蘇建青 褚秀玲
摘要 動物解剖學是研究動物體形態、結構和功能的基礎學科,是一門重要的醫學基礎課程,亦是基礎獸醫與臨床獸醫的橋梁,隸屬形態學范疇,實驗教學尤為重要。學生必須通過大量的實驗教學,才能鞏固所學的理論知識,聯系臨床實例,轉化為臨床技能。豐富實驗教學手段,提高學生學習興趣是改革的關鍵。通過對比不同的教學手段,評價教學改革效果,旨在為進一步的課程修訂奠定基礎。
關鍵詞 動物解剖學;實驗教學;課程改革
中圖分類號 S-01 文獻標識碼 A 文章編號 0517-6611(2020)03-0255-02
Abstract Animal anatomy is a basic subject for studying the morphology, structure and function of animals, and it is not only an important medical foundation course, but it is also the bridge between basic veterinarians and clinical veterinarians, belonging to the category of morphology. Animal anatomys experimental teaching is particularly important. Students must participate in a lot of experimental teaching to consolidate the theoretical knowledge they have learned and transform into clinical practice. The key of the reform is to enrich experimental teaching methods and improve students interest in learning. This article compared different teaching methods or evaluated the effects of teaching reform, so as to lay foundation for further course revisions.
Key words Animal anatomy;Experimental teaching;Course reform
動物解剖學是動物醫學專業學生的一門重要的專業基礎課,是溝通基礎獸醫學與臨床獸醫學之間的重要橋梁,起到承上啟下的作用,在動物醫學專業教育中占有不可替代的重要地位[1-2]。動物解剖學實驗教學是培養學生動手能力和觀察能力的課程,通過實驗教學培養學生實踐操作能力、專業技能和創新思維能力,是從理論學習過渡到實踐教學的有效手段[3-4]。
動物解剖學課程作為一門重要的形態學課程,知識點多,信息量大,重點難點多,學生必須通過反復觀察和實踐才能準確掌握相關內容,從而凸顯出解剖學實驗課程的重要性[5-6]。實驗課程教學的重要性不言而喻,學生通過對各種動物的大體標本和模型進行觀察,對動物的解剖來獲得各種動物形態、結構和位置的知識,來直接驗證理論課所學知識,是學習動物解剖學知識必不可少的重要環節[7-8]。通常通識教育更強調鍛煉學生的思維能力鍛煉和解決問題能力的培養,但動物醫學專業的學生以后從事的工作是職業獸醫師,要求必須掌握牢固的專業基礎技能和專業基礎知識,具有技能教育的特點[9-10]。對于解剖學來說,學生必須牢牢記住機體骨骼、肌肉和內臟的形態、結構和位置,這些知識通常意義上是保守的,學習起來是枯燥的。傳統的被動式教學已經不適合目前的實驗教學方式。為了適應新形勢下動物醫學專業應用型人才培養的要求,人們一直在探索實驗課的改革模式,分析失敗的原因,探索專業基礎實驗課的最佳教學模式。筆者總結了動物解剖學實驗改革的經驗和教訓。
1 教學方法
動物解剖學實驗在聊城大學分為3個部分,分別為形態標本觀察、動物解剖實驗和和臨床實習觀察。
1.1 形態標本教學實驗
作為一門形態學課程,對動物標本的觀察是最基本的實驗課內容,主要包括動物骨骼、肌肉和內臟標本和掛圖的觀察。由于肌肉和內臟標本福爾馬林的刺激,目前肌肉主要采用塑化模型標本,內臟主要用浸制標本(不拿出來,在標本缸中觀察),這樣解決了傳統的福爾馬林刺激性氣味和對師生健康威脅的問題。教學方法嘗試以下3種模式。
