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猛

[摘要]隨著日本政府發展援助數量擴張時代的結束,如何實現政府發展援助的高效率,推動政府發展援助從組織本位向功能本位轉變,已經成為日本政府發展援助制度改革的重點。具有反應速度快、靈活性高、低成本和現場參與感等比較優勢的NGO參與政府發展援助,不僅促進了日本市民社會的發展,更是提升了日本在國際社會的軟實力。日本政府從資金、活動環境、溝通對話等方面為NGO深度參與政府發展援助提供支持。日本NGO參與政府發展援助的經驗和教訓為我國政府發展援助模式的轉型升級提供了一定的經驗借鑒。
[關鍵詞]日本 NGO 政府開發援助(ODA)
[中圖分類號]D83/87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19596(2020)020020-09
政府開發援助(Official Development Assistance,簡稱ODA)是通過非軍事手段提升援助國在國際社會安全保障及國際地位的重要手段,同時也是增進援助國與受援助國之間信任的一種外交手段。1954年,日本加入“科倫坡計劃”,標志著日本ODA的正式開始。1991—1998年,日本的ODA金額連續8年在國際上一直處于第一位,之后由于國內經濟的不景氣,日本ODA金額開始有所減少,2007—2013年,在OECD發展援助委員會(Development Assistance Committee,簡稱DAC)加盟國當中,日本的ODA依然僅次于美國,位居世界第二位。2014—2016年,日本的ODA金額進一步減少,降到了DAC加盟國第四位①。作為世界上主要援助國,日本通過ODA不僅為本國經濟的發展創造了良好的外部環境,同時也有效提升了日本在國際社會的地位。但是,日本ODA基于組織本位(Government Activities)原則,即援助的制度設計、援助對象國的篩選以及援助資金的配置等主要是基于日本國家安全保障戰略,以及日本跨國企業在海外市場的需求,因此主要采用科層制的政府主導型。隨著國際一體化程度的推進,全球可持續發展目標(Sustainable Development Goals,簡稱SDGs)的提出,貧困、難民、社會發展差距、環境、氣候變化等成為發達國家和發展中國家需要共同面對的全球性問題,導致日本傳統的政府主導型ODA模式面臨著效率低下以及供需不匹配等問題。此外,隨著日本國內市民社會的發育,逐漸認識到政府不再是公共問題解決方案的唯一主體,每個人都有責任和權利參與公共問題的解決。在此背景下,具有反應速度快、靈活性高、交易成本低、現場參與感強等特點的非政府組織(Non-Governmental Organizations,NGO)參與對外援助,成為日本改革ODA的重要方向。
相較于歐美等國家的NGO,日本NGO無論是在資金規模、組織規模、專業能力、內部治理機制,還是在本國國民認同度等方面,都處于一種相對較低的水平,因此如何激勵NGO參與ODA,如何培育參與國際援助的NGO,是日本NGO參與ODA需要解決的難題。當前,我國提出“一帶一路”倡議,以合作共贏為基本理念,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在此過程中,發揮NGO的作用被提上議事日程。習近平總書記對NGO參與“一帶一路”表達了認可和期許:“民間組織是推動經濟社會發展、參與國際合作和全球治理的重要力量。建設絲綢之路沿線民間組織合作網絡是加強沿線各國民間交流合作、促進民心相通的重要舉措。”習近平主席充分肯定了民間組織對各國發展和全球治理的積極作用,明確指出了合作網絡對民間交流和民心相通的重要意義,對民間組織參與“一帶一路”建設和推動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寄予殷切期望[1] 。但是,中國NGO在“走出去”的過程中,面臨著政府扶持力度不夠、NGO能力不足、社會認同度不高等問題[2]。中國NGO“走出去”面臨的困境和日本NGO參與ODA面臨的困境具有相似性,此外中日兩國文化相近,在政府與社會關系方面具有可比性,因此日本NGO參與ODA的經驗與教訓對我國NGO參與政府開發援助具有一定的啟示意義。
一、日本NGO參與ODA的原因分析
XUEHUI學會2020年第2期2020年第2期日本NGO參與政府開發援助的模式及其啟示XUEHUI(一)日本ODA從重視數量擴張向重視援助質量轉變
