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99精品在线视频,手机成人午夜在线视频,久久不卡国产精品无码,中日无码在线观看,成人av手机在线观看,日韩精品亚洲一区中文字幕,亚洲av无码人妻,四虎国产在线观看 ?

創新型創業研究框架的構建與展望

2020-04-02 05:55:34余維臻
技術經濟與管理研究 2020年4期
關鍵詞:理論情境資源

余維臻,劉 鋒

(1.浙江樹人大學管理學院;2.浙江省現代服務業研究中心,浙江 杭州310015;3.韓國嘉泉大學國際經營系,韓國 京畿道13210;4.韓國高麗大學商學院,韓國 首爾02841)

一、引言

改革開放四十年來,中國經濟已從高速增長邁向高質量發展階段,逐步走進世界舞臺中央。創業經濟將成為經濟發展方式從規模速度型向質量效率型轉變的新范式和新動力(江觀伙,2017)。國務院出臺的關于打造“雙創”升級版的意見,標志著我國創新創業已轉向高質量發展的新階段。其重要特征就是雙創背景下促使經濟發展由“刺激政策”轉變為創新驅動,實現經濟結構調整與產業升級,開啟新的增長模式。創新是創業活動的本質特征,以創新提升創業水平、升級創業結構已是必然趨勢(陳耿宣、王艷,2017)。創新已成為未來創業新常態,創新型創業不僅成為高質量創業活動的典型模式,也是推進創新型國家建設的重要力量。

國內外學者圍繞創業對國家經濟增長的影響研究發現,創業有助于國家經濟的增長,但對經濟的驅動效應呈現不同效果。人均GDP較高的國家顯著高于人均GDP較低的國家(Stel,2012);高增長的創新型創業活動對于國家經濟增長具有顯著正向作用(Wong、Ho&Autio,2005),并對促進就業和產業轉型升級產生更深層次的影響(買憶媛、周嵩安,2010);在經濟轉型的早期模仿型創業有助于發揮后發優勢創造奇跡(Minniti &levesque,2010;謝偉,2011;尹苗苗,2016),隨著轉型的深入以及后發追趕與發達國家的差距越來越接近時,發達國家不愿分享其領先優勢,創新型創業則占據主導地位(Fidel Perez,2007;馮麗,2014;陳毅俊,2017);隨著市場化水平提高,創新型創業對經濟增長的促進作用不斷增強,模仿型創業對經濟增長的促進作用趨于減弱(鐘惠波、劉霞,2018)。因此,政府在制定經濟政策時不能更多地聚焦于傳統的經濟增長要素上,而要致力于提供促進“創新型創業活動”的政策和各種資源(Zali M R 等,2013)。

根據全球創業觀察(GEM)最新報告,我國創業活動指數已超越歐美日等發達國家,成為全球創業活動最活躍的地區之一,但標志一國創業質量的創新型創業活動還相當缺乏,創業情境認知與創業行為不匹配(張秀娥、孟喬,2018)。與西方發達國家相比,新創企業創新能力弱,創業失敗率高,創業質量較低。中國優秀的創業實踐對世界經濟做出了重要貢獻,與之形成反差的是,中國創業理論并未進入全球創業研究的主流。優秀的中國創業故事與案例并未形成中國本土研究的普適性創業理論。究其原因,國內學者大多基于成熟發達國家的創業理論指導中國創業實踐,或用中國實踐案例與數據驗證西方理論模型,中國獨特的創業情境特征、內涵及創業現象背后的深層次誘因等黑箱尚未打開,以至于未能在全球創業主流研究中形成中國創業理論體系。

近幾年來,全球創業研究日益強調情境對理論貢獻的重要性。以中國為典型代表的轉型新興經濟體國家的創業研究引發全球學者及國際主流期刊的持續關注(張玉利、曲陽、云樂鑫,2014),并逐漸成為為全球創業研究貢獻新知的重要源泉(蔡莉、單標安,2013)。因此,如何利用供給側改革后發追趕與經濟轉型的“機會窗口”,探索高質量創新型創業活動涌現的機理與規律,構建出新時代中國特色的創業理論與研究架構。這不僅成為政府與業界迫切需要解決的現階段和今后面臨的重大現實問題,更構成了中國新時代情境下嶄新的學術命題,也將會為全球創業理論作出貢獻。

二、創業研究文獻回顧

1.創業理論的演進:從特質論、行為論到認知論

梳理創業基礎理論的發展脈絡,解釋現象與理論的互應,發現創業研究的矛盾、不足及所忽略的問題,是發現未來研究框架及推進理論發展的基本保障。創業理論研究發展經歷了從早期單純關注“誰是創業者”轉向“創業者做什么,如何做”,直到近幾年來深化為研究“創業者為何這么做”,即創業行為背后的認知與思維,進一步逼近創業實踐的客觀本質。

