巫文雄
在現代信息化社會,又可以將其分為校內資源和校外資源以及網絡資源三類。從性質上來看,則包括人力、物力和環境三大類。
盡管課程資源多種多樣,但可資開發與利用的課程資源具有極大的差異性。因此,課程資源的開發與利用應從實際情況出發,發揮地域優勢,強化學校特色,區分學科特性,因地制宜、因時制宜、因人制宜,并對學校內部的課程資源不斷進行整合,提高課程資源的利用效益。
一、校內科技教育課程資源的開發與利用
學校資源是科技教育中最主要的資源,是有組織、有目的、系統的教育教學資源,主要體現形式是科學教材和教師的科學教學活動。學校課程資源可以分為教室內的課程資源和教室外的課程資源兩類,主要包括實驗室、科學教室、圖書館、閱覽室及其配備資料,學校建筑、走廊的環境布置、花草樹木、科技景點等。
(一)發揮教材作為最重要、最直接的資源的重要作用
在校內課程資源中,課程標準和教材是科技課程資源最基本的組成部分,是課程的基本素材和課程實施的基本條件之一。教師對于其他課程資源的開發和利用,要建立在課程標準和和教材的充分利用基礎之上。
教科書是內含特定教學目標的載體,是教師、學生、教學內容和環境之間互動的工具。教師要善于抓住隱含在其中的話題、資源和教學目標,并將教材作為最重要、最直接的資源,認真領會教科書編寫的意圖,從促進學生知識遷移應用、學會學習等方面走出教科書、超越教科書,從單一挖掘知識的深度轉向知識的實際應用和學科的綜合。同時要求教師積極主動地從“教教材”向“創造性地用教材教”擴展。如花卉樹木可以幫助小學生認識生命世界,它們的身上蘊藏著豐富的值得孩子們探究的、有價值的內容。
校園里的小樹及花兒是孩子身邊的一些常見事物,已經成為幫助小學生認識生命世界很好的課程資源,因為這些花花草草身上蘊藏著豐富的值得孩子們探究的、有價值的內容。以一棵小樹為例,我們可以引導孩子在仔細觀察的基礎上提出許多問題:這棵樹的生長需要哪些條件?這種樹到了秋天會落葉嗎?水分在樹內是怎樣運輸的?樹是怎樣吸收養分的?如何證明它進行了光合作用?有哪些昆蟲對它的生長造成危害?小樹與我們人類存在什么樣的關系?等等。孩子可以通過調查、訪問、查找資料、設計探究性實驗等方式尋求問題的答案。這樣,孩子對于生命世界多樣性的理解、對于生物生命周期以及生物的基本需求的理解都會有新的認識,孩子的科學意識、科學能力通過這些活動也會得到有效提高。
(二)挖掘環境資源,共同促進學生科學素養的發展
“環境即課程”。環境有著“春風化雨”、潛移默化的育人的功能。獨特、濃郁的科技教育環境是現代環境創設的一個理念,也是科技教育的一門隱性課程,具有導向、教育、凝聚和規范作用。
宣傳推廣學校充分開發利用校園科技教育本土資源,向青少年傳播和普及科學知識、科學方法和科學精神,以促進學生智力發展,培養學生的創造能力。學校從多個途徑,通過多種渠道,以多種方式(直接的、間接的,顯性的、潛移默化的),無一不告訴孩子們:科學并不遙遠,科技就在身邊。
(三)拓展科技教育的活動空間
小學生對周圍世界充滿好奇,他們常有各種問題,渴望發現周圍生活中的一切秘密,對于新奇的東西還會擺弄、操作。開展科技教育活動,需充分發揮學校圖書館、實驗室、制作室、計算機房及各類教學設施和實踐基地等科技教育課程資源的作用,進一步拓展學生的科技活動空間。同時,各門課程之間還要盡可能形成共用的專用教室、計算機房、實踐基地等,做到物盡其用和一物多用。
如科技制作室可以分為幾個專區:實驗區、制作區和展覽區。實驗區為孩子提供多種游戲,有“魔方”“神奇的電”“水火箭”“微生物世界”,還有“奇妙的顯微鏡”“宇宙世界”“七巧板”等。每一種游戲都讓學生自由選擇材料進行嘗試、探索,在輕松愉快的試一試、玩一玩中構建知識,發展能力,體驗科技探索的樂趣,產生喜愛科學的情感。
二、校外科技教育課程資源的開發與利用