日本長期以來是世界上主要對外援助大國,1991—1998年,日本的ODA金額連續8年在國際上處于第一位。但是,隨著日本經濟發展的降速,日本對外援助整體上呈現下滑趨勢。2009年日本政府出臺的《政府開發援助中期政策》也明確了日本ODA數量擴張的終結,“我國經濟財政依然面臨著嚴峻的形勢,對外援助的國內外環境產生了很大的變化,ODA需要綜合考慮這些變化。在此過程中,為回應國際社會對我國對外援助的期待,需要在獲得本國國民理解和支持的基礎上實施ODA。因此,應當按照《政府開發援助大綱》的理念和原則等,在確保適度的對外援助的同時,需要提升對外援助的效果和效率”[3] 。
日本提升ODA質量的改革措施之一就是減少ODA中大型基礎設施建設項目,增加軟件建設援助項目,“在日本將逐步減少ODA總額這一趨勢下,ODA政策的一大任務在于讓受援國政府及人民充分認識和區分來自日本的援助,使ODA有效地發揮其外交作用,這就在客觀上要求日本政府對ODA的援助方式進行改革。為此,日本政府采取的措施是減少ODA中大型基礎建設項目的貸款,并提高ODA的援助效率和質量,強調向‘質的轉變”[4] 。
提升ODA質量,主要是要求ODA實施主體提升自身在ODA項目中的成本-效益比,具體而言主要包括響應受援助國需求的反應速度、援助項目設計的靈活性、項目運營的成本以及在受援助國的存在感等。在這些方面,相較于政府組織,NGO在反應速度、靈活性、運營成本以及現場存在感等方面具有天然的比較優勢,因此,NGO深入參與ODA與日本改革ODA的目標具有一致性。
(二)受援助國需求發生變化
日本傳統的ODA援助遵循的是根據國家利益和本國企業的海外利益,制定對外援助方針的原則,因此對外援助重點關注被援助國的經濟發展,主要采用援助基礎設施等硬件建設的方式。1996年,OECD開發援助委員會(DAC)在《21世紀新對外援助戰略》中提出“以人為本”的對外援助開發理念,強調關注受援助國貧困和人民生活等社會性問題。此外,世界銀行在過去的對外援助中也主要以大型基礎設施建設為重點,但是最近幾年,世界銀行在改革中將自身定位為“知識銀行”,將對發展中國家的關注重點轉移到“能力建設”方面。這些變化都表明社會開發、人才培育、環境保護等已成為發達國家和國際援助的新方向。在此背景下,日本開始在滿足受援助國經濟發展需求之外,將社會問題的解決納入援助重點。在回應社會需求方面,特別是能力建設、社區發展等軟件建設方面,相較于政府而言,NGO具有較大的比較優勢。
(三)日本國內市民社會理念的普及
在日本傳統文化的影響下,日本國內的政社關系呈現出割裂的狀態,民眾對“公共”的認識傾向于“政府責任論”,認為公共事務的治理是政府專有的權力和責任,這也導致了日本社會建設缺少活力,普通民眾對公共事務治理缺少參與的意愿,這主要體現在相較于其他歐美發達國家日本NGO發展的遲滯。雖然,日本的NGO無論是數量上,還是在規模上都處于相對較低的水平,但是隨著1995年阪神大地震和2001年東日本大地震的發生,日本國內開始認識到非政府組織在社會發展中的重要性,并逐步轉變了政府角色和市民角色在社會公共事務領域中割裂的認識。但是,在對外援助方面,日本的NGO參與ODA還僅僅停留在淺層。根據日本 21世紀政策研究所2000年發布的報告,美國NGO承擔了本國對外援助的40%,加拿大NGO承擔了本國對外援助的25%,而日本NGO僅僅承擔了本國對外援助的0.5%,由此造成了日本政府開發援助難以獲得受援助國公眾的認同,對此OECD開發援助委員會(DAC)于1999年發布的日本對外援助審查報告中指出,日本NGO在ODA中的存在感較差,從效率的角度而言,日本ODA應當擴大與NGO之間的合作[5] 。
(四)國家利益理念向地球公民利益理念的轉變
2000年9月,聯合國189個國家簽署了《聯合國千年發展宣言》,正式提出了“千年發展目標”(Millennium Development Goals,簡稱MDGs),致力于在全球范圍內消除貧窮、饑餓、疾病、文盲、環境惡化和對婦女的歧視等。到2015年,MDGs取得了一定成效,但是隨著全球經濟社會環境的變化,MDGs難以適應新的國際形勢,在此基礎上,2015年9月,聯合國可持續發展峰會上通過了“可持續發展目標”(Sustainable Development Goals,簡稱SDGs),制定了17個可持續發展目標,旨在轉向可持續發展道路,解決社會、經濟和環境三個維度的發展問題。17項可持續發展目標的框架已經遠遠超過了一國的物理邊界,需要從全球可持續發展的視角采用綜合的方式進行應對。
