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嘯虎
摘要:近年來,我國綜合交通運輸體系不斷完善,為滿足多樣化、個性化旅游需求提供了堅實基礎,“交通+旅游”融合發展成為新趨勢。文章提出一種公路企業“交旅融合”的模式分類方案,并提出了針對性的實施策略,以幫助高速公路特許經營企業契合自身定位尋求新的利潤增長點。
關鍵詞:高速公路;交通+旅游;融合模式;發展策略
0 引言
2017年,國家六部委《關于促進交通運輸與旅游融合發展的若干意見》提出,要加快形成交通運輸與旅游融合發展新格局,建立健全交通運輸與旅游融合發展的運行機制,基本形成“快進”“慢游”旅游交通基礎設施網絡,旅游交通產品供給能力明顯增強,旅游交通服務功能明顯改善,服務質量有效提升。“交旅融合”概念進入廣大從業者視線。
在此大背景下,交通企業迎來“交通+旅游”發展機遇,“交旅融合”為企業尋求新的利潤增長點,為提升主業收入創造了有利條件。但不同于公路客運、旅游客運等運輸企業直接構成旅游價值鏈環節,公路企業作為基礎設施的特許經營商,如何在“交通+旅游”深度融合中尋求發展機遇,如何在其中做好自身定位,仍是值得深入思考的問題。
1 公路企業“交旅融合”的模式劃分
通過對國內高速公路交通企業在旅游方面創造性工作進行梳理,采用系統論思想,我們提出四種模式。分別是“景區資源”授權經營、“超級工程”資源挖掘、“文旅康養”綜合開發、“路域資源”品質拓展等。
1.1 “景區資源”授權經營型
這種模式通常是已有風景區“主體遷移”,多為地方政府主導,在組建交通投融資平臺時將旅游景區資源注入,或引進社會資本實施交通基建項目時作為配套資源,并授權交通企業負責風景區經營,獲取運營收益補充交通建設資金。例如湖北交投集團實施高速公路建設項目獲取國家4A級麻城龜峰山風景區50年獨家經營權,甘肅省公路航空旅游投資集團組建后持有國家5A級旅游景區張掖丹霞國家地質公園的經營開發權等。
1.2 “超級工程”資源挖掘型
這種模式屬于新景區挖掘開發,在交通基礎設施規劃、建設產生一些“超級工程”時,進行工程旅游屬性挖掘,通過觀光、體驗式旅游開發打造新景點,但目前表現形式比較單一,主要集中在大跨徑橋梁方面。例如貴州高速公路投資公司依托世界第一高橋“北盤江大橋”以及“壩陵河大橋”旅游資源,打造的“極限運動公園”項目,涵蓋了低空跳傘、橋梁蹦極、高空秋千等內容;寧波交通投資控股公司,依托寧波杭州灣跨海大橋打造“海天一洲”風景旅游區;四川藏區高速公路公司依托“川藏第一橋”雅康高速瀘定大渡河興康特大橋,打造包含玻璃棧道、博物館等的旅游景區。
1.3 “文旅康養”綜合開發型
這種模式以高速公路沿線景區資源開發旅游度假區為主,核心是整合文化元素、康養概念進行旅游地產、特色小鎮開發。例如,四川高速公路建設開發集團利用陽光康養概念,在涼山州會理縣投資打造集旅游、康養、農業、觀光于一體的交旅融合“會理康養特色小鎮”示范項目;山東高速泰山康養集團在開發的泰山“山高康樂谷”項目,位于濟南南部、泰山東麓,未來將建設大型室內熱帶風情主題樂園,布局康養創新小鎮,開發原鄉文化旅游,打造成為高端泛旅游度假康養綜合體項目。
1.4 “路域資源”品質拓展型
這種模式與日本高速服務區“道之驛文化”十分相似,屬于旅游目的地屬地資源挖掘、品牌打造模式,強調服務區的差異化特色,以生態自然或是活力體驗為主要概念,強化“自然體驗、消費體驗”在旅游服務中的占比,對現有項目沿途服務區、附屬設施進行升級改造,或重新利用區域外低效、閑置土地資源,打造生態綠色、自然休閑、活力體驗旅游目的地。例如,重慶高速公路公司利用冷水服務區,打造西部首個服務區自駕營地,被譽為“中國高速第一自駕營地”;成功打造“國家3A級旅游景區”的齊魯交通沂源服務區、云南公投潞江壩服務區,設有當地特色生態果園、自然觀景臺或特色民族風情街等業態;江蘇寧滬高速公司打造的陽澄湖、梅村等“網紅”服務區,融合蘇州園林風格建筑、品質消費體驗、商業綜合體式運營,實現從“有沒有”到“好不好”的高質量發展轉型。
