學和工程實踐能力。(3)教學創新團隊建設。高校要積極“探索組建高水平、結構化教師教學創新團隊”,通過創建良好的教學研究團隊,能有效促進“教師分工協作進行模塊化教學”,大大提高教學的能力和水平。(4)雙向流動機制。高校可以建立健全自主聘任兼職教師的辦法,實行企業人員和在職教師雙向掛職、兼職和任職,“推動企業工程技術人員、高技能人才和職業院校教師雙向流動”。(5)考評機制改革。高校需要改革教師聘用和考評機制,完善應用型教學科研成果評價指標體系,破除“五唯”,加強“技術和技能研發”在教師考評和晉升中的權重,從而促進“雙師型”教師隊伍的可持續建設與發展。

(四)證書制度:從單一證書向1+X證書轉變

傳統的普通本科教育往往以學歷證書作為主要的證書形式,只有少數專業(如師范類專業)的學生擁有考取與專業相關的其他證書的機會,這無疑窄化了學生的能力廣度,束縛了學生的發展可能性,不利于學生的多元發展和有效就業,也與應用型大學培養多元化、應用型人才的定位不匹配。與之相比,“學歷證書+若干職業技能等級證書” 的證書制度即1+X證書制度,更適合應用型技術大學在證書制度方面的多元化延展。當然,每項制度的普及都離不開試點性的實踐探索,“職教20條”指出,可以“借鑒國際職成教育培訓普遍做法,制訂工作方案和具體管理辦法,啟動1+X證書制度試點工作”。同年4月,教育部等四部門印發了《關于在院校實施“學歷證書+若干職業技能等級證書”制度試點方案》,從“培育培訓評價組織”“開發職業技能等級證書”“融入專業人才培養”“實施高質量職業培訓”“嚴格職業技能等級考核和證書發放”“探索建立職成教育國家學分銀行”“建立健全監督、管理與服務機制”等幾方面對1+X證書制度進行內容細化,同時也進一步確定了試點領域和試點院校,為該制度的試點落實和長遠發展奠定了良好的基礎。“盡管 1+X 證書制度是國家行政主導的改革試點,但也必須借助市場機制和政府購買的形式推動改革進程。”13除此之外,高校可以聯合有關教育培訓評價組織,對1+X證書制度實行目錄管理,建立退出機制、失信檔案和獎懲機制,防止出現亂發、濫發現象,確保證書質量。

除了1+X證書制度的設計及試點之外,更具宏觀意義的是構建立足全民的學習成果認定、積累與轉換機制。目前世界上已經有許多發達國家先后建立了以學分銀行為主要形式的國家資歷框架,有效實現了學習成果的認定、積累和轉換。基于此,我國需要加快推進國家學分銀行建設。針對職業教育領域的學分銀行建設,“職教20條”指出,“從2019年開始,探索建立職成教育個人學習賬號,實現學習成果可追溯、可查詢、可轉換……對取得若干技能等級證書的社會成員,支持其根據證書等級和類別免修部分課程,在完成規定內容學習后依法依規取得學歷證書……從2019年起,在有條件的地區和高校探索實施試點工作,制定符合國情的國家資歷框架等”。學分銀行建設是一個系統工程:(1)政府需要進一步加大統籌力度,加強頂層設計。(2)試點單位需要有序參與“學分銀行”的建設、運行和管理。(3)培訓評價組織需要進一步梳理、細化1+X證書所包含的學習成果單元,開展信息平臺開發和認證服務體系建設。同時,政府也要積極開展同試點單位和培訓評價組織的多邊洽談、相互協調,有效達成學分轉換協議。

(五)評價標準:從學術標準向應用標準轉變

受卡耐基高校分類標準的影響,我國長期以來都人為地把高校分成高低不同的類型,導致我國高等教育層層攀高,以學術性標準作為高校分類的主要依據甚至是唯一依據。另外,傳統觀念也阻礙了地方本科院校的轉型。由于受傳統思想中理論優于實踐觀念的影響,我國絕大多數師生和家長普遍傾向于就讀本科院校,不愿意選擇就業普遍看好的職業技術類院校,認為學習技術是低人一等。“用人單位在選聘畢業生時,也往往注重應聘者的學歷背景,對其實際掌握的技能卻疏于考慮。”14在上述觀念影響下,諸多高校競相設置一系列指標,如是否擁有博士點、有多少國家重點學科和實驗室、發表了多少核心論文等。然而,隨著高等教育大眾化的深入推進,這種以學術研究型人才為主要培養目標的觀念顯然太過局限,以學術水平為核心的單一維度的評價體系也難以與注重實際應用水平的市場需求一致。