日本ODA傳統上以維護日本在國際上的國家利益和本國企業在國際市場的利益為出發點,但是隨著可持續發展目標的提出,國家利益與地球公民利益之間產生了難以分割的聯系,因此應當擴大對“國家利益”的解釋。在此背景下,NGO所具有的非政府性和非營利性與SDGs具有內在的一致性,可以通過鼓勵NGO的深度參與,促進ODA朝著SDGs方向轉型。
以上從四個維度分析了日本NGO參與ODA的原因,通過分析可以看出,雖然日本的NGO相較于歐美等發達國家發展水平相對較低,但是隨著日本市民社會的發展以及政府有關ODA功能本位改革目標的提出,為日本NGO深度參與ODA提供了機遇和渠道。由于受日本政府本位文化的影響,日本NGO深度參與ODA的過程也是政府有意識引導和激勵NGO參與的過程。
二、日本NGO參與ODA的路徑
為通過ODA提升日本國際地位和國際形象的目標,2015年日本外務省制定了《NGO與ODA合作的中期計劃》,提出了4個發展目標:一是通過對NGO能力提升支持、與NGO的對話、為NGO在發展中國家開展對外援助提供資金支持以及NGO與ODA的聯動等,推動NGO深度參與ODA和信息共享;二是通過外務省與NGO的合作,提升民眾對對外援助的理解和參與;三是幫助發展中國家消除在醫療、保健、教育等方面的貧困因素,解決社會分化和性別歧視等問題;四是與發展中國家的NGO合作,在對外援助過程中反映受援助國的需求[6] 。
日本NGO參與ODA的路徑可以看作NGO與政府ODA之間合作的路徑,即政府為鼓勵NGO參與ODA,從資金合作、NGO活動環境改善支持和NGO對話三個維度出發,設計了一系列的制度。
(一)為NGO參與ODA提供資金支持
日本為NGO參與ODA提供資金支持又可以劃分為4個層面的支持,分別是“日本NGO合作無償資金支持項目”“JPF緊急人道支持項目”“NGO項目補助金”和“JICA草根技術合作項目”。
1.日本NGO合作無償資金支持項目。該項目為在發展中國家和地區開展經濟和社會對外援助項目的日本NGO提供政府資金支持,創設于2002年。2018年年底,該項目共為在31個國家和地區開展活動的59家日本NGO的106個項目提供了大約50億日元的政府資金支持。
該項目所支持的NGO須具有如下資格:NGO組織總部設在日本國內,并經法定程序登記注冊的NGO(包括特定非營利活動法人、公益社團法人、公益財團法人、一般社團法人和一般財團法人),將國際對外援助作為組織發起成立的目的之一,以法人身份開展國際活動2年以上,組織財政狀況穩健,不屬于政治性或宗教性的組織。“NGO合作無償資金支持項目”的經費可以用于設備購買、會務費、專家咨詢費、員工工資、通信費、辦公用品費、外部監督檢查費等,具體所支持的項目見表1。
2.JPF緊急人道支持項目。JPF(Japan Platform,日本平臺)是由日本NGO、企業界以及政府三方組成,以為難民和受自然災害地區提供緊急人道救援服務為目的的合作框架。其中,政府(外務省)提供前期的資金支持,JPF理事會委任的常任委員會(由NGO、企業界、政府和專家等代表組成)作出實施緊急人道救援的相關決策,在此基礎上,加盟JPF的日本NGO根據各自的專業情況申請項目資金,NGO申請的項目資金一部分由政府提供,一部分由企業提供,NGO申請政府資金時,需要獲得政府對NGO項目的認可和同意。
截至2019年6月,加盟JPF的日本NGO共有43家,企業共有129家。2018年共提供緊急人道救援資金61億日元,其中用于自然災害緊急人道救援的資金中有65%是由企業提供,36%由政府提供;用于戰爭難民救助的資金中有0.1%是由企業提供,99.9%由政府提供②。
3.NGO項目補助金。NGO項目補助金也被稱為“國家對外援助相關民間公益團體補助金”,補助的對象為日本NGO,主要用于資助NGO海外項目調研、項目評估以及在日本國內外開展培訓等,資助的金額占總預算的50%,且上限為200萬日元。
4.JICA草根技術合作項目。日本國際合作事業團(Japan International Cooperation Agency,以下簡稱JICA)是日本獨立行政法人,是統一實施日本ODA的機構,其為與日本的NGO、大學、地方政府、公益法人、一般社團法人和一般財團法人共同促進發展中國家居民生活質量的提升,設計了“草根技術合作項目”。“草根技術合作項目”主要包括3種形態:一是由地方政府或地方政府推進的NGO實施的項目,主要是對發展中國家進行技術指導或邀請發展中國家的人員到日本進行培訓,項目期限為3年,資助金額為3000萬日元;二是草根合作支持型項目,主要針對在日本國內開展過項目,但是國際經驗較少的日本NGO、大學、公益法人等,為這些組織開展國際合作提供支持,項目期限為3年,資助金額為1000萬日元;三是草根伙伴型項目,主要針對在發展中國家開展過項目的NGO,為其國際項目提供支持,項目期限為5年,資助金額為1億日元。