(1)特質論

隨著社會經濟職能分工的深化,20 世紀50 年代開始,創業者開始作為獨立群體引起經濟學家與管理學家的關注,聚焦于對創業者個性、品質、心理或性格等屬性的統計描述,認為創業者的這些特征是區別于常人的優秀特質,形成了所謂的特質 論(Gartner,1988;Begley&Boyd,1987;Levenburg,Lane&Schwarz,2006;趙欣艷,2016)。這種特質是決定創業成功與否的關鍵因素(張玉利、楊俊,2009)。在這基礎上產生了創業者資源稟賦理論與創業勝任力模型。20 世紀80 年代前特質論主導創業研究,創業者特質作為影響創業整個活動的主導邏輯甚至簡單化為解釋創業意圖和績效的自變量。然而,由于特質研究在理論基礎和方法論上僅依靠經驗數據來判斷創業者的性格特質組合忽略了理論基礎的構建,自從誕生開始就深受質疑,并未形成相對一致的觀點,有的甚至彼此矛盾(Mitchell等,2007;單標安等,2017),因此更加無法解釋現實中的創業現象及指導創業實踐,特質論受到嚴重的挑戰。

(2)行為論

正是由于特質論研究結果的不一致性,學者們開始反思:創業不僅是一個連續的演化過程,更是眾多因素動態、復雜的整合與進化過程(Hosikisson 等,2000)。20 世紀80 年代后,創業過程與行為研究迅速取代特質論并成為主流,強調后天積極、關鍵行動的核心作用(Frese,2009),通過制定創業戰略、構建與開發創業網絡、挖掘與搜索內外部資源及創業學習等這些關鍵的行為,才有可能更多識別與發現創業的機會并進行開發活動。基于行為過程的創業研究主要從兩個重要方面進行深化。一方面,在全球發起了GEM、PSED 等具有國際影響力的研究項目,從創業實踐的價值創造過程挖掘創業者行為的共性與合理性,探索創業企業生成過程影響因素、環境與關鍵行為之間的復雜作用關系。另一方面,從創業過程中的獨特行為和所遵循的邏輯中提煉與總結創業過程的特殊機理,提出創業研究領域新的理論構念,主要集中在即興而作(Hmieleski 等,2009)、手段導向(Sarasvathy,2001;Read 等,2009)、資源拼湊(Bake&Nelson,2005)等。以創業機會為核心、以創業過程為主線的研究主流思路得到了國內外創業研究學者的普遍認同(楊俊,2013),創業研究開始從現象歸納轉向理論構建和檢驗,形成了“要素(稟賦)—行為—績效”的分析框架,在研究設計和理論深度挖掘等方面取得了前所未有的進展,創業理論研究推進到一個新的高度。

行為觀的前提假設是在特定情境下遵循特定行為組合過程更有助于創業成功,但現實中卻發現相似行為組合仍會導致不同結果,且行為過程往往呈現個性化特征。學者們又從失敗歸因的視角來規避陷阱與風險,總結出創業失敗的主要原因,然后似乎創業者們還是在不斷地重蹈覆轍,仍然缺乏對創業者具體行為開展的指導性研究框架。

(3)認知論

近幾年來,創業研究正在經歷與特質論向行為論轉型相類似的深化過程。情境是創業活動與決策的前提,往往具有高不確定性、模糊性、資源約束、時間壓力等主要特征。因此,通過將創業過程行為組合的規范化來提煉創業活動規律的思路難以實現(Aldrich&Martinez,2001)。不少學者研究表明成功創業者盡管在行為上存在差異,但似乎具備更高認知適應性能力的創業者更容易成功(Baron,1998;Sarasvathy,2004)。創業活動的獨特性本質上是創業情境特殊性誘發的獨特認知和思維過程,并非來自于行為表現(Venkataraman etal.,2012)。創業研究從關注創業活動如何開展,深化為研究創業者行為背后的認知成因,致力于識別與歸納合理共性、可傳播與學習的創業認知與決策過程特征(Mitchell etal.,2007),探索情境如何影響創業認知與決策,進而探索對創業行為的作用機制而導致的行為結果的差異,形成創業研究的認知論。

20 世紀90 年代,認知心理學與社會心理學的發展為創業研究提供了新的視角與動力。創業認知研究是對特質論的反思與深化。早期創業認知研究延續特質論的研究思路,試圖尋求創業者與管理者在創業認知上的差異,關注創業意圖成因,為什么有人會選擇成為創業者”(Shaver & Scott,1991;Palich &Bagby,1995;Busenitz&Lau,1996)。隨后基于創業情境獨特性比較創業者和管理者來概括和歸納創業認知獨特性,雖然兩者在風險偏好、創造性、成就欲望等人格特質方面不存在差異,但發現在思維方式和認知風格等方面卻存在著明顯差異,認知結構和認知過程差異是導致創業者與非創業者差異的根本原因,通過分析創業者獨特的思維和行為方式可以更好地理解創業者的創業行為過程(Krueger&Day,2010)。創業者在決策過程中更多地使用直覺、認知偏差等非線性思維,這有助于創業機會的發現與開發,新創企業的成長來自創業者認知的升級。創業認知的獨特性來自于創業情境而不是創業者,被國內外創業研究學者普遍接受(Baron,2004)。在這一現實問題的引導下,元認知理論被引用到眾多創業研究中,在此基礎上,Haynie&Shepherd(2009)提出了認知適應性(反映創業者與情境互動調整認知策略的能力)概念,并編制測量量表。主流研究轉向特定情境的創業者認知與行為互動的理論發展階段:以創業者認知過程為核心,一方面致力于探索成功創業者基于特定情境的創業認知作用于創業過程中關鍵行為的機理及其邊界條件;另一方面關注創業失敗等極端情境對于創業者認知特征及其有效性的影響機制,形成“情境—思維—行為”為主線的研究框架與三個主流視角。一是基于創業行為背后的認知機制與成因研究;二是基于創業情境的認知決策過程機理;三是基于創業者及其團隊的異質性提煉具體創業情境誘發的獨特、典型的創業思維(楊俊、張玉利、劉依冉,2015)。