因此,在普通本科高校向應用型轉變的過程中,評價標準也需要進行革新,需要在學術水平之外再引入應用性指標,即提升高校與社會需求對接的程度,促進轉型的有效發展,進一步實現新時代經濟社會發展對不同類型人才的客觀需求。對比傳統普通本科高校的學術型評價標準,應用型高校的評價標準應立足于市場需求、著眼于就業質量:(1)市場需求為導向。積極引導行業企業參與應用型高校的教學質量評估,形成第三方社會評價機制,以用人單位(市場)對人才的評估作為應用型本科高校教學質量的另一條“準繩”,形成以用人單位(市場)需求促進高校人才培養的“倒逼機制”。(2)就業質量為關鍵。就業是高校人才培養的根本,當前,就業的質量和水平已然成為衡量高校人才培育的關鍵點。一方面,許多畢業生對工作不適應,專業不對口、能力不相配、眼高手低等問題層出不窮;另一方面,用人單位也苦于畢業生專業技能弱、就業不穩定等問題,招不到合適的人才。因此,需要進一步提升就業質量,以體現畢業生就業幸福指數、穩定性等因素的年度報告作為考察應用型本科高校教育教學質量的方式之一,進而向社會交出一份令人滿意的答卷。

應用型高校發展的根本目標在于培養應用型、復合型和技能型人才,以滿足經濟社會發展的需求。“職教20條”的出臺體現了我國普通本科高校向應用型高校轉變的時代訴求,對于職業教育的可持續發展以及學習型社會的構建具有“強心針”般的突出價值,有助于提升經濟社會需求與高校人才供給的匹配度,提高我國高等教育人才產出的品質與能效,完善優化我國高等教育體系結構,更能為推動我國職業教育向內涵式發展起到重要作用。

[注釋]

①丁康.小學初任教師學習需求與供給研究[DB/OL].江蘇:江南大學,2017[2019-07-11].http://nvsm.cnki.net/KCMS/detail/detail.aspx?dbcode=CMFD&dbname=CMFD201801&filename=1017246814.nh&v=MTIwOTExVDNxVHJXTTFGckNVUkxPZVp1UnRGeXpnVXIvTVZGMjZHYkc4R05uTnE1RWJQSVI4ZVgxTHV4WVM3RGg=.

②教育部.70年來我國教育事業取得巨大成就[EB/OL].(2019-07-25)[2019-07-11].http://www.moe.gov.cn/jyb_xwfb/s5147/201907/t20190725_392195.html.

③陳斌.建設應用技術大學的邏輯與困境[J].中國高教研究,2014(8):85.

④程智.促進個性發展的高等教育分流研究[DB/OL].湖北:華中師范大學,2015[2019-07-13].http://nvsm.cnki.net/KCMS/detail/detail.aspx?dbcode=CMFD&dbname=CMFD201601&filename=1015443863.nh&v=MDMzMzBoMVQzcVRyV00xRnJDVVJMT2VadVJ0Rnl6Z1VMM05WRjI2RzdlOEhkbktySkViUElSOGVYMUx1eFlTN0Q=.

⑤董澤芳.教育分流的理論探析與模式構建[J].中國教育科學,2014(4):110.

⑥俞楊.高技能人才“大饑荒”,1418所高職院校爭搶“雙一流”[EB/OL].(2019-04-10)[2019-07-16].http://www.inewsweek.cn/society/2019-04-10/5469.shtml.

⑦翁偉斌.職業教育產教融合平臺建設的現實訴求和推進策略[J].內蒙古社會科學:漢文版,2019(4):183.

⑧崔彥群,應敏,戴炬炬.產教融合推進應用本科“雙主體”產業學院建設[J].中國高校科技,2019(6):66.

⑨張大良.普通本科高校向應用型轉變聚焦四大重點[J].中國高等教育,2016(8):1.

⑩徐祥運,馬勝男,王羽.我國高考招生制度存在的問題及其解決途徑[J].青島科技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19(2):103.