(二)NGO活動環境改善支持項目
NGO活動環境改善支持項目主要著眼于為日本的NGO開展對外援助構建良好的外部環境,主要包括NGO咨詢師項目、NGO實習生項目、NGO海外學習項目、NGO研究會項目和JICA支持項目。
NGO咨詢師項目主要由日本外務省委托日本國內具有海外項目經驗的NGO對有意愿開展國際合作的民眾和NGO提供NGO國際活動、NGO設立、NGO組織管理和運營、NGO就業等問題提供專業咨詢意見。對于提供咨詢的NGO,日本外務省會提供一定的資金支持。
NGO實習生項目主要是由日本外務省委托日本國內從事國際對外援助的NGO對未來希望從事NGO行業的年輕人提供NGO國際化實務培訓,外務省會為接收實習生的NGO提供一定的經費支持。
NGO海外學習項目主要是日本外務省希望通過NGO人才培訓,提升NGO能力,為此,設計了1~6個月的海外學習項目。參加海外學習項目的NGO人員主要是NGO中堅力量,培訓主要分為實務培訓和課堂講授兩種,實務培訓主要是派遣NGO人員到海外NGO或國際機構一線進行學習,課堂講授主要通過海外培訓機構提供相關專業知識的講座。
NGO研究會項目主要是由日本外務省委托日本的NGO就ODA進行相關的調查、組織會議等,提出改善ODA相關的政策建議等。
JICA支持項目主要是維持促進NGO能力提升,組織召開對外援助項目的策劃、監督、評估等專業知識的學習和培訓等。
(三)NGO對話
NGO對話主要是日本外務省為促進與日本NGO的對話,聽取NGO對ODA等的意見,提升ODA的效果所采取的協調溝通機制。“NGO對話”主要包括NGO-外務省定期協商會議、NGO-在外ODA協商會議、NGO-JICA協商會議等3種形式。
NGO-外務省定期協商會議主要是為了強化日本外務省與NGO的合作和對話,圍繞ODA相關信息以及改善外務省與NGO的合作等定期召開協商會議,該制度創設于1996年。目前,會議每年召開一次全員大會,此外還另設了“ODA政策協商會議”和“合作推進委員會”兩個分會,兩個分會原則上每年召開3次。
NGO-在外ODA協商會議主要是在日本NGO相對聚集的受援助國,由ODA相關的大使館人員、JICA以及NGO圍繞ODA效率提升定期召開的協商會議。
NGO-JICA協商會議主要是JICA與NGO基于伙伴關系,為通過雙方的合作促進國際對外援助和日本國內民眾對ODA的理解和支持而召開的協商會議,該會議每年召開4次。除了上述3個定期的協商會議之外,日本外務省還會不定期召開與日本NGO之間的協商會議。三、日本NGO參與ODA面臨的困境和挑戰
雖然日本政府發布的《NGO與ODA合作中期計劃》明確提出了鼓勵和支持日本NGO參與政府開發援助,但是由于日本NGO在數量、規模和經驗等方面的不足,以及在激勵制度設計方面存在的問題,給日本NGO參與ODA提出了一定的挑戰。
(一)日本NGO在規模和能力方面的局限限制了NGO全面參與ODA
根據日本外務省的統計,目前日本從事國際合作的NGO有400多家,但是在被調查的379家NGO中,67.5%的NGO受薪員工數量在5人以下,受薪員工數量在9人以下的機構占81.3%,而在受薪的員工中,44%的人員為日本國內人員,20.5%為日本派往海外的人員,35.5%為在海外項目地雇傭的人員③。在312家被調查的NGO中,年平均收入超過1億日元,但是這主要是由于有個別收入規模龐大機構的存在,拉高了日本NGO的平均收入。分析發現,日本NGO在2016年的收入中位數為2000萬日元左右,可見日本NGO呈現出低收入和高收入兩極分化的態勢③。
總體來看,日本NGO不僅整體上呈現出規模小、資金能力弱的態勢,而且在內部也出現了NGO的兩極分化,這種分化限制了日本NGO全面參與ODA。
(二)日本NGO專業性不足限制了NGO深入參與ODA
