黃岱
辦好特殊教育,促進特殊教育公平融合發展,讓每個孩子都能享用公平而有質量的教育,已成為廣大特殊教育工作者的共識。湛江市特殊教育學校(簡稱“湛江特?!保﹦撧k于1988年,是廣東省規模較大的一所為聽障、視障、智障、孤獨癥、腦癱及多重殘疾孩子提供學前教育至高中階段教育康復的綜合性特殊教育學校。面對新時代特殊教育發展的新要求,湛江特校作為湛江特殊教育中心學校,2015年11月在湛江市政府和湛江市教育局等部門的支持下,應時而變,著眼服務全市特殊教育的制高點,提出多元融合協同辦學新思路,成功構建了“5+N+5”特殊教育學校特色辦學新模式。
一、“5+N+5”模式簡介
“5+N+5”多元融合協同辦學模式著眼終身融合教育,著手新型特殊教育學校建設,著力提升辦學質量。“5”即基于全面康復、全面發展和終身教育理念,構建學前教育、義務教育、中職教育、中高職銜接教育、成人教育五個階段的特殊學生終身特殊教育服務體系,堅持“五育”并舉,通過“康復教育、職教培訓、文化傳承、精品展示、特教科研”五個結合育人,實現特殊教育高質量發展?!?N”即基于協同育人理念,推進多方力量融合聯動,構建協同育人共同體?!?5”即基于融合教育理念和文化創意理念,打造集“中心、基地、園區、景點、窗口”的“綜合性、文創型、融合式”新型特殊教育學校。
二、“5+N+5”模式主要做法
(一)康復教育深度融合,多方聯動建設特殊兒童教育康復中心
特殊教育學校的特殊兒童障礙程度越來越重,多重障礙兒童逐漸增多,越來越多的特殊兒童不僅需要接受特殊教育,還需要語言康復、動作康復等服務?;诖耍拷匦猿帧搬t教結合、康教融合”,融合殘聯、醫院、家庭、社會等多方力量,積極探索教育與康復相結合的特殊教育模式,讓特殊兒童人人享有康復服務。如在爭取教育部門支持成立幼教部、融合幼兒園的同時,協同湛江殘聯共建語訓班、湛江市聽力語言康復中心、湛江市殘疾人康復中心,為特殊兒童提供早期康復教育服務;協同湛江市第二人民醫院開展視障兒童免費白內障手術、低視力康復訓練、健康保健義診等醫學康復項目;融合家庭和社會志愿者服務隊力量,開展家校協同康復訓練、校社協同“社會融合教育”、學業補救服務等愛心項目。
(二)完善職教培訓體系,多方聯動建設殘疾人職業教育培訓基地
《殘疾人教育條例》中指出,“殘疾人職業教育應當大力發展中等職業教育,加快發展高等職業教育,積極開展以實用技術為主的中期、短期培訓,以提高就業能力為主,培養技術技能人才,并加強對殘疾學生的就業指導”。根據《殘疾人教育條例》要求,湛江特校推行職業教育和培訓一體化,融合多方力量,構建具有湛江特色的特殊職業教育和培訓體系,共建殘疾人職業教育培訓基地,服務本校學生及區域殘疾人。主要做法是:(1)爭取政府和教育部門支持,建設職業教育培訓大樓,成立職業高中部,建設就業創業孵化基地,開展小學階段勞動技能、初中階段勞動職術、高中階段職業教育和培訓、中職生勞動就業和高考升學分流教育;(2)與殘聯合作,建設殘疾人職業培訓基地,舉辦中、短期職業培訓,安排殘疾學生就業;(3)融合區域特校、中高職院校、行業企業優質資源,共建職業教育特色項目,開展中高職銜接教育、崗位培訓,建立優質生源輸送基地等,形成“與區域院?;?、與行業企業共贏、與就業創業與升學深造結合”,提高特殊職業教育質量。
(三)創建文化傳承學校,多方聯動建設特殊藝術文化創意園區
以善為美,以美啟善是湛江特校共同的價值追求。文創理念是新時代的新發展理念在文化發展中的具體體現,其根基在文化,其關鍵在創意,其目標在文化創新創造。文化開啟殘疾人的心智,正是殘疾人文化的靈魂所在。特殊藝術文化,是殘疾人事業最迷人的一部分,色彩繽紛,魅力無限。湛江特校堅持文化自信,提出“特教+文創,讓特校更善美”的辦學理念,整合社會愛的力量,傳承特校仁愛、感恩、自強文化與優秀傳統文化,開展創建中華優秀文化藝術傳承學?;顒优c建設特殊藝術文化創意園區工作。如:成立仁愛(自強)志愿者服務隊,開展關愛(感恩)服務活動;與女企業家協會、香港失明人協會、澳門愛心育人協會等愛心團體開展常態化的愛心文化活動;引進書法、美術、雕刻、文藝等名家名師進特校支教,協同藝術院校和文化部門開展藝術職業教育和非遺文化教育,建立“湛江市文化創意設計基地”;爭取政府支持,立項建設“湛江特殊藝術創意園”等,以培育工匠精神、自強不息精神,激發特殊學生生命潛能,提升生命價值。