1.1.1 傳統式教學。實驗項目以(一)家畜軀干骨和頭骨的觀察為例,教師上課前準備好需要觀察的骨骼標本。上課后教師首先按板書講解實驗的要求、本節課的內容、實驗需要的注意事項和實驗后布置的作業。然后,學生根據實驗指導內容自行觀察,不懂的地方可以問教師,教師全程監督指導,直到下課。
1.1.2 講授式教學。實驗內容以(二)家畜四肢骨骼的觀察為例,教師上課前準備好需要觀察的骨骼標本。上課后教師首先按板書講解實驗要求、本節課的內容、實驗需要的注意事項和實驗后布置的作業。然后,教師將每種骨骼標本像上理論課一樣,對照實物詳細講解一遍。隨后,學生再自己根據教師講授的內容觀察骨骼標本。
1.1.3 問題式教學。實驗項目以(三)家畜肌肉的觀察為例,教師上課前準備好需要觀察的肌肉塑化標本。上課后教師首先按板書講解實驗的要求、本節課的內容、實驗需要的注意事項和實驗后的作業。在實驗過程中,教師提出許多需要學生通過觀察來回答的問題,要求學生帶著問題去觀察,然后教師提問回答這些問題,并在標本上指出來,最后根據學生回答情況計入成績。
1.2 動物解剖實驗
形態觀察實驗屬于驗證性實驗,即學生在教師的指導下,學生按部就班地學習系統知識,實驗結果是判斷學生實驗成績的基本標準,具有被動性。動物解剖學實驗屬于操作性實驗,需要學生動手,傳統的教學方式是學生在教師的指導下,學生分組完成動物解剖,但實驗結果顯示學生學到的專業知識很少。因此,將動物解剖學實驗改為設計性實驗,即教師給定實驗目的和實驗條件,由學生自行設計實驗方案并加以實現。學生根據實驗的題目、通過查找文獻資料,通過對多種實驗方法進行綜合分析和篩選,提出自己的設計性實驗方案。以實驗(七)家兔的解剖為例,教師不給學生實驗指導,而由學生來設計操作。具體操作如下:首先,學生的任務按組來分配,要求各小組明確任務和分工,讓學生自己準備實驗內容。學生需要根據任務,提前去查資料,做準備,即學生自己準備實驗步驟。其次,學生匯報準備情況,然后教師進行指正和補充,討論實驗步驟的可行性。比如,學生選擇電擊殺死動物,因為沒有電擊儀器,需要改變;選擇打擊延髓殺死動物,部分同學認為太暴力,且不能一擊致命;最后選擇麻醉致死再進行解剖。在這里教師可以給學生普及動物福利的知識,要珍惜動物,愛護生命。再次,實驗執行時,每一組在執行時負責自己的部分,并給大家示范講解,帶領大家觀察每一項內容。其他學生可以提出問題。部分解決不了的問題,由教師回答或先由學生下課后繼續查找資料,再予以解決。教師觀察整個課程的進展,并做出評價。最后,給出每組的考核分數。
1.3 臨床實習觀察
臨床實習觀察是解剖學實驗重要的組成部分,學生通過到現場觀察,能近距離接觸這個職業和現場,有利于學生職業素質的培養和增加他們對專業的認識。傳統上這部分內容沒有受到重視,有時通過實驗室三維虛擬仿真解決,通過觀察視頻了解現場的情況。教學改革后,增加了學生到屠宰場參觀,并聯合屠宰場舉辦了動檢大賽。以教學實習(三)到某生豬屠宰場實習為例,了解學生的學習效果。
2 教學改革實踐
2.1 形態標本教學實驗
2.1.1 傳統式教學。實驗開始時,學生接觸到骨骼標本后表現出興奮和新鮮,30 min后大部分同學基本無事可干,少部分同學在對照實驗指導觀察骨骼標本,小部分同學會提出一些問題。傳統式教學強調學生的自學和自律能力,給學生自主學習的機會,但從實驗課表現來看,大部分同學沒有認真地按照實驗指導進行比對學習。問題之一是實驗指導和骨骼標本存在脫節現象,實驗指導上僅有部分骨骼的圖片,大部分是文字描述性的,學生自己找不出來。即使是有圖片的,由于實驗指導僅有二維圖片,與現實標本的立體結構差別較大,部分同學根本對應不起來相應的骨骼。因為文字描述顯得深奧和枯燥,一些同學根本不愿意看。課上一個很有意思的現象是同學們發現了問題后不從課本上找答案,而是直接上百度網站查。問題之二是同學們的積極性很差,可能他們認為實驗后寫一下實驗報告就行,上課參與并不重要,所以僅僅是為了完成任務,學生的學習興趣和積極性降低,學習效果大打折扣。
2.1.2 講授式教學。講授式教學的效果好于傳統式教學,在講授過程中學生能夠和教師同步互動,尋找講授到的骨骼名稱、骨連接和觀察骨骼的特征。講授后學生進行自由學習,課堂紀律良好,但大部分學生學習不是很主動。同時,這種授課大大增加了教師的工作量,相對于傳統式授課,學生減少了自己思考和學習的時間,教學方法感覺更加被動。課堂出現的主要問題是學生缺乏獨立思考的能力。