2.兩大經典主題:資源觀與機會觀

在創業研究的過程中,資源與機會逐漸被認為是創業活動的兩個最本質過程(吳曉波、周浩軍,2010),不僅得到學者們的一致認同,也是創業實踐者的普遍認知。資源觀與機會觀被認為是創業學領域的兩大核心觀點。

(1)資源觀

“新生弱性”與“小而弱性”是新創企業普遍面臨的雙重劣勢,資源成為新創企業生存與成長的關鍵,探究創業者如何識別、獲取、組織與利用資源不僅是創業研究的重要內容,更是創業實踐者關注的核心內容。梳理資源觀的演化發現,資源觀的研究存在兩條核心的路徑,一是創業企業實踐視角資源行為的演化;另一是資源理論研究的發展。資源行為的演化經歷了資源識別、獲取、整合、利用四個階段。資源理論的發展則經歷了基礎資源、依賴、拼湊和協奏理論。實踐與理論的演進相互融合、交互促進、協同發展。

①資源識別。創業者在創業過程中需要識別哪些資源對創業活動起關鍵與核心的作用,資源基礎理論(RBV)認為稀缺的、有價值的、難以模仿的和不可替代的異質性資源是企業成長的核心資源,關注創業者的內部資源稟賦與積累。

②資源獲取。新創企業受資源稟賦和創業情境等方面的約束,往往只能依賴外部資源的獲取。資源依賴理論(RDT)認為企業必須與所生存的環境中的因素互動,企業作為一個開放的系統從外部獲取足夠資源以保證企業有效性。情境開始進入創業研究的視野,資源獲取與企業績效的研究受到學者重點關注。

③資源整合。新創企業雙重劣勢使其外部資源獲取的難度加大,但現實中的一些新創企業卻實現了很好的成長,甚至顛覆原有行業。2003年美國學者Baker 將拼湊理論引入創業理論研究,重新思考現有資源的價值,通過“將就”與“重構”突破資源約束,不再一味地強調資源的固有屬性及其應有的價值,以建構主義視角溝通資源與使用價值的關系,實現從如何獲取核心資源到如何創造性使用現有資源(方世建、黃明輝、2013)。當今互聯網與大數據時代為新創企業資源拼湊實施提供了千載難逢的機會,新興轉型與后發追趕國家應充分利用這一戰略實現創新超越(祝振鐸、李新春,2016)。

④資源利用。資源只有被利用才能實現其價值促進績效的提升(Sirmon&Hitt,2007)。隨著新創企業的成長,所面臨的資源情境以及資源行動的重心會發生轉移,資源行動會從簡單的拼湊到資源編排直至資源協奏的演化過程,從聚焦于創業情境到發展情境,從創造性使用資源到價值創造,實現資源行為與情境匹配的初級階段向高級階段的演化(蘇敬勤、林菁菁、張雁鳴,2017)。

(2)機會觀

機會被視為創業活動的前提與核心,也被認為是創業學成為獨立學術領域的核心范疇。

以機會為主線的研究成為創業研究的重要議題,并得到學者們的廣泛認同(吳曉波、周浩軍,2010)。現有對創業機會的定義主要是從市場與創業主體特征兩個視角來進行的,市場的需求為機會產生提供了可能,創業主體特征是識別與發展機會的重要因素。創業者的個人特質、先前知識和社會網絡均是創業者機會識別、開發和利用的重要影響因素(Ardichvilia等,2003)。隨著研究的深入,對創業機會的關注焦點從機會的產生動因轉向產生過程(張斌、陳詳詳,2018)。

①創業機會來源和屬性

學術界對于機會的來源與屬性一直進行著激烈的爭論,目前有三種代表性觀點:

第一,機會發現論。以北美學派為代表沿襲奧地利經濟學派非均衡的觀點,認為機會并不依賴于創業者的意識而獨立存在于客觀環境之中,是外生的(Kirzner,1973、1997)。致力于研究創業主體發現機會的信息搜尋方式,并準確評價其蘊含的價值,機會識別是一個認知過程(Baron,2006)。Scott Shane 在此基礎上提出了創業者——機會的耦合理論,認為創業是對未來產品和服務機會的發現、評價和開發的過程,創業機會是創業的起點。

第二,機會創造論。以歐洲學派為代表秉承了熊彼特的均衡觀點,認為機會是創業者個體主觀感知的產物,是內生的、可以被識別和創造的。機會本質上是一種主觀的社會建構,由創業主體與其他利益相關者和情境的互動所形成。

雖然在創業機會的屬性和來源方面兩個學派存在很大的觀點分歧,但以下兩個方面卻達成了共識:一是創業機會各不相同,即創業機會的異質性,創業機會之間的差異可能源自于客觀環境,也可能產生于主觀建構(Dimov,2007);二是機會識別本質上是創業者與情境互動的過程與結果,認知方式和知識是互動基礎,網絡和信息是兩者之間的互動媒介(Gregoire &Shepherd,2012)。