相較于歐美NGO,日本NGO呈現出“志愿精神先行,專業性不足”的問題,主要體現在日本NGO由于收入規模較小,難以吸引專業性人才的加入,因此日本NGO會吸納大量的志愿者,通過志愿精神激勵志愿者參與NGO的活動。但是,對于參與ODA而言,需要NGO具有在海外組織運營、項目管理、英語等高度專業的技能,而這往往是志愿者難以具備的。“造成NGO專職員工低水平報酬的主要原因除了日本NGO收入不足之外,日本社會對于‘NGO是一種志愿者活動,其低收入是理所當然的的認識也是重要原因。在市民社會當中,這種認識與“NGO從業人員是一種具有高度專業性知識的、職業的”國際普遍認識相沖突。健全的NGO活動是由具有管理能力和協調能力的專業員工,以及自發提供勞動力、時間、專業知識和技能的志愿者兩種人員構成。但是在日本,這兩種概念的區別模糊不清”[5] 。
(三)日本NGO與政府間關系的定位搖擺不定,限制了NGO參與ODA的主動性
傳統上,日本政府處于政社關系的主導地位,但是隨著日本市民社會的發展,對于如何處理與政府的關系,日本NGO行業出現了不同的認識。日本21世紀政策研究所調查發現,日本NGO對于與政府的關系出現了三種不同的認知[5]:一種認為ODA是政府的資金,作為NGO應當保持自身的獨立性,不應當參與ODA;另一種認為ODA是國民納稅的資金,NGO應當積極申請ODA;最后一種認為NGO可以申請ODA,政府提供資金,NGO負責ODA項目,但是NGO應當保持自身的獨立性。
由于在與政府關系上的搖擺不定,導致NGO內部存在分裂的可能性,也難以通過協調集體行動,構建與政府之間的伙伴關系,限制了NGO參與ODA的主動性。
(四)NGO參與ODA的制度設計存在缺陷
為了吸引和鼓勵NGO參與ODA,日本外務省設計了一系列制度,涉及資金支持、環境建設、NGO對話等,從政策體系角度而言,這是一種全方位、立體式的制度體系,但是由于缺少NGO參與ODA的經驗,導致制度在設計和執行過程中出現了制度僵化、供需不匹配等問題。本文以NGO合作無償資金支持、NGO項目補助金這兩大資金支持制度為例,進行分析說明。
“NGO合作無償資金支持”制度的最大特點在于項目的審查主要由日本NGO項目所在地的日本駐外大使館或領事館進行,同時不需要NGO匹配相應的資金,但是由于日本駐外使領館缺少對當地NGO的相關信息、知識和經驗,以及相關審查人員數量不足,導致項目審查標準、評價標準模糊不清,最后導致項目良莠不齊,而且駐外使領館的選擇也存在與日本外務省方針沖突等情況,給NGO等相關人員造成混亂。
“NGO項目補助金”采用半補助方式,需要NGO自籌50%的項目資金,而且補助的種類采用菜單方式,由政府指定補助項目的類別,這既限制了一些缺少項目匹配資金的小型NGO申請的可能性,也限制了一些自主設計項目。此外,該制度還存在以下幾方面的問題[5] :第一,該制度采用現有的行政組織框架體系,缺少靈活性;第二,該制度借鑒的是NGO情況與日本完全不同的歐美國家模式,與NGO尚處于發展期的日本實際情況不相適應;第三,補助金的評價標準、評價程序以及績效評估等不明確。
以上分析表明,日本NGO參與ODA的制度雛形已經形成,并且NGO在實踐中已經參與到ODA當中,但是由于日本NGO自身發育的不完善,以及相應制度設計的不完備等,導致NGO在參與過程中面臨著一定的不確定性和挑戰。
四、結論
日本NGO參與ODA是日本ODA從數量擴張轉向質量提升的需要,也是ODA從組織本位向功能本位轉變的時代需求,同時也是因受援助國需求變化、日本國內市民社會興起以及日本國家利益向地球市民利益轉變等背景下一種被動求變和主動轉型的結果。
為了激勵日本NGO深入參與ODA,日本政府專門出臺了《NGO與ODA合作中期計劃》,制定了較為詳細和具體的NGO參與ODA的路線圖。日本政府主要從資金支持、NGO外部發展環境建設以及NGO對話三個層次設計了NGO參與ODA的制度體系。
雖然日本NGO參與ODA的長期效果還有待觀察,但是從開展國際合作的NGO數量以及政府對NGO參與ODA提供的資金支持金額等方面來看,日本NGO參與ODA的模式還是取得了一定成效。對于在文化層面具有相似性、在政社關系發展歷史具有類同之處的中國來說,日本的經驗和教訓對推動我國NGO參與政府開發援助具有一定的啟示和借鑒意義,分別是:
第一,NGO參與ODA能夠緩解政府主導ODA可能產生的僵化體制,提升我國在國際社會的軟實力和國家形象。NGO所具有的與受援助國民眾面對面接觸的工作體制以及NGO對受援助國需求變化的敏銳性和對項目變化的彈性調整能力,能夠有效提升政府開發援助的效率和效果,提升受援助國政府和民眾對我國政府開發援助項目的認同感。
第二,NGO參與ODA需要政府引導和培育。在起步階段,政府需要提升NGO參與ODA的能力,包括項目設計、項目管理、在地關系協調等。對此,我國可以從資金支持、外部環境建設和NGO對話等方面,為NGO“走出去”構建一個系統的支持體系。
