覃勁
摘 要:文章作者結合多年的教學實踐經驗,談了以下幾點認識:探尋學生的生活經驗,在生活中體驗數學的魅力,運用數學解決問題,讓學生真切感受到所學數學的應用價值。
關鍵詞:數學;生活;應用價值
引 言
隨著社會的不斷發展,學生學習數學的經驗不僅僅來自課堂,還可以從其他學科的學習、網絡瀏覽以及父母的言傳身教等生活方面進行積累。學生要想學好數學,不僅限于課堂內,更多地可以通過觀察生活中存在的數學知識來理解數學,應用數學。我國著名教育家陶行知老先生曾說過:“解放學生的空間,讓他們到大自然,大社會中去多學。”只有解放學生的空間,才能讓他們有自主學習的積極性,到生活中尋找豐富的數學知識,激發學生的內在創造力,學以致用。筆者結合多年的教學經驗做了些總結,要體現數學的應用價值,應從以下幾方面入手。
一、探尋學生的生活經驗
《義務教育數學課程標準(2011年版)》提出:“重視數學與現實生活的聯系,注重實踐應用。”也就是說數學教學應重視結合學生的生活經驗和已有的知識,通過感知和操作,獲得基本的知識和能力。這就要求我們在教學中加強與生活實際的聯系,把數學知識生活化,把生活經驗數學化,讓學生在生活中體會到數學的存在,從而培養他們的應用意識和能力。
第一,在課堂或課后均可向學生講一些關于數學家的故事、趣聞和數學的史料,讓學生真正理解什么叫作數學源于生活,用于生活。如在介紹圓周率時,讓學生收集有關圓周率的知識,從中認識我國數學家祖沖之,了解祖沖之所算出的圓周率比他國早一千年,從而激發學生的自豪感,使學生體會到數學在生活中真的很有用,是非常有應用價值的。
第二,引導學生注意從自己的周圍尋找數學的原型。作為小學教師,要充分摸清自己所教學生的特點,引導他們結合自己的生活經驗,小學生能夠理解的范圍的內容去發現數學原型。在課堂教學中,教師通過設計生動有趣、直觀形象的數學活動,依靠學生對感性材料的直觀認識和原有認識,激發他們學習數學的興趣和繼續學好的信心,布置任務讓學生課后通過生活區認識、體驗和理解數學知識。教“圓”這個知識點時,單純地講解是達不到很好的教學效果的。例如,我會這么跟學生說:“同學們,請大家在課后找一找你們身邊有什么是圓形的物體,下節課來告訴老師。”通過我這個上一節課的課后作業布置,學生在周圍尋找圓形的物體,讓學生提前感知了什么是圓。在這節新課里我會繼續講:“大家各自找的都對了,都是圓形,但是這個圓形每個部分怎么稱呼?又有什么特征呢?”通過問題導入激發學生學習的興趣,學生再自主思考和討論,最后教師再做評論和總結,這樣學生就能夠充分理解什么是圓和有關圓的知識。另外,課后布置思考題,題目可以設置為“同學們觀察并說說自行車和汽車的輪胎為什么是圓形的?為何要做成圓形?為什么連接兩車車輪的軸桿在車輪的中心”這些問題,他們課后就會主動去觀察和思考,下節課教師還是再做具體講解,這樣學生一定能牢牢記住這一知識點。因為學生在課后自己進行了觀察和思考,會更直觀更深入地了解和思索這些問題,這樣在不知不覺中學生就自動參與到學習的全過程中了。
二、在生活經驗中體驗數學的魅力
數學教學中,教師關注學生的生活經驗,不僅可以打破常規的教學模式,引導學生快速進入學習狀態,而且有利于學生對概念意義的建構,真正為學生搭建教與學之間互通的平臺,達到增強課堂教學效果的目的。因此,教師要善于根據教學內容的特點,調動或激活學生已有的經驗,讓學生可以在數學王國里盡情地馳騁。
讓學生理解和感受我們的生活永遠離不開數學。例如,在講授“軸對稱圖形”時,我會展示幾張生活中常見的軸對稱圖形的物體,跟學生說:“同學們請你們說出上面這幾樣是什么物品?他們是軸對稱圖形嗎?為什么呢?”這樣的觀察更有直觀的效果,他們會帶著問題去觀察和思考。在課后仍需進一步鞏固課堂所學的知識,請學生課后找到其他的軸對稱圖形的圖片,下節課他們交給組長。新課中在跟學生討論所交上來的圖片中的物品哪些屬于軸對稱圖形,哪些不是,并請個別學生說說為什么某個物體是軸對稱圖形。這樣學生不僅能在教師的評論中正確掌握什么是軸對稱圖形,更能感受到軸對稱圖形的均衡美和對稱美。這時教師還可繼續追問“如果飛機只有一只機翼可以飛行嗎”,當學生經過自己探索思考后,才可能真正感受到數學是很有趣和很有用的。經過前面的一些活動,學生才能逐步明白數學就在我們的生活中,自己要善于認識哪些是數學符號,哪些問題或現象可以通過數學知識來解決及感受。
再如,教學“梯形的面積”這一內容時,由于學生已經學習過長方形、平行四邊形、三角形等圖形的面積計算,具備了一些推導面積計算公式的數學活動經驗,所以教師可這樣展開教學:“大家覺得梯形的面積計算可能會與哪些因素有關?”在學生說出梯形的面積計算可能與梯形的上底、下底或高這些因素有關后,教師繼續啟發學生思考:“結合已經學過的知識,說說有哪些推導面積計算公式的方法。”“推導梯形的面積計算公式時,你想到了哪些方法?”這樣來進行教學,可以使學生已有的活動經驗被激活、被喚醒,為學生推導梯形的面積計算公式奠定基礎。