第三,發現論與創造論的融合。發現論與創造論之爭及對立的分析方法阻礙了對創業機會的進一步探索(斯曉夫等,2016;Alvarez,2013)。為了調和與避免兩者的爭論,學者們嘗試新的視角進行兩者的融合。Davidsson(2015)肯定機會是一定條件下的客觀存在,同時這種客觀存在是無法估量的。超越了原來主觀和客觀的二分的研究思路,既承認機會是客觀存在的,也需要主觀創造,這種客觀因人、因時、因境不斷變化。機會發現與機會創造并不是完全獨立的,兩者之間存在良性循環,機會發現與創造存在包含或轉化的關系(Zahra,2008;彭秀青等,2016),企業在發展過程中,機會發現可以促進和提升新機會的創造,機會發現逐漸向機會創造轉變,斯曉夫等(2016)以中國經濟轉型為情境進行案例研究發現,創業機會來源可以是多路徑的,發現、構建及兩者兼之。

②機會產生過程動態演化

創業機會產生過程形成了以下研究視角:

第一,基于創業行動理論的機會產生過程。Chiasson 和Saunders(2005)顛覆了經典創業理論中創業者與創業機會二分的假設,提出機會識別---構建二元互動模型,雖然社會情境是創業機會存在的客觀基礎,但只有創業者通過自身的認知與行為才能形成創業機會。機會不是單獨存在,而是在創業者有目的行動與社會結構獨特共演的過程中形成的。行動理論重點解釋了創業者與創業機會之間的動態循環互動關系與過程,彌合了創業機會與創業過程之間的斷層。

第二,基于認知視角的機會產生過程。近年來,認知視角為機會識別研究打開了一個新的窗口。Baron 和Ward(2004)主張通過研究創業者的線性和非線性思維方式來分析機會識別的認知加工過程。在高度復雜不確定的創業情境下,創業者更傾向于非線性思維進行創業決策。靈活運用這兩種思維方式能夠更有效地進行機會識別與評估,創業者思維方式或認知風格對機會識別起重要作用。在這一過程中,Sarasvathy(2001)提出的效果推理被認為是創業機會開發的重要手段,創業者面對的是不確定與動蕩的環境,很難預設目標,只能根據現有的資源和利益相關者的訴求不斷調整目標。認知從根本上是具體化和情境化的,強調人與情境互動的重要性。然而據中國近10 年的創業實踐統計,創業初始如果沒有明確的戰略目標與清晰的思路很難獲得成功。究其原因,這類創業很難獲得潛在利益相關者(如資本、合作伙伴等)的關注與認同。因此,效果推理的適用會受到不同經濟發展階段、制度、文化的影響,效果推理與因果推理兩者并不是相互替代,而是互補與融合(方世建,2013)。

Gustafsson(2006)在結合Hammond(1978,2000)的認知續線體理論和Sarasvathy 等(2003)提出的創業機會的分類學說基礎上進行擴展,從情境的不確定性及認知思維模式兩個維度與創業機會(機會識別、機會發現、機會創造)進行匹配。①機會識別容易在低不確定性與線性思維中產生;②機會發現容易在中等的不確定性與準理性行為下產生;③機會創造容易在高不確定性與非線性思維下產生。

第三,基于創業生態系統視角的機會產生過程。無論“發現論”還是“創造論”聚焦于創業者、創業企業及外部環境等獨立要素,忽視了創業機會所處情境中各種要素之間的互動關系(Dimov,2007a;Mc Kelvey,2015)。“發現論”與“創造論”的融合已成為創業機會產生過程研究的新趨勢,這種融合包含創業生態系統中多元化的創業主體與各種要素(潛在利益相關者、市場、情境等)的互動結果。建構主義理論認為,創業機會是社會共同建構的,創業者在構建企業和機會識別過程中必然與所依賴的情境主體開展互動(方世建等,2013),各主體之間能夠共同創造機會(Overholm,2015)。機會共創成為創業機會研究的前沿與熱點。創業機會共創是創業者及其利益相關者與創業環境,共同對創業機會進行一系列的反復互動活動,進而影響要素或產品市場競爭不完全性的動態演化過程(張斌、陳詳詳,2018)。

機會共創從機會產生主體與機會屬性兩個方面整合了“發現論”與“創造論”,強調機會并非只是環境的客觀形成或主體的主觀創造,而是市場或創業者等各種要素的共同創造;認為機會存在于創業主體與情境的關系之中,是各要素之間互動關系動態演化的結果。

通過對上述機會觀的梳理,本文歸納了機會產生從識別、發現、創造到共創的行為與各要素之間的互動軌跡與實現路徑的演化過程(如圖1所示)。

創業機會是在不確定的情境條件下創業生態系統中各要素反復互動而構建的結果(Alvarez & Barney,2007;Alvarez 等,2013),在這系統中存在至少五種基本的互動關系:機會(識別、發現、創造、共創)之間的互動,創業主體(創業者、創業團隊、利益相關者等)之間的互動,創業主體與機會的互動,創業主體與情境的互動,創業認知風格(線性與非線性思維)之間互動。

