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思想政治課程是高中課程的重要組成部分,該課程對培養學生正確的世界觀、人生觀、價值觀有著非常重要的作用。思想政治課程由于相對比較靈活,對于學生而言,學生問題意識的形成是學好這門課程的重要影響因素。要想提高高中思想政治課堂教學的有效性,教師就應當在教學過程中注重學生問題意識的培養。文章針對高中學生思想政治課堂上問題意識培養的必要性,以及如何提高學生的問題意識,幫助學生更好地進行學習提出幾點建議。
關鍵詞:高中;思想政治課堂;學生問題意識;策略
作為教師,我們應當認識到學生的辯證思維以及正確的世界觀、人生觀、價值觀的形成,以及解決問題的能力在思想政治課堂中是最容易形成的。但是通過大量的研究實驗表明,現階段高中生在思想政治課堂進行過程中往往缺少發現問題的能力,在學習過程中學生往往對于教師有過多的依賴性,久而久之就喪失了對教師在上課過程中出現的問題的質疑能力。為了更好地解決這一問題,教師在教學過程中就應當有意識地注重培養學生的問題意識。
一、對于加強高中思想政治課堂教學中學生問題意識培養的必要性分析
思想政治課程是高中生所必須學習的一門課程,該課程幫助學生理解我國的政治、經濟、文化等各方面的知識。此外,思想政治課程對于學生個人觀念的形成以及綜合實踐能力的提高都有著非常重要的作用。要想在高中思想政治課堂中提高學生的問題意識,教師應當鼓勵學生在上課過程中積極主動地發現問題,探究問題并解決問題。
1.學生問題意識的形成能夠促進教學目標實現
上面已經提到高中思想政治課堂的主要教學目標是幫助學生形成正確的世界觀、人生觀、價值觀。如果學生能夠具有一定的問題意識,那么就容易推動教學的進行。反之,如果學生缺乏問題意識,那么在整堂課的進行中學生都處于被動接受狀態,也就失去了獨立思考的能力,進而會使課堂進程緩慢,從而導致教學目標難以實現。由此可見,學生問題意識的形成對于促進教學目標完成有非常重要的作用。
2.學生問題意識形成有助于實現有效教學
合理有效的教學方式和教學速度能夠在有限的時間內使學生充分掌握教學重點和難點。同時,有效的教學能夠最大限度地滿足新課程改革下對于學生課堂主體地位的保證的要求,此外,還能夠在課堂進行過程中充分發揮學生的主觀能動性,學生能夠盡最大可能地融入課堂教學中。在以往傳統的教學過程中,學生往往處于一種被動接受的狀態,教師為了滿足教學要求和提高學生學習成績的片面目標導致很多學生往往在上課過程中逐漸對于課程失去本身的興趣。同時由于這種教學方式學生是處于被動接受狀態,也就在一定程度上影響了學生思維的發展,還會限制學生的創新思維以及發現問題、解決問題的能力的發展。而運用問題教學這種教學手段能夠最大限度地激發學生的求知欲望和好奇心,從而推動教師與學生之間的互動聯系。教師運用合理的問題來推進教學不僅能夠激發學生自主學習的欲望,還能夠進一步發展學生的各種思維,從而實現有效教學的目標。
3.有利于保證學生的課堂主體地位
教學課堂是師生共建的課堂,學生在課堂中也發揮著極其重要的作用,新課程改革要求教師在教學過程中應當充分保證學生的課堂主體地位,采用問題教學促進學生的問題意識,能夠使學生充分地融入課堂。同時學生是帶著疑問進行學習的,這種學習習慣和學習方式也能夠達到高效的目的。而由于高中生以往所經歷的被動接受的課堂時間較長,因此在課程中要想培養學生的問題意識,就必須從心理上使學生克服這種依賴教師的惰性,教師應當探究合理有效的教學方法來培養學生的問題意識,從而進一步保證學生的課堂主體地位。
二、加強高中思想政治教學過程中學生問題意識培養的有效策略
1.營造良好的問題氛圍,調動學生的積極性
良好的課堂“問題”氛圍能夠最大限度地激發學生的學習欲望,從而提高課堂有效性,采用情境教學法能夠合理有效地營造良好的課堂氛圍。很多教師對于情境教學法并不陌生,但能夠對情境教學法運用自如的教師卻相對較少。所謂的情境教學法就是指教師在進行教學過程中,為了達到教學目標,提高課堂的有效性,教師將課堂所學知識與真實的情境相結合,使學生感同身受充分融入所創設的情境之中,從而達到教學的目的。學生融入所創設情境的過程中有利于幫助學生培養良好的情境適應能力,并且能夠針對課堂教學的重難點進行思考。采用情境教學最大的突出點在于使學生的言行和思想以及情感匯合在一起,從而提高學習效率。尤其是對于高中思想政治課堂而言,該課程具有很強的靈活性,并且能夠很好地與生活實際相結合,如果教師能夠通過與實際結合來創設合適的情境就有利于學生設身處地地處于一種氛圍當中,從而能夠明白其中的知識的存在,也就能夠激發學生發現問題的能力。這種與生活實際相結合的思想政治課程,不僅很大程度地調動了學生的學習積極性,使學生對于思想政治課程產生非常濃厚的興趣,同時在很大程度上推進了課程的順利進行。
2.建立平等師生關系,促進學生大膽提問
在傳統教學過程中教師往往是一種嚴厲的教學態度,因此會使很多學生在課堂教學進行過程中產生恐懼心理,也就不能夠很好地在課堂中表現出積極性。因此,新課程改革要求教師在教學過程中應當不斷改變自己的教學態度,認識到課堂是教師與學生共同構建的,在教學過程中應當充分發揮學生的課堂主體作用,調動學生的主觀能動性,進一步加強對學生的了解,主動做好與學生的溝通工作,只有這樣才能構建良好的師生關系,從而有利于課堂教學。例如,在學習“多彩的消費及其類型”時,教師可以講出自己平時對于資金的管理如何做到合理有效消費,然后引導學生進行小組探討。
3.教師不斷優化教學方案,注重問題設置難度
在以前的教學過程中存在的問題是許多教師的教學方式往往是一成不變的,一些教師認為一種教學方式能夠完全滿足現在的高中思想政治課堂教學,這種想法實際上是非常錯誤的。事實證明,不同學生的接受能力以及學生的基礎有很大的差別,因此教師也應當針對學生的不同而設置出符合學生發展的教學方式,并做好充足的教學進行前準備工作。教師在設置問題時應當考慮到學生的接受程度,應當避免在設置問題時存在過難或者過于簡單的情況發生。教師設置的問題如果過難就會使學生產生恐懼心理,從而不利于長遠的發展;而過于簡單的問題又會使學生產生厭煩心理,學生沒有經過深入的思考就可回答出答案對于學生來說沒有一定的挑戰性,也就容易使學生喪失回答問題的興趣。
結 語
在高中思想政治課堂教學過程中,教師要注重培養學生的問題意識,不斷地利用多種教學方法結合學生的發展特點來探究合適的培養方案,只有這樣才能在課堂中逐漸幫助學生形成問題意識,從而促進學生的長遠發展。
[參考文獻]
[1]姜瑞強.中心素材教學模式引領高中政治課堂教學改革的探索[J].天津市教科院學報,2014(5).
[2]歐陽清泉.“生活化”的政治教學,誰能比你更妖嬈——高中思想政治新課程中的“生活化”教學初探[J].教師,2014(29).
作者簡介:李彥彪(1975—),男,中學高級教師,本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