三、運用數學知識解決問題
數學來源于生活,又服務于生活。新課標指出,要使學生能夠理解和掌握所學知識,并且能夠運用這些知識去解決日常生活和生產勞動中的一些實際問題。通過認識、發現生活中的數學知識后,再進一步引導學生用所學的數學知識去解決遇到的問題,培養他們解決問題的能力,能夠運用數學知識自己找出解決問題的對策。如數學活動中,用硬紙板設計制作長方形的包裝盒應怎樣裁剪?學生通過討論、動手畫圖、操作,運用長方形的特征、成功地獲得了許多方法。又如,怎樣計算你的家里每個月應付的水費?團體旅游時,怎樣購買門票經濟合算?在市場經濟的今天,學生會經常獲取類似商品打折、銀行利率變更等信息,怎樣運用所學知識去解決諸如“打完折后,我和媽媽需要花多少錢就買到這件商品了?”“我存1000元錢到中國銀行,半年后有多少元利息?”可以讓學生跟家長一起去親身體驗,試著把錢存進銀行,然后自己認真計算自己的存款可以獲得多少利息,深刻地體驗到數學在生活中的作用,激發了他們學好數學的興趣,達到理解和掌握所學知識的目的,這種效果比課堂上的直接講授要好得多。因為這種種問題,學生必須有一定的數學知識,并同時結合一定的生活和社會經驗才可以有效地解決這類問題。如果學生在實際生活中經歷過類似的事情,再來解決這類問題時就更容易,也更能理解數學與生活的緊密關系,也會更加深刻感受到數學可以為生活服務,學好數學能更好地幫助人們處理生活中的各種問題。如在教學乘法應用題時可以改變例題:國慶假期,我和家人一起去公園玩,看到游樂場的門票是成人50元,兒童半價,我們家共要付多少元錢?在解決這道題時,熟悉的生活可以讓學生不由自主地親近數學。心理學表明,當學生學習內容和熟悉的生活背景越貼近,學生自覺接受知識的程度就越高。因此,在教學中應多結合學生的生活經驗和知識背景,發現、選擇和確定問題,引導學生積極觀察、操作、自主探索,體會數學與現實生活的聯系。
結 語
實現生活數學化,數學生活化,進一步讓學生喜歡數學,能學會用數學,使每一個學生真正體驗到數學的應用價值。
[參考文獻]
[1]李 康.淺談學生數學學習興趣的培養[J].小學教學參考,2018(21).
[2]張麗莉.聯系生活實際 培養學生應用能力[J].小學教學參考,2008(33).
[3]呂春梅.激活生活體驗,讓小學數學教學回歸自然[J].數學學習與研究,2018(22):152.
[4]嚴明官.引導學生體驗生活化的數學[J].新教師,2018(5):64-65.
[5]韓銀娜.農村小學數學生活化教學調查研究[D].煙臺:魯東大學,2017.
[6]梁大維.初中低年級數學生活化教學研究[D].煙臺:魯東大學,2017.
[7]魏彥珺.小學數學生活化教學的途徑和策略[J].學周刊,2017(31):81-82.
[8]徐乃琴.淺談小學數學課堂教學生活化[J].數學學習與研究,2017(10):86.
[9]陳彩治.低年級生活化數學教學的實踐與探索[J].福建基礎教育研究,2017(3):117-118.
[10]朱 晶.體驗生活化數學的魅力[J].讀與寫(教育教學刊),2017(2):175.
[11]林坤明.淺談生活化數學[J].才智,2016(25):170.
[12]楊愛霞.在初中數學教學中添入生活味[J].數學學習與研究,2015(12):35.
[13]蔣 婷.小學數學教學生活化研究[D].湘潭:湖南科技大學,2015.
[14]孫麗娟.如何使初中數學知識運用于生活[J].教育教學論壇,2014(25):231-232.
[15]王晴晴.小學數學教學生活化研究[D].濟南:山東師范大學,2014.
[16]郭賢花,黃名福.讓學生主動體驗學習數學,讓數學課堂生活化[J].課程教育研究,2013(27):89-90.
[17]錢 倩.體驗生活,“觸摸”數學——打造有溫度的數學課堂教學[J].數學學習與研究,2012(24):42.
[18]馬桂英.如何讓數學教學生活化[J].學周刊,2012(7):104-105.
[19]付小洋.數學教學要注重生活化體驗與實踐能力培養[J].科學咨詢(教育科研),2012(2):52.
[20]馬小健.讓學生體驗生活數學[J].讀與寫(教育教學刊),2011(11):186.
[21]金麗君.讓學生體驗生活數學——談“生活數學采集本”在數學教學中的運用與作用[J].才智,2008(1):129.
作者簡介:覃 勁,女,小學高級教師,本科,研究方向:數學教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