圖1 創業生態系統視角下創業機會判斷的互動與演化

(3)資源與機會一體化

機會觀與資源觀是創業學領域的兩大核心觀點。雖然主流的觀點認為機會是創業的核心,資源是機會基礎,但已有研究更多側重其中一個視角進行研究分析,并無一例外認為社會網絡是資源與機會開發的關鍵變量,尤其是在轉型情境下創業網絡作用尤為突出(蔡莉、單標安,2013),隨著對轉型經濟情境創業研究的深入,資源與機會的“矛盾”突出,無法實現有效對接,兩者作為創業活動的必要元素本身是難以分割的,成功的關鍵在于如何將機會與資源相匹配(蔡莉、單標安,2013)。正是在機會和資源的反復交互和博弈下推動創業活動不斷發展,而機會和資源匹配與互動過程也成為創業研究最為顯著的特色之一(趙興廬、劉衡、張建琦,2017)。趙興廬等(2017)提出“機會—資源”的雙元動態平衡,認為創業是基于特定情境下創業者、創業機會與創業資源三者的互動與平衡過程。葛寶山等(2015)將機會開發行為的識別、評價和利用三個子階段與資源開發行為三個子階段進行匹配,提出機會資源一體化開發行為概念。蔡莉、魯喜鳳(2016)更進一步考慮情境的因素,構建了“資源與機會整合”驅動創業行為的過程模型,認為機會與資源一體化不僅是簡單的資源與機會開發各階段匹配和相互影響,更是兩者有機結合,相互嵌入,即轉型經濟背景下創業過程中機會開發與資源開發始終相伴相隨。

(4)現有研究的評述

綜上所述,可以看出創業研究取得了豐碩的研究成果,并越來越接近創業實踐的真相與本質。①從研究視角來看,學者們從經濟學、管理學、心理學、社會學等不同學科,運用或產生了大量新的觀點與理論(如創業導向、特質論、制度理論、社會網絡理論、資源觀、機會觀、動態能力等)。但多數的研究往往只關注了某一視角或問題,忽略了不同視角之間的整合與融合以及內在聯系,仍然缺乏新時代中國創業實踐的指導性整體理論研究框架。②從研究對象來看,從對原有的“外在現象”驅動分析,轉向現象背后“內隱機理”的構建。從分析各創業要素靜態邏輯關系,轉向各要素之間的互動與演化。③從研究的情境來看,現有的理論大多基于西方成熟經濟體得出的結論,試圖用已有的理論解釋中國獨特的創業現象,理論與實踐出現“矛盾”,忽略了中國新時代情境獨特性可能會誘發與西方理論不同的思維過程及其作用機理和邊界條件,使得現象及背后的深層次黑箱未能打開,難以取得原創性的有價值的創業研究成果。④從研究方法與思路來看,基本上運用西方的理論在中國情境下進行檢驗與修訂,未能根植新時代創業情境,從全球化的視角深入剖析并提煉出本土化新的構念,突破西方理論的束縛,構建基于中國創業實踐的研究框架,驗證是否存在與西方理論“殊途同歸”的路徑并進行超越。⑤從研究趨勢上來看,忽略了新時代轉型過程中創業結構的變化、從創業數量向質量的轉變,以及探索高潛力創新型創業過程涌現的規律和機理。

三、新時代創新型創業研究的前沿與趨勢

為把握國內外創業研究的全貌,本研究通過系統、定量相結合的方法對創業研究進行全面梳理,尋求創業研究的熱點及演進趨勢。檢索從2013 年至2018 年的相關創業研究文獻,外文選取Elsevier Science、EBSCO和Pro Quest Asian Business三個數據庫及重點分析AMJ、OS、SMJ、JBV、E&TP、MOR、SBE,JSBM,E&RD等有影響力的國際主流管理期刊;中文選取CSSCI檢索的管理學期刊,重點關注NSFC認定A類的管理類期刊。運用Bibexcel、SPSS和Citespace 軟件,進行描述統計、引文分析、共詞分析、關鍵詞分析及多元分析統計等手段,識別創業研究的前沿主題及找出在創業研究領域起到連接性作用較強的熱點與高被引文獻,以便確定現有及未來研究的基礎理論框架。結果發現與本文的文獻回顧與呼吁相一致:在熱點主題方面,創新、創業機會、中國情境位居前三(具體見表1),尤其是近幾年以中國為代表的轉型與后發追趕經濟體逐漸取代韓國為代表的新興工業化國家,受到國際主流期刊的持續關注;在基礎理論研究方面,通過高被引文獻分析,Shane和Venkataraman(2000)經典文獻為代表的機會學派排名首位,以熊彼特經典創新學派理論緊隨其后,排在第三的是Kirzner為代表的認知學派,資源基礎理論派的學者Barney的著作排在第四。通過對熱點與高被引文獻的對比分析,熱點文獻大多圍繞創業機會為中心展開,從不同視角構建理論框架。

表1 創業研究前十高頻關鍵詞(2013-2018年)

1.中國情境

近幾年來,隨著中國經濟發展進入從高速轉向高質的新時代,及中國新創企業的成長與獨角獸企業的大量涌現,令全球刮目相看。中國情境引發國內外學者極大的興趣與關注。現有研究主要從中國情境的內涵與要素及情境化研究方法與深度的演化兩個視角進行。