第三,正確處理NGO在參與ODA過程中與政府的關系。NGO參與ODA的過程是政府主動構建與NGO伙伴關系的過程,通過賦予NGO在受援助國開展活動的主動性,能夠真正發揮NGO的比較優勢,彌補政府可能存在的不足。
第四,在促進NGO參與ODA的制度設計中,應當基于我國NGO的發展現狀,適度降低NGO參與ODA的門檻,從培育和扶持的視角構建一個全方位的支持體系,解決NGO“走出去”過程中可能因國際化經驗不足面臨的困境。
注釋
①數據來源于日本外務省。
②數據來源于Japan Platform。
③數據來源于日本外務省JANIC。
參考文獻
[1]牟金玲.加強“一帶一路”國際合作,促進人類共同發展——首屆絲綢之路沿線民間組織合作網絡論壇綜述[J].當代世界,2017(12):50-52.
[2]鄧國勝,王楊.中國社會組織“走出去”的必要性與政策建議[J].教學與研究,2015(9):28-34.
[3]外務省.政府開発援助に関する中期政策[EB/OL].(1999-08-10)[2019-01-06].https://www.mofa.go.jp/mofaj/gaiko/oda/shiryo/hakusyo/03_hakusho/ODA
2003/html/honpen/hp203000300.htm.
[4]童珊.日本政府與非政府組織關系的演變——以ODA為中心[D].昆明:云南大學,2011.
[5]21世紀政策研究所.NGOとODAの連攜強化のあり方―ODA改革の突破口として[EB/OL].[2019-01-06].http://www.21ppi.org/thesis/000306_01.html.
[6]NGO?外務省定期協議會―連攜推進委員會.NGOとODAの連攜に関する中期計畫―協働のための5年間の方向性[R/OL].(2015-06-15)[2019-01-06].https://www.mofa.go.jp/mofaj/gaiko/oda/files/000093103.pdf.
Modes of Japanese NGOs Involvement in ODA
and Its Enlightenment for China
Wang Meng
(Qing Dao University, College of Politics and Public Administration, Qing Dao, Shandong 266061, China)
[Abstract]With the end of the quantity expansion of the Japanese involvement in official development assistance (ODA), the system reforms of Japans ODA focus on how to improve the efficiency of ODA and cause ODAs transform from government activities to civil activities. NGO, with advantages in fast response, high flexibility, low cost and face-to-face participation, involving in ODA not only promote the development of Japans civil society, but also improve Japans soft power in international society. Japan government provides support for NGOs deep participation in ODA, such as funds, activity sites and communication channels and so on. The experiences and teachings of Japanese NGOs involvement in ODA provide us some guidance for transform improvement of Chinas foreign aids.
[Key words]Japan; NGO; official development assistance (ODA)