(四)搭建精品展示平臺,多方聯動建設愛心文化旅游觀光景點
共同享有人生出彩機會是中國夢實現的推動力量。 精品展示,展示的不是一般意義上的藝術精品,而是每個特殊學生發自內心最美作品。湛江特校推崇“精品展示教育”,把“展示風采,自信自強”作為培育特校善美文化的重要內容,以特殊藝術創意園區為平臺,致力推進中華優秀傳統文化扎根特校,融合多方力量打造愛心文化旅游觀光景點,構筑特殊藝術創意園旅游新業態。如:爭取政府支持,建設特殊藝術館、校史綜合館、書吧茶廳餐等展示館室;利用“助殘日”、“六一兒童節”、聾人節、盲人節等節日紀念日,邀請文化部門、大中小學校、省內特校和社會各界到特校開展普特融合藝術展演;每年舉辦省市級特殊學生藝術作品展、非遺文化教育成果展;借助深圳文博會、海峽兩岸博覽會平臺,在市委宣傳部的支持下,推送師生藝術精品參展交流,展示特校特色,吸引社會各界來校觀光、體驗、交流與合作,提高學校的社會名度。
三、實踐成效及反思
(一)實踐成效
1.多元融合協同辦學造就善美教師
特殊教育教師通過參與本模式創建,特殊教育教師心懷大愛,身懷普特融合教育技能,特殊教育觀念逐步從單一學科教師向“康教結合、普特融合”的復合型特殊教育教師專業發展轉變,從服務本校教育教學向服務區域特殊教育轉變。教師耐心為每位孩子實行差異教學和個別化教學,每年積極輔導特殊學生參加全國、省市級各類體育、藝術、文學比賽,每年積極參加基層送教支教活動。近5年,涌現了3個省市級名師(名校長)工作室,20多個校外愛心團隊,一批全國、省市級名師、名校長和優秀骨干教師。
2.多元融合協同辦學塑造善美學生
在多元融合協同育人過程中,特殊學生成長明顯,能夠心懷感恩、樹立自信、自立自強。近5年學前康復教育聽障兒童大多能進入普校(幼兒園)隨班就讀,進入特校就讀生適應力強;學生精美的書刻、版刻、陶藝等傳統手工藝作品每年被湛江市宣傳部、湛江文聯選派參加深圳文博會、廈門海峽兩岸文博會展示交流,書刻作品被許多企業家、藝術家和澳門愛心人士義購收藏;聽、障高中畢業生有80多人考上大學,為廣州啟聰學校高中部輸送了一批優質初中生源;畢業生融入社會工作適應能力強,深得用人單位歡迎,涌現了一批省市級自強學生、校友。
3.多元融合協同辦學催生善美新特校
湛江特校成為廣東省教育學會特殊教育教育專業委員會副理事長單位、廣東省職業技術教育學會特殊教育工作指導委員會副主任單位、湛江市特殊教育指導中心、湛江市特殊教育資源中心;成為湛江地市級殘疾人康復精準康復服務定點機構和評估機構,承擔視力定向行走訓練、0-17歲及成人聽力殘疾支持性服務、7-17歲及成人智力認知及適應訓練、7-17歲孤獨癥認識及適應訓練與支持性服務。擁有雕刻坊、陶藝坊、盲人電影院和特殊藝術館等特色文化藝術館室。2018、2019年分別承擔廣東省特殊學生藝術職業教育研討會、廣東省特殊教育學校校長論壇,吸引全省、海南省等特殊教育學校校長、教師,以及省內外專家等前來觀光交流。2019年9月被確立為廣東省省級校園生活垃圾教育基地、評為全國教育系統先進單位。目前,湛江特校正在建設開放式特殊學生就業創業孵化園,正在申報嶺南師范學院美術與設計學院和湛江市特殊教育學校共建的民間傳統工藝專業“3+2+2”中高職銜接健殘融合教育班,為特殊兒童提供“康復—教育—職訓—就業—創業—深造”一條龍服務。
(二)實踐反思
“5+N+5”多元融合協同辦學模式是湛江特校31年來凝聚各方智慧的實踐總結,是融合教育背景下特殊教育學校轉型發展的一個范例?!?+N+5”多元融合協同辦學模式為推進區域融合教育高質量發展打下了堅實的基礎,符合時代發展的需要。目前,該模式已成為湛江特校深化本土化成果,提升辦學水平促進內涵發展的一項重要舉措。然而,在實踐過程中面臨困難和存在問題,諸如加強特殊教育基礎能力建設、健全特殊教育專業支撐體系、建設專業化特殊教育教師隊伍、加快推進辦學模式與特殊教育課程深度融合、有效解決多元融合協同辦學與特殊教育學校服務區域融合教育之間的關系等方面,還需要不斷深化和優化。
責任編輯邱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