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捷妮
摘 要:虛擬現實技術對古跡的影響日益顯著,把虛擬現實技術和古跡融合在一起,能更好保護古跡。本文對十年來,我國學者對虛擬現實技術在古跡中的研究進行了梳理總結,為今后學者繼續研究提供一些啟發。
關鍵詞:虛擬現實技術;古跡;文化遺產;文獻綜述
中圖分類號:G255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2096-5079 (2020) 06-0-02
本文以2001年1月至2019年5月1日為研究時間段,在中國知網中以“虛擬現實技術+古跡” “虛擬現實技術+文化遺產”為主題搜索,共檢索文獻409篇。通過梳理文獻可知,學者對虛擬現實技術在古跡中的研究主要集中在以下五個方面:虛擬現實技術的定義研究,虛擬現實技術的實踐現狀研究,虛擬現實技術對古跡的影響研究,虛擬現實技術面臨的挑戰研究,虛擬現實技術的未來發展趨勢研究。
一、虛擬現實技術的定義研究
喻曉和在《虛擬現實技術基礎教程》一書中對虛擬現實的定義做了概述:虛擬現實技術的概念最早誕生于美國,產生于20世紀80年代,虛擬現實技術是通過計算機模擬出虛擬環境,用戶佩戴專業設備之后可以進入這個虛擬環境,由此產生身臨其境的真實感。它具有多感知性、沉浸感、交互性、構想性等基本特征[1]。
二、虛擬現實技術在古跡中的實踐現狀研究
楊涵茜《基于數字終端的文化遺址虛擬化展示與保護方法設計探究——以河南羑里城遺址數字化虛擬保護設計為例》梳理了國內實踐現狀:20世紀90年代,我國才開始虛擬現實技術研究。20世紀90年代,故宮博物院、首都博物館等推出“虛擬博物館”等,拉開我國虛擬古跡的應用序幕。2008年,“超越時空的紫禁城”上線,用戶通過網絡就能在故宮中“虛擬旅游”,足不出戶感受古跡的魅力。2016年被稱為“虛擬現實技術元年”,虛擬現實技術的制作質量和應用范圍有很大提升,而且虛擬現實技術在古跡中的運用也有很大飛躍[2]。王思在《國外虛擬現實技術在旅游中應用的研究綜述》中提到,“羅馬復活”利用虛擬現實技術,向人們再現羅馬鼎盛時期社會的虛擬影像[3]。
三、虛擬現實技術對古跡的影響研究
(一)提高文物展出效果和機會
員巍在《虛擬現實技術在文化古跡遺址中的創新研究——以陜州古城為例》認為,虛擬現實技術能夠把不便展出的文物進行數字化展出,既保護文物安全,又能提高文物的知名度[4]。
(二)提升文物保護手段
郭云仲在《虛擬現實對中國文物古跡的作用》中認為,利用虛擬現實技術可以采集古跡數據,建立古跡模型數據庫,保存古跡信息資源,還可以3D展示古跡,能長久保存古跡[5]。張學慧在《從文物保護修復理念看博物館VR技術的應用前景》中提出,利用VR技術模擬數字化修復,再現修復各個環節,可以提高文物修復的精準度[6]。
(三)發揚非遺文化
邵恒在《虛擬現實技術在天津非遺保護與傳承中的應用》提出,非遺文化的傳承大多是在本民族、家族或者師徒之間傳授,很難進行大范圍傳播。虛擬現實技術符合年輕人追求新潮的特點,吸引他們感受和學習非遺文化[7]。
(四)拉動旅游經濟發展
張孝飛在《虛擬現實技術在藏族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中的應用研究》中提出,在景區中建立虛擬旅游體驗項目,收取比實際景區門票更低的體驗費,吸引更多游客去感受非物質文化[8]。高力群在《虛擬現實技術在河北省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中的應用研究》提出虛擬現實技術既能保護非物質文化遺產,又能拉動當地旅游業的發展,起到刺激經濟的作用[9]。
四、虛擬現實技術面臨的挑戰研究
虛擬現實技術在古跡中的應用并沒有普及。面臨的挑戰主要有兩個方面,一是在實際運用中存在的挑戰。二是技術本身的不足。
針對第一個方面挑戰,徐亦鵬在《空間信息技術在文物保護領域的應用思考》提到主要是由于資金投入大,制約了虛擬現實技術在古跡中的普及范圍。技術標準缺乏統一,數字化成果在內容形式、精準度以及后期應用上存在比較大的區別,展出的成品質量也參差不齊。[10]。針對第二個方面的挑戰,王學松在《虛擬現實技術的“前生今世”》提出是由于缺乏認知和社會學發面的理論研究,虛擬環境對人類認知、行為和情緒會產生什么樣的影響,缺少理論支撐。目前虛擬現實技術還停留在小規模生產的程度,建設成本高,質量方面缺乏監管。技術本身存在不足,缺少社會關系,缺乏現實世界中的各種屬性[11]。郭云仲在《虛擬現實對中國文物古跡的作用》認為,在進行虛擬古跡展示時,過度看重技術方面,而忽略對古跡內涵的詮釋等[12]。