(1)中國情境的內涵與要素

揭示中國情境內涵需要把握好新興轉型經濟體與中國獨特的文化特征(蔡莉、單標安,2013)。國內外學者圍繞這一特征主要從以下幾個要素展開研究。第一,政治情境。聚焦于政府管控及政治體制和制度研究(蘇敬勤、劉暢,2016)。當前中國處于市場經濟與計劃經濟二元制轉型的中期,政府與市場都是影響經濟的二元力量。轉型增加了環境的動蕩性,政府行為更為復雜。現有研究呈現兩種截然不同的觀點,即“制度悖論”與“制度優勢論”。轉型過程機制的不完善,政府的過度干預、管控及可能產生的官僚現象約束了經濟的發展;另一觀點則認為他們忽略了制度的變遷引發全新的市場機會,中國改革開放取得的成就正是制度變遷的結果,提出制度型市場(魏江,2016)。第二,市場情境。側重于市場競爭與需求研究。市場的開放加劇競爭,且存在較多不正當競爭;民營企業的地位在不斷上升,但在政策機會、支持、資源獲取等方面還存在合法性問題;市場的開放催生個性化、多元化的需求,需求的快速變化與經濟發展不平衡導致需求多層次與供需不平衡,市場分割性趨勢明顯(蘇敬勤、劉暢,2016)。第三,社會與文化情境。強調了關系在中國社會中的重要作用(Park&Luo,2001)。由于政府對于稀缺資源的控制以及資本市場不完善(Li et al.,2009),關系網絡成為彌補正式制度缺陷的重要非正式機制(Sun、Wright、Mellahi,2010),網絡全球化成為中國轉型經濟背景下創業機會與資源獲取的最為重要的途徑(Li & Zhang,2007;Sheng et al.,2011),結網能力被視為新創企業成長的關鍵因素之一。有學者認為,中國傳統的儒家文化所推崇的“中庸”“和諧”“長期導向”等認知與思維,以及集體主義、風險規避和高權力距離等構成中國獨特的文化情境。第四,技術情境。偏向技術發展現狀、政策及創新的研究。隨著我國后發追趕接近技術前沿,原來靠引用—消化—吸收的模式越來越困難,逐步從模仿者轉向創新者;互聯網技術驅動的數字經濟、區塊鏈、用戶場景等新產業、新經濟遍地開發,技術與其他情境結合的應用研究出現裂變式爆發。

綜上可以看出,經濟與制度的轉型以及后發追趕是現階段及未來相當長時期內中國創業企業面臨的獨特的、最關鍵的情境。具體而言,中國創業活動是在“所有制制度”、多重“技術體制”、多層“市場空間”、全球化“創業網絡”和中國獨有的“文化認知與思維”五位一體的情境下展開的。這些情境因素并不是孤立的,而是相互作用、相互融合、協同演化。

(2)情境化研究的方法與進展

情境因素是創業理論構建的重要因素之一,決定著中國創業實踐與西方情境下創業理論的對話(徐淑英、張志學,2011),決定著中國理論推動世界創業理論的發展(藍海林等,2012)。蘇敬勤等(2016)通過對創業研究文獻扎根分析,情境化研究始于把情境研究當作研究背景,用中國的數據對西方的量表、模型進行適用性檢驗,屬于中國情境下西方理論的直接引用;隨后把情境因素作為變量嵌入到理論模型當中,對現有理論進行修正與優化,具有一定理論拓展但程度有限。進一步而言,基于中國創業實踐獨特性的特定情境,基于現有的文獻識別出特定情境模型,從而產生具有情境邊界的知識,探索新理論進而解釋中國創業實踐活動。更進一步,把情境因素當作研究構念,不僅關注情境的獨特性,同時關注普適性,探究創業活動的成因、生成機理、演化規律等,突破西方已有的理論,構建中國本土理論為全球創業貢獻新知。可以看出研究深度經歷了理論檢驗、理論擴展到理論構建的過程。遺憾的是,當前國內學者的研究大多處在西方已有的理論驗證與優化階段,而最能發現新理論的高質量定性研究與基于本土化的普適性研究還很少。因此,在未來的研究中,應當著重于從中國創業實踐出發,深化情境化研究的深度,探究創業過程的規律與特征,構建中國本土創業理論。

2.創新與創業

“雙創”是中國新時代推進供給側改革的重要途徑,是創新型國家建設的重要組成部分,是推動經濟從高速向高質轉變的助推器。實踐和研究表明,國際上經濟發達的國家和地區往往創新型創業活動多、水平高。我國現有創業研究多數未從不同創業類型(模仿型與創新型)在轉型升級背景下探索不同的作用以及各自的規律與特征,在后發質量追趕與經濟轉型的十字路口,創業結構要從“量”的增長轉向“質”的提升,提升高潛力、高質量的創新型創業活動的比重。同時,隨著互聯網經濟的全面深入,創新成為創業企業的關鍵主題。創業與創新相互依存、密不可分,既是包含關系也是共存關系,即創新是創業的本質特征,創業是創新的外在表現,創新是創業的源泉,創業是創新的實踐體現(張秀娥,2016)。

