杜明月

筆者當時寫這篇《讓學生在游戲中學會團結友愛》案例的時候是參加區里的教育教學案例評比,后來看到“第三屆全國學校體育優秀教育教學案例評比活動”的通知后,抱著參與的心態,也報名參加了,沒想到還拿到了一等獎,當時的心情很是激動。心想如果案例能發表就好了。沒想到筆者的案例《讓孩子們在游戲中學會團結友愛》還真被2019年《中國學校體育》第11期收錄了,心里感到特別興奮。因為筆者很喜歡這本雜志,里面的內容涉及各個方面,有教學方面的,有訓練方面的,還有科研類方面的,具有較強的指導性、科學性、實用性和權威性,對體育工作者有很好的借鑒作用,所以每年都會訂閱。
其實當看到“第三屆全國學校體育優秀教育教學案例評比活動”的通知時,筆者第一個想到的就是完善筆者參加區里評比的這篇案例,因為這個典型的事件給筆者的觸動最深、最大。
校園歧視是一個特別不好的現象。筆者通過一段時間的觀察,“小麗”這個學生變得不愛說話,變得小心翼翼,因為不管她做得好與不好,學生們都會嘲笑和責怪她,這讓筆者心里很難過,所以筆者決定采取必要的措施,不僅要幫助她,同時也要教育其他學生。
筆者通過和班主任交流,以及和其他學生還有當事人的交流,得知原因后,就開始著手設計一節屬于“小麗”這個學生的體育課。通過以組為單位踢毽子比賽,讓大家看到“小麗”踢得多為組爭光的良好表現;再通過個人“看誰投得遠”的比賽,展現“小麗”投擲沙包的實力,引發大家向她學習的欲望;最后通過“愛的抱抱”游戲,鼓勵大家與“小麗”相互合作、團結友愛,共同進步。
通過體育活動和游戲的方式來解決學生之間的隔閡和誤解是一個好辦法。因為游戲可以促進學生的團結與友愛、合作與交流,讓學生知道團隊的重要性。
因觸動而感動,讓筆者深深懂得體育教學工作不僅要注重學生身體上的發展,還要關注學生心理上的變化。在體育教學上要重視學生的主體地位和個體差異,關注“特殊”學生和學生性格的差異性,重視與班主任、家長的溝通,并且要因材施教,有目的地設計幫助學生進步的教學情境,讓學生全面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