五、虛擬現實技術的未來發展趨勢研究
(一)在虛擬現實技術古跡應用中的發展趨勢
(1) 增強用戶虛擬體驗。虛擬現實的權威專家,美國學者杰里米·拜倫森和吉姆·布拉斯科維奇在《虛擬現實,從阿凡達到永生》中介紹,通過虛擬現實技術,人們可以在虛擬世界中自由活動,就像電影《黑客帝國》中的尼奧進入虛擬世界一樣,可以任意觀看、觸摸虛擬場景中的物體,甚至可以人際交往[13]。
(2) 虛擬現實技術成本降低。張峰瑋在《虛擬現實影像技術在古跡復原中的應用研究》認為,隨著科技的發展,虛擬設備成本會降低,虛擬現實應用的范圍也會更加普及。[14]。
(3) 實現與國外古跡虛擬現實的系統共享。趙琳在《淺談虛擬現實技術對我國文物古跡的作用》認為,未來我國可以與國外建立共享的虛擬現實體系,最終實現人類的精神文明成果為全人類所共享[15]。
(二)技術本身的發展趨勢
喻曉和在《虛擬現實技術基礎教程》認為,主要有以下幾個方面發展趨勢:動態環境建模方面,成為實際環境和虛擬環境之間的橋梁技術。今后研究重點是在保證圖像質量的前提下,提高刷新頻率,讓三維圖形“實時生成”。今后研究方向是提高人類與虛擬世界中的對象交互的使用設備,比如新型便宜的數據手套和數據服裝等。將分散的虛擬現實系統整合起來,形成一個在時空上相互配合的虛擬系統,減少成本,方便參與者使用。
六、結語
由于是新興學科,虛擬現實技術在古跡的研究仍然存在一定不足,未來的研究方向可以注重以下幾點:一是加強系統研究。虛擬現實技術在古跡中的研究在實踐操作層面較多,缺乏從宏觀系統的研究,相關的博士論文、專著研究也相對較少,可以從歷史、考古等多學科交叉進行體系研究。二是加強數字化保護與開發評估。目前沒有統一的標準評估數字化產品,以后可以側重對數字化成果的評估體系,探討評估標準。三是增加協調機制。目前我國虛擬現實在古跡中的研究主體大多從各自研究領域出發,存在孤立和片面情況,原因是缺乏全局性統籌協調,需要政府以及相關部門建立協調機制。
參考文獻:
[1]喻曉和.虛擬現實技術基礎教程[M].北京:清華大學出版社,2015:1-3.
[2]楊涵茜.基于數字終端的文化遺址虛擬化展示與保護方法設計探究——以河南羑里城遺址數字化虛擬保護設計為例[J].藝術科技,2016(02):137.
[3]王思.國外虛擬現實技術在旅游中應用的研究綜述[J].科技廣場,2016(05):159.
[4]員巍.虛擬現實技術在文化古跡遺址中的創新研究——以陜州古城為例[J].產業與科技論壇,2018(14):49—50.
[5]郭云仲.虛擬現實對中國文物古跡的作用[J].藝術與設計(理論),2008(02):119.
[6]張學慧.從文物保護修復理念看博物館VR技術的應用前景[J].文物世界,2017(05):66.
[7]邵恒,安穎.虛擬現實技術在天津非遺保護與傳承中的應用[J].山西檔案,2018(02):143.
[8]張孝飛.虛擬現實技術在藏族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中的應用研究[J].四川戲劇,2019(04):42.
[9]高力群,楊波.虛擬現實技術在河北省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中的應用研究[J].大舞臺, 2015(03):232.
[10]徐亦鵬.空間信息技術在文物保護領域的應用思考[J].中國文化遺產,2017(06):30.
[11]王學松.虛擬現實技術的“前生今世”[J].中國科技產業,2015 (08):30-31.
[12]郭云仲.虛擬現實對中國文物古跡的作用[J].藝術與設計(理論),2008(02):119.
[13] 【美】拜倫森,布拉斯科維奇.虛擬現實:從阿凡達到永生[M].北京:科學出版社,2015:54-71.
[14]張峰瑋,魯璐.虛擬現實影像技術在古跡復原中的應用研究[J].數字技術與應用,2018(04):37.
[15]趙琳.淺談虛擬現實技術對我國文物古跡的作用[J].科技展望,2015(23):1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