小學科學課的開放性,不僅表現在時間、空間、過程、內容、結論等方面,我們還要根據教學實際情況和學生發展的具體需要,利用校外各種社會資源以及豐富的人力資源、自然資源,有目的地組織學生參觀學習,這種感受和體驗是課堂教學所不能替代的。
(一)挖掘社區科技教育課程資源
學校周邊社區圖書館、科技館、博物館、展覽館、公司、動植物園、科研院所等單位都是科學教育實實在在的社區課程資源,是科技教育課程資源的重要補充,也是學校科技教育活動中往往被忽略的課程資源。我們根據當地和學校的實際情況,充分利用這些豐富的課程資源,因地制宜,加強社會課程資源的開發,開展一些現場科技教學活動,組織學生去高新科技公司、生產車間參觀,了解科技產品的研發、生產流程,也可以聘請科技人員和某一領域的專家擔任學校科技活動的指導教師,邀請他們給學生作科普講座等,激發學生對電池的興趣。多年的實踐表明,依托高科技公司和科研機構,增強了科技教育的輔導力量。
(二)率真本色的大自然課程資源
大自然是學生生活的重要組成部分,蘊藏著鮮活的課程資源非常值得學生去體驗。大自然課程資源主要指學校所在社區的自然生態和文化生態方面的資源,包括鄉土地理、風俗習慣、傳統文化、生產和生活經驗等。鄉土資源具有顯著的地方特色,如家鄉的河流、山脈、湖泊、節日文化、建筑特色等,都為學生走出校園進行科學考察、觀察、調查研究等活動提供豐富的科技教育課程資源。
通過對自然資源的開發,把廣闊的自由的空間還給學生,讓學生在與自然的親密接觸中,既能領略到湖光山色,享受自然之美,放松身心,也能看到大自然兇險的一面,感受到自然的偉大,體會到生命的崇高價值,成為意志堅強、情感豐富的真正意義上的人,同時也能使學生增長植物學知識,鍛煉觀測、分析、解決問題的能力。
(三)探索家庭課程資源的新生點
家庭中的科技資源是學校課程資源的補充和擴展。因為孩子科學素養的形成需要一個長期的過程,學生除了平時在校學習的時間外,放學后、周末、節假日等很多時間都是在家里度過的,而小孩天生好奇、愛探索,他們所進行的科學思考與活動不會以校內外時間來劃分,孩子們會自然地把在學校開展的科學探究活動遷移到課堂以外甚至是自己的家中。
1.收集、整理家庭中豐富的科技教育資源。
家庭中存在著豐富的科技教育資源,包括家庭中種植的各種綠色植物,家庭中飼養的一些小動物,家庭中收藏的各種科技讀物,家庭中收藏的各種奇石,各地特產……家庭生活中和每個孩子密切相聯的各種家用電器、家具,物品陳設,居室的空氣、溫度、陽光以及家居生活中的洗漱、飲食……都包含著許多潛在的科技素材資源和適合學生科學探究的課程資源。這其中有很多資源都適合小學生進行科學探究,是課程資源的新生點。
2.合理地開發、利用家庭中的科技教育資源。
家庭中豐富的科技教育資源都可以被信手拈來作為孩子科技學習的資源與素材。我們應當改變過去忽略對家庭課程資源開發利用的狀況,鼓勵孩子合理地開發和利用這些資源。
如在家庭中可以讓孩子參與到種植植物的過程中來,孩子可以從挑選種子開始,到準備花盆、播種、澆水、防蟲和施肥。通過這一系列的活動,讓孩子親歷種子萌發、開花、結果、死亡這一生長發育的過程。在此期間,可以讓孩子進行觀察、記錄,并做好觀察日記。這樣通過他們親自經歷得到的東西,一定會讓他們記憶猶新。
同時,結合每年的科技節活動,開展學習型家庭和書香家庭的推薦評選,要求家長參與孩子的科學探究活動,與學生一起參與編輯“手抄報”“科幻畫”和“科技小制作”,鼓勵家長帶孩子參觀每年一屆的“深圳高交會”和海洋生物博覽會。
總之,小學科學的教學過程中,教師要學會利用各種新型的軟件、網絡計算機、多媒體等教學方式,以及結合豐富多彩的課程資源,培養學生的創新性思維和理性思維,開展活化性的科學教學課堂,加強課程資源的運用,促進學生對科學的理解,完善課程資源的模式,讓學生從被動的知識接受者轉變成為知識的共同建構者,使學生生動、活潑、主動地得到全面發展。
責任編輯龍建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