11楊淑敏.教師隊伍結構分析與優化策略研究[DB/OL].華中師范大學,2017[2019-07-16].http://nvsm.cnki.net/KCMS/detail/detail.aspx?dbcode=CMFD&dbname=CMFD201801&filename=1017265459.nh&v=MjA1ODRHYkcrRzlYSnBwRWJQSVI4ZVgxTHV4WVM3RGgxVDNxVHJXTTFGckNVUkxPZVp1UnRGeXpnVnIzTVZGMjY=.

12徐少明.應用型高校轉型發展中師資隊伍的檢視與制度展望[J].當代教育科學,2016(17):62.

13閆智勇,姜大源,吳全全.1+X 證書制度的治理意蘊及誤區規避[J].教育與職業,2019(15):10.

14陳斌.地方本科院校向應用技術大學轉型SWOT分析[J].職業技術教育,2015,36(12):35.

猜你喜歡
轉型
人口轉型為何在加速 精讀
英語文摘(2022年4期)2022-06-05 07:45:12
“反季”的冬棗——轉季的背后是轉型
當代陜西(2021年17期)2021-11-06 03:21:30
航天器在軌管理模式轉型與實踐
安凱轉型生意經
汽車觀察(2018年10期)2018-11-06 07:05:30
房地產進入大轉型時代
房地產導刊(2018年7期)2018-08-21 01:49:24
聚焦轉型發展 實現“四個轉變”
人大建設(2018年5期)2018-08-16 07:09:06
開放的港區贏得轉型期待
商周刊(2018年15期)2018-07-27 01:41:18
轉型
童話世界(2018年13期)2018-05-10 10:29:31
IBM世紀轉型
商周刊(2017年8期)2017-08-22 12:10:07
灃芝轉型記
主站蜘蛛池模板: 91毛片网| 波多野结衣的av一区二区三区| 亚洲视频欧美不卡| 亚洲伊人天堂| 国产在线精品美女观看| 少妇精品久久久一区二区三区| 久热re国产手机在线观看| 综合亚洲色图| 99免费视频观看| 亚洲男人天堂网址| 99热最新网址| 亚洲视频色图| 久久久久国产一级毛片高清板| 中文字幕日韩丝袜一区| 嫩草在线视频| 中文字幕2区| 国产激情第一页| 国产微拍精品| www欧美在线观看| 一本大道香蕉高清久久| 国产成人综合日韩精品无码不卡| 91香蕉视频下载网站| 欧美伊人色综合久久天天| 久久精品国产免费观看频道| 美女被操91视频| 69av在线| 国产一级毛片在线| 精品亚洲国产成人AV| 58av国产精品| 视频二区亚洲精品| 国产成a人片在线播放| 黄色网页在线播放| 亚洲福利视频一区二区| 欧美日韩一区二区在线免费观看| 亚洲动漫h| 国产成a人片在线播放| 毛片视频网址| 亚洲无限乱码| 秋霞国产在线| 最近最新中文字幕在线第一页| 亚洲色欲色欲www网| 国产在线日本| 成年午夜精品久久精品| 九九九精品视频| 日韩欧美中文在线| 亚洲无码日韩一区| 亚洲天堂网2014| 亚洲美女一区| 亚洲欧美自拍视频| 国产打屁股免费区网站| 欧美精品在线观看视频| 国产在线自揄拍揄视频网站| 国产网站一区二区三区| 人妻91无码色偷偷色噜噜噜| 美女黄网十八禁免费看| 久久久亚洲色| 色噜噜综合网| 国产成人高精品免费视频| 国产综合色在线视频播放线视| 久久精品丝袜| 正在播放久久| 亚洲一区无码在线| 亚洲AⅤ综合在线欧美一区| 极品国产在线| 免费不卡在线观看av| 亚洲一级毛片免费观看| 伊人久久久久久久| 国产高潮流白浆视频| 操国产美女| 99精品伊人久久久大香线蕉| 欧美69视频在线| 午夜性刺激在线观看免费| 日韩欧美成人高清在线观看| 在线观看免费黄色网址| 亚洲无码精彩视频在线观看| 亚洲精品手机在线| 91福利一区二区三区| 美女高潮全身流白浆福利区| 亚洲精品另类| 欧美日本不卡| 欧美成人一区午夜福利在线| 国产91特黄特色A级毛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