雖然不同學者從不同視角探索創新與創業關系,但并未形成一致的創新創業理論流派。在創業過程中關注的創新方式及創業政策方面更側重于研發驅動的技術創新和一次創業,忽視了非研發創新與二次創業。在中國后發追趕與轉型獨特的情境下,隨著互聯網+、共享經濟、新業態、新模式的興起,非研發活動在當代創新中越來越重要,日益引起關注。轉型經濟新常態下創造新價值的過程逐步發生改變,產業鏈分工將重組,中國市場的多層性與可分性為非研發創新實現邊緣趕超提供了關鍵要素(羅珉、馬柯航,2013)。因此,與研發直接相關的技術創新的重要性毋庸置疑,但業態融合、消費體驗、平臺經濟和數字經濟所引發的如商業模式創新、用戶創新、服務創新、顛覆性創新等非單純的研發創新更加凸顯。而且研發與非研發創新并不是非此即彼的簡單二元關系,不僅并存,更是共同演化、協同發展。因此,需要從創新型創業入手探索創業過程的演化規律及背后的形成機理,拓展創新的方式,讓創新成為創業行為的新常態,讓創新能力成為創業核心驅動力,形成占主導地位的本土創新創業理論流派。

3.創新型創業機會的生成與開發時機

(1)創新型機會的生成

創新型創業機會是指新市場或新價值的創造,現有的研究主要聚焦于創業主體及潛在利益相關者的主觀認知行為與模式、外部情境的機會窗口及兩者的互動與迭代。

首先,創業者及其團隊的獨特認知行為引發思維模式的轉變,跨越已有的范式,把握和利用各個維度的變遷機會,捕捉異質性機會產生,新時代呼喚“非理性思維”(李雯、張虎齡,2013)。異質性創業網絡成員與利益相關者的互動增進了創業企業從原始創意轉化為新創業機會的潛力與價值(朱曉紅、劉振,2014)。

其次,機會窗口研究主要有以下幾個視角:第一,市場機會視角。充分發揮長尾效應借助市場細分、定制化或聚焦非主流顧客的策略來滿足差異化的市場需求。第二,技術軌道變革視角。技術的不連續性為新創企業跨越現有技術實現趕超提供了機會窗口。嵌入創新網絡,把握技術發展S曲線的拐點,通過顛覆性創新重建技術軌道,形成新的價值網路,重新定位在全球價值鏈的位置。第三,制度理論視角。轉型情境下,政府不僅通過制定各種制度來支持與保護本土企業,更為重要的是政策驅動而引發的全新市場,制度型市場是轉型與后發情境下獨有的、重要的機會窗口。

最后,創業企業所處的高度不確定性與資源匱乏的具體情境,機會的生成需要創業主體、利益相關者和情境三者之間頻繁、持續地互動,不斷循環迭代。

(2)開發時機的選擇

選擇合適的開發時機對提升創新型創業成功率至關重要。時機的選擇可以從產業、在位企業、新創企業自身三個層面多元考慮進行總體評價。首先,在產業進入時機決策時,對于“先動優勢效應”顯著的產業,具有較強資源與能力者會成為早進入者。反之,各企業會根據自身與市場匹配的情況以獲得最強競爭力時確定進入時機(張鋼、薄秋實,2012)。其次,如何把握機會開發最佳切入點離不開對在位企業成長階段的研究。研究表明,大多數的常規性技術和突破性技術都掌握在在位企業手中,在位企業開展的創新活動成功率是新創企業的20倍,新創企業與在位企業競爭中處于明顯弱勢,這也是導致創業失敗率居高不下的重要原因。然而領先企業成長的非連續性為新創企業提供了最佳切入點,當在位企業遭遇非連續性,價值“S”曲線(技術、市場、組織曲線)到達極點,企業進入斷層期,開始走向衰敗,大多的領先企業很難跨越非連續成長,此時新創企業通過顛覆性創新,以新的視角開辟新的價值網。開辟新價值網的成功率是和巨頭直接競爭成功率的6 倍(Christensen,2003)。最后,新創企業要根據自身的研發或市場的優勢,主動尋找外部環境中的“戰略窗口”。對于有技術優勢的創業企業來說,當產業主導技術尚未形成、雖現有市場容量較小,但可能存在大量隱形市場,應盡早選擇技術突破主導路徑,并引領新市場發展,從而搶占領先地位。對于市場能力較強的新創企業,可在技術相對成熟,市場需求開始顯現時再開始進入,在細分市場進行二次創新,采用市場突破為主導路徑,整合價值網絡資源,實現對在位企業的超越。

四、新時代創新型創業研究框架的構建與展望

根據上述對創業研究現狀和進展的梳理與評論,并結合當下創業研究的主流熱點及未來可能研究的趨勢,本文提出新時代創新型創業研究框架(圖2)。

圖2 轉型與后發情境下創新型創業研究理論整合框架

本研究框架整合了特質論、行為論與認知論的創業理論,突出了資源與機會在創業過程中的重要作用,總結了創業活動中的主體、對象、情境、動因、過程、結果等主要因素,并在此基礎上識別出外在現象與過程背后“內隱認知”的形成機理,把理論融入到整個創業活動過程中,對每一階段的現象背后隱藏的理論進行解釋。框架的構建還遵循以下邏輯關系:創業者及其團隊是創業活動的主體,推動并影響創業活動的開展;創業主體認知與情境互動(認知適應性)影響著創業意向的強烈程度;不同的認知與思維模式影響機會識別的數量與質量,影響采用何種創新模式,進而作用于資源與機會的開發方式;最后,中國獨特情境及網絡能力影響、制約著整個過程,開發時機的選擇調節機會開發效果。此外,未來的研究可關注以下幾個方面:

1.創業者的研究。創業者是決定創業成敗的關鍵,是創業行為的主體,理應是創業研究的核心課題。雖然特質論一直受到質疑,但不能動搖對其進一步的反思與深化。現有研究逐步從個體的創業者轉向團隊創業,從個體扮演的角色轉向與創業團隊、利益相關者的互動,挖掘團隊與利益相關者行為背后所隱含的驅動機制或誘發機制已成為未來創業研究的重點方向之一。另從創業者特質對創業績效的直接作用轉向間接效應的研究,注重中介與調節變量的挖掘,探索不同中間變量在這一過程中的差異性又是創業者研究的一個新視角。

2.基于中國新時代情境特征,創建新的構念與理論體系。面對新時代情境的變化,創業者及其團隊的認知過程與思維邏輯也發生了變化,轉型與后發情境對市場轉型、制度邏輯、創業網絡、技術與商業模式等影響深刻。根植轉型的背景與過程,借助案例分析、大樣本的問卷調查等手段,開展多層次的研究設計,進一步認識這些創業要素在中國情境下為何、如何、何為促進或阻礙創業的內在機制。尤其是探索轉型情境下創新型創業是否有別于西方的理論與規律,或呈現獨特的“殊途同歸”的路徑。更進一步從理論假設入手,解構西方理論適用中國情境的邊界條件,并將中國情境化概念進行普適化,使理論更加能解答普遍性的問題。

3.思維方式與創新模式對創新型創業影響研究。中國傳統文化在轉型過程中導致創業思維與認知方式出現何種新的動向,對高質量創業機會識別與創造產生何種影響還未形成規律性的成果;在后發追趕過程中何種情境、何種創業企業采用何種創新方式最有利于創新成長,似乎還沒有引起理論與公共政策的重點關注,基本延續西方主導的技術范式。因此,如何規避發達國家設置的技術秩序,從匹配視角,探索多樣化的創新模式,實現研發創新與非研發創新共演的邊緣趕超,這樣的需求缺口應引起學術界與政府的重點關注。

4.在研究設計上應堅持質性研究與定量研究相結合,尤其是高質量的質性研究有利于理論的創建。研究內容上關注成功案例的同時,更要總結失敗的經驗進行對比研究。加強與創業企業的合作,以創業實踐(問題導向)為基礎,兼顧理論性與實用性,從綜合的視角來理解、提煉創業要素之間的相互作用與動態演化的創業規律,逐步打開創業研究的黑箱。

猜你喜歡
理論情境資源
情境引領追問促深
不同情境中的水
堅持理論創新
當代陜西(2022年5期)2022-04-19 12:10:18
基礎教育資源展示
神秘的混沌理論
理論創新 引領百年
相關于撓理論的Baer模
一樣的資源,不一樣的收獲
資源回收
資源再生 歡迎訂閱
資源再生(2017年3期)2017-06-01 12:20:59
主站蜘蛛池模板: 最新日本中文字幕| 免费国产高清精品一区在线| 免费看黄片一区二区三区| 亚洲成aⅴ人在线观看| 99激情网| 看av免费毛片手机播放| 男人天堂伊人网| 亚洲精品免费网站| 一本久道久久综合多人| 99热这里只有精品2| av在线无码浏览| 久久国产亚洲偷自| 污网站免费在线观看| 8090成人午夜精品| 国产精品香蕉| 无码中字出轨中文人妻中文中| 国产又粗又猛又爽视频| 亚洲无线一二三四区男男| 日韩无码真实干出血视频| 国产精品va| 国产精品手机在线播放| 欧美日本在线观看| 国内丰满少妇猛烈精品播| 国产免费观看av大片的网站| 青青草91视频| 国产精品第一区在线观看| 青青草国产免费国产| 久久男人资源站| 久久久久久国产精品mv| 亚洲区第一页| 亚洲AV无码久久精品色欲| 亚洲欧美另类中文字幕| 欧美精品在线免费| 国产亚洲精品97在线观看| 日韩成人在线一区二区| 青青青伊人色综合久久| 亚洲精品欧美重口| 日韩欧美在线观看| 国产亚洲欧美日韩在线一区| 91成人在线免费观看| 2020久久国产综合精品swag| 69av在线| 一级毛片免费的| 欧美特黄一级大黄录像| 成人亚洲天堂| 国产高颜值露脸在线观看| 精品久久蜜桃| 欧美日韩中文国产va另类| 久久精品只有这里有| 一区二区三区国产精品视频| 波多野吉衣一区二区三区av| 亚洲丝袜第一页| 午夜天堂视频| 国产亚洲第一页| 亚洲欧美国产高清va在线播放| 久久亚洲高清国产| aa级毛片毛片免费观看久| 在线日本国产成人免费的| 国产黑丝视频在线观看| 干中文字幕| 波多野结衣在线se| 免费欧美一级| 色天天综合久久久久综合片| 久热精品免费| 手机永久AV在线播放| 黄色a一级视频| 青青草原国产| 成人毛片免费观看| 国产嫖妓91东北老熟女久久一| 亚洲日本中文字幕乱码中文| 人妻少妇乱子伦精品无码专区毛片| 精品无码一区二区三区在线视频| 国产全黄a一级毛片| 2020精品极品国产色在线观看 | 亚洲中文字幕av无码区| 中日韩一区二区三区中文免费视频| 色婷婷亚洲综合五月| 四虎永久免费地址| 好久久免费视频高清| 欧美精品啪啪| 亚洲成网站| 伊人久久大香线蕉aⅴ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