2.1.3 問題式教學。問題式教學主要是為了激發學生的思考能力,通過觀察和對比對知識進行歸納和總結,通過問題明確了學生學習的任務和方向,學生能夠主動去查找資料解決問題,并會出現幾個學生為了解決問題而出現的討論場面。由于多媒體技術的快速發展和碎片化網絡知識的普及,如“抖音”和“快手”的流行,導致學生對知識的接受基本是被動的、淺顯的,造成學生不能主動思考和分析問題,對知識進行歸納和總結。作為一名合格的執業獸醫師,必須有細致的觀察能力和分析問題能力,才能找出病因,發現問題。因此,如何培養學生的學習能力是很重要的,通過問題教學法可以激起學生解決問題的動力。學生需要感受成功和贊揚,當他們回答問題正確時,會受到教師的表揚,通常會增加他們對課程的興趣。
2.2 動物解剖教學實驗
通過將操作性實驗改為設計性實驗,給了學生更大的自主性和靈活性,而不是按照實驗指導事先準備好的步驟進行,減少了學生探索知識、解決問題的機會,通過設計性實驗增加了學生動腦的能力、查閱資料的能力、討論問題的機會。對問題的解決也增加了學生的成就感和自信心。學生對自己的任務很重視,實驗前查閱了大量的知識,詳細閱讀了課本內容,甚至是課外知識,如負責神經系統觀察的同學不僅將家兔的腦完整取出來,而且找出了大部分的腦神經;負責消化系統觀察的同學找出了家兔的三大唾液腺。傳統各組按照實驗指導進行實驗,以前許多內容都沒有觀察到,而目前通過各組任務分解,大家互相配合,能更詳細、認真地觀察家兔的解剖內容。
2.3 臨床實習觀察
三維虛擬仿真雖然可以讓學生在教室里觀察屠宰場和養殖現場的情景,但實行現場參觀,發現學生的感受與看視頻明顯不同。通過現場觀察,能身臨其境地感受到現場對衛生和安全的嚴格要求,通過學生和動檢人員對豬肉的檢查,感受到他們的認真和負責,培養學生的專業素養和職業素質。學生還被要求找出下頜淋巴結、肝門淋巴結、結腸淋巴結,并檢查膈肌角、豬蹄的外觀等內容。通過這次學習,學生不僅觀察了豬內臟器官的形態結構,而且認識到解剖的重要性,將基礎理論知識與臨床實踐直接聯系起來。
3 討論
動物解剖學作為學生最早接觸的一門專業基礎課,由于部分學生的專業知識了解不足,對行業認識不清楚。學生初次接觸基礎專業課,學習方式突然從高中的學習模式轉變成大學的學習模式,要求在短時間內學習大量的專業詞匯和專業術語,產生厭學、恐懼和逆反心理。作為基礎課教師,應重視對學生的引導作用,而不是像高中那樣的手把手教,少量的知識反復練習。部分學生還是高中的學習模式,靠機械性學習,導致學習效率低,能力差。其實,大學的學習更多的是自學,需要學生有針對性地對專業進行學習和培養專業興趣。傳統的被動式、填鴨式和保姆式的教育已經十分落后,現代化的教學必須進行改革,教師從教學的主角轉為配角,學生學習必須轉為主角,由于這種轉化要求具備一定的條件和平臺,教學單位應當多創造條件和機會。在教學改革中,要轉變幫學生學改為引導學生學。教師的主要任務應該是給學生灌輸職業思想,宣講專業發展,培養學生專業學習的興趣和能力。在實驗教學中通過問題式教學或設計性實驗時,將學生推到前臺,讓學生自己去探索。
參考文獻
[1] 李新紅.綜合性大學農科動物解剖學課程教學改革與實踐[J].高等農業教育,2016(4):97-99.
[2] 馬志禹,陳風雷,張金龍.研究性教學方法在比較解剖學教學中的應用[J].安徽農業科學,2018,46(24):233-234.
[3] 王菊梅,張毅,侯宇,等.家畜解剖學實驗室開放模式探索、實踐及思考[J].教育教學論壇,2018(20):270-271.
[4] 王彩云,楊銀鳳,包花爾,等.動物解剖學實驗教學的改革與實踐:以內蒙古農業大學獸醫學院解剖學實驗課教學改革為例[J].內蒙古師范大學學報(教育科學版),2014,27(1):151-153.
[5] 魏光河,馬鮮平,孫裕光.《動物解剖學》模塊式教學法教學效果觀察與分析[J].家畜生態學報,2017,38(7):93-96.
[6] 范建偉,鄭衛鋒,呼睿,等.數字化虛擬人體解剖系統在解剖學實驗教學中的應用[J].基礎醫學教育,2019(5):389-391.
[7] 蔣磊.案例教學法在動物解剖學教學中的實踐[J].西昌學院學報(自然科學版),2016,30(3):109-112.
[8] 王軍,霍軍,彭永帥,等.應用型本科動物解剖學實驗課教學探討:以河南牧業經濟學院為例[J].畜牧與飼料科學,2019,40(3):82-85.
[9] 崔雨婷,吳建云,王鮮忠.動物醫學專業5年制學制改革面臨的問題及解決辦法探索[J].西南師范大學學報(自然科學版),2019,44(5):151-153.
[10] 李郁,孫裴,劉雪蘭,等.以能力培養為核心的動物醫學專業實踐教學研究[J].畜牧與飼料科學,2018,39(8):89-9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