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嘉豫
【摘要】隨著現代社會的發展,自由問題更加復雜化。新形勢下,網絡給人的生活帶來便捷的同時也影響了新時代大學生對事物的認識和發展。本文通過研究當代大學生群體中出現的網絡道德失范問題,結合馬克思自由觀的基本特征,論述馬克思自由觀對網絡思政教育的重要性以及培育當代大學生網絡自由觀的啟示。
【關鍵詞】自由;馬克思;大學生;網絡;價值
一、馬克思自由觀的科學內涵
一是自由是人在現實活動中的自由。首先,自由是指人在現實活動中以尊重客觀規律為前提而進行的物質資料生產活動,是人實現自由的基礎保證。其次,自由是人在現實活動中的自由,是從人的認識維度上來講的自由。二是現實的人是實現自由的主體。馬克思對人的自由的理解是一個發展的過程,從最開始的人的自由為人的本質、是人的自我意識到“人是人的最高本質”再到“人的類特性恰恰就是自由的自覺的活動”“人的本質不是單個人所固有的抽象物,在其現實性上,它是一切社會關系的總和” 到最后“人就是他們的生活本身”,馬克思對現實人的存在的論述也是經歷了一個發展的辯證階段。三是實踐是人實現自由的根本途徑。人之所以能成為自由的主體,是因為人不僅通過勞動證明了自身的現實存在,而且實踐是人獲得自由的重要要素。他把實踐引入到了主體認識和改造客觀世界中,將自由和實踐緊密地結合在一起。
二、大學生網絡道德失范問題產生的原因
相對于其他群體,大學生作為互聯網的重要參與者,接受新思想、新觀念、新技術的能力較強,雖然網絡給他們的學習和生活帶來很多的便捷,他們可以從互聯網上汲取知識、認識世界、溝通交流,但也會出現一部分大學生因缺乏自律而沉迷網絡、荒廢學業、迷失自我、陷入網絡貸等現象。當代大學生在心智不成熟、理論知識不完備的情況下,對當下各種社會信息也不能準確把握。分析其原因,主要有以下三個方面:
一是極端自由的傾向加大,法律法規意識淡薄。互聯網已成為當代大學生成長不可或缺的環境因素,通過網絡進行自由評論,不僅表現出大學生自身的思想意識狀況,更體現出了大學生網絡評論在個人自由、網絡法制自由、網絡道德自由的現實觀點。二是虛假信息不斷,加大了辨別難度。網絡上存在著海量的信息,而信息質量卻是真假并存。大學生因為缺乏社會經驗,對信息的辨認度有一定的局限性,很有可能把謬誤認作真理。虛假的信息考驗著人們的判斷力與鑒別力,尤其是對于心智尚未成熟的大學生來說,沒有正確的引導理解極易走向極端。三是缺乏社會責任感。在網上收發信息已處于一種非常自由的狀態,政府的約束力與法律和道德的規制所起的作用似乎己微乎其微,大學生隨時可以匿名在網上和別人交流,很少有人擔心會被追究社會責任,甚至有大學生認為只有想不到的,沒有在網絡上做不到的。
三、馬克思自由觀對培育當代大學生網絡自由觀的意義
面對互聯網給思政教育工作帶來的變化和影響,輔導員應主動適應互聯網時代的新要求,創新打造網絡思政工作格局:以豐富的內容和形式打造有吸引力的網絡教育陣地;以開放的心態營造良好的校園網絡文化;以完善的制度體系和技術輔助加強校園網絡管理。馬克思自由觀為我們解決現實生活中所面臨的各種社會問題和生活矛盾提供了理論指導和發展方向,只有堅持馬克思自由觀,依據變化的時代格局進行理論創新,當代大學生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才能沿著正確的方向發展,才能實現學生的自由全面發展。
一是培養大學生世界觀和方法論,引導大學生正確、合理地進行自由網絡評論。在學生日常管理和教育中,加強大學生馬克思辯證唯物主義教育,幫助當代大學生在自由網絡評論中樹立實事求是的科學態度,克服主觀主義,避免盲目跟風,以客觀事實為基礎,真實地表達個人感受,使網絡評論既體現出自己的個人意志,又彰顯出科學的理性光彩。二是幫助大學生樹立正確的“自由”觀。自由不是個人的隨心所欲,更不是脫離了一定道德束縛的為所欲為。要以尊重客觀規律的發展和其他人自由為前提和基礎。網絡社會的存在依附于個人的網絡行為和活動,并非完全不受約束,而是要受社會歷史條件的制約和影響,不能超脫出網絡存在的各種社會關系。
參考文獻:
馬克思,恩格斯.馬克思恩格斯全集[M].人民出版社,2002.
(作者單位:寧夏大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