2 公路企業“交旅融合”的策略
從現有模式來看,適合公路企業“交旅融合”的路徑較為鮮明。對于公路企業而言,選擇相應的策略,主要從自身實力、資源稟賦和政府支持等方面進行考量。
2.1 運營導向策略
景區資源授權經營型模式,主要集中在自然風景、文化旅游資源富集的省區,雖然當地自然或人文旅游資源發達,但交通設施相對滯后,地方政府通過向交通類企業注入旅游景區開發經營權等資本撬動融資,或以景區收入進行基礎設施收益彌補,推動當地經濟發展。高速公路企業在資產長期運營方面有一定優勢基礎,具備國企背景、資金實力的公路企業可以選擇與旅游資源富集的地方政府合作,通過直接成為或受讓景區經營主體,實現自身“交旅融合”發展。
路域資源品質拓展型模式,突出特征是將服務區商業運營與旅游結合起來,特別是沿途服務區商業設施的旅游升級改造。在日本,許多高速公路的服務區(SA/PA)都被考慮成商業綜合體,融合文創產品、餐飲購物、運動休閑、酒店住宿甚至影視傳媒、災害預防等元素,在運營服務過程中考慮與市政道路的銜接、與社區互動,成為當地居民的一種生活方式,這種模式是目前采用最廣泛的一種方式。
2.2 開發導向策略
文旅康養綜合開發投資邏輯相對簡單,開發模式也較為成熟,核心還是地產開發。主要目的在于獲取因交通區位條件改善,從而形成的公路沿線景區附近的土地溢價,或是在風景區外圍地區承接溢出需求。公路企業現金流穩定優勢可以在這種模式中得以發揮,有土地開發經驗和團隊的公路企業可以考慮。
超級工程資源挖掘型主要集中在西南、沿海地區。在路橋建設前進行旅游布局,利用路橋投資建設優勢,利用公路尚未開通的時間差提前布局,在路橋設計期間進行旅游觀光設計,通過線型、景觀、出入口、控制點等把握,進行“超級工程景區”“旅游度假區”等旅游植入或是“潛力旅游風景區”開發,以及結合高速公路沿線的人文、自然稟賦,進行旅游度假區、特色旅游小鎮的打造建設。
2.3 綜合導向策略
綜合導向策略事實上是對運營和開發導向的整合,具體差異僅僅是兼有側重不同。適用于有資源優勢的大型公路企業,特別是擁有政府支持的國有企業。擁有風景區資源經營開發權的公路企業,往往也掌握景區配套旅游區規劃的主導權,通過在風景區核心區外獨立規劃征地,打造主題樂園、特色小鎮、康養社區等多種業態的商業旅居開發項目,實現土地開發與景區運營綜合互動。
3 結語
隨著國民經濟的發展和居民消費水平的升級,“交旅融合”已然成為高質量發展和建設交通強國的必然要求,成為滿足人民日益增長的美好生活需要的重要途徑。公路企業作為基礎設施資產經營類公司,面對較長的旅游價值創造鏈,如何找準自身在“快進”通道、“慢游”景區和特色產業中的定位,如何從半自然壟斷轉型參與市場競爭,如何圍繞自身資源,沿著價值鏈開發與旅游相關的新形態,是所有公路企業都應該進行的思考。本文介紹了高速公路企業“交旅融合”的分類模式、開發策略,以期為公路企業發展提供借鑒,通過交旅融合進一步提升通道知名度與車流量,增厚企業路橋主業收益,實現“交旅融合、互相促進”的良性發展局面。
參考文獻:
[1]高嘉蔚,劉 杰,吳 睿,等.我國交通與旅游融合發展政策研究與機制建議[J].公路交通科技(應用技術版),2019(5):313-316.
[2]跨界創新 湖北交投布局交旅融合新業態[EB/OL].荊楚網,http://focus.cnhubei.com/xw/sh/201812/t4198372.shtml.
[3]鷲尾和紀.高速道路PA·SAの進化と地域貢獻の有効性[J].高千穂論叢,2018,53(3):123-139.
收稿日期:2020-06-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