陸月崧 喬文君
一、實踐學前融合教育的意義和價值
所謂學前融合教育指的是讓特殊需要兒童和普通兒童在一起學習的方式,它強調為特殊需要兒童提供正常化的教育環境,而非隔離式的教育環境,同時為兩類兒童創造積極互動的機會,促進彼此接納及相互合作。實施融合教育不僅對特殊兒童發展有益,而且也會有助于普通兒童的發展。對于特殊需要幼兒來說,學前階段更是意義重大,被稱為是“黃金干預期”,是“搶救性康復”的重要時期,因此,實踐學前融合教育意義重大。
二、普通幼兒園實踐融合教育面臨的家長工作困境
(一)普通幼兒家長對融合教育的不支持態度
在實踐中,我們發現大多數普通幼兒家長起初對融合教育普遍心存疑慮,信心不足。從2000年我園決定接納第一名特殊需要兒童開始,也遇到了重重阻力和困難,普通兒童家長不接納班級中有特殊需要兒童,主要是擔心對自己的孩子會產生不好的影響。
(二)特殊需要兒童家長的消極心態會影響融合教育效果
在多年的融合教育實踐工作中,我們發現特殊需要兒童家長在初期會出現逃避的消極心態。他們往往自身存在很大壓力,情緒比較低落,不能正視自己孩子的問題,對融合教育也缺乏信心,內心充滿各種擔憂。研究結果顯示,家長在育兒過程中,感受了復雜的心理體驗,各種積極和消極的情緒混雜出現,具有多重壓力。
(三)特殊需要兒童家長未能在融合教育中發揮積極參與的作用
家長有參與特殊幼兒融合教育的權利和義務,家長作為融合教育團隊中的一員,積極有效的參與是融合教育成功與否的一個重要因素。但是,由于態度、實踐、能力等各種因素,在融合教育實踐中,特殊需要兒童并未能充分積極參與并發揮有效促進作用。
三、實踐融合教育的家長工作策略
(一)創建融合學校文化
融合教育就其本質而言是一種態度,是學校及其成員在一種價值觀念的驅使下做出的一系列充滿關愛的決策和行動。1997年,我園時任園長陸月崧正式提出“把唯一的童年留給每個孩子”的辦園理念。她認為無論殘疾還是健康,無論男孩還是女孩,無論貧窮還是富有,每一個孩子都應該享受自己唯一的童年,享受公平、優質的學前教育。這也是我園之所以實踐融合教育的價值理論基礎。我們致力于為每個孩子提供有質量的公平的教育。對每一位進入幼兒園的孩子家長,我們都要為其解讀幼兒園的辦園理念,讓每一位家長對幼兒園的辦園理念深刻理解并認同。每年,我園還通過問卷調查新生家長對于幼兒教育的認識。在入園之初就爭取與家長在幼兒教育和融合教育方面達成理念共識,是踐行融合教育的首要條件。融合學校首先要致力于建立一個融合共同體,不僅包括全體領導、教師、學生,還包括所有家長、相關專業人員、社區成員等。
(二)通過多種途徑宣傳倡導融合教育理念
1.通過組織專家培訓,讓家長了解融合教育的意義和價值。
融合教育的目的是讓所有參與者獲得進步,而不只是特殊需要兒童。特殊需要兒童首先是孩子,特殊需要是差異、是教育資源,而不是障礙,融合教育讓特殊需要幼兒獲得與普通幼兒同伴互動,并發展友誼的機會;讓普通幼兒在融合教育的環境中學會尊重、關心、包容、接納特殊需要幼兒,培養他們正向的態度,同理心與責任感,提高對他人需求的敏銳度,將差異轉換為相互教育的資源。因此,我園多次組織家長參加專家培訓。普通幼兒家長由起初的不接受到后來的接納,到教育自己的孩子關心特殊需要幼兒同伴,最后會用更寬容、更接納、更公平的態度去面對班級中有特殊需要幼兒一起生活、學習的安排。通過這樣長期、深入的培訓,為在普通幼兒園實踐融合教育打下堅實的認知和情感基礎。
2.通過班級家長會及個別約談的方式,向家長宣講融合教育理念。
我們發現,很多家長都不知道自閉癥是什么,也不了解自閉癥兒童的心理行為特點。因此,也就對自閉癥兒童的怪異行為無法容忍,甚至認為其故意為之。因此,我園通過專題班級家長會及個別約談的方式,讓家長們了解班級里自閉癥幼兒的情況,通過國內外已有的相關研究經驗,向家長說明實施學前融合教育對普通兒童社會性發展的促進作用,幫助普通幼兒家長減少顧慮。
3.利用特定的關注日向家長宣傳倡導融合教育理念。
1994年6月,聯合國教科文組織和西班牙政府在“世界特殊教育”大會上,發表了著名的“薩拉曼卡宣言”,確立了“全納教育”理念,強調各國政府和教育機構接納特殊需要兒童,并建立融合學校,保證特殊需要兒童接受教育的權利和機會。 但是,在中國,融合教育還沒有成為一種常態的做法。因此,普通幼兒園要充分利用世界自閉癥日、全國助殘日等關注日或公益活動的機會呼吁人們關注特殊需要兒童的教育問題,向人們宣傳倡導融合教育理念。在2018年和2019年兩年的時間里,我園聯合本地區其他三家合作園所共舉辦了7場國際自閉癥日宣傳活動,向近3800多名普通兒童家長宣講普及了融合教育理念。通過這樣的國際自閉癥日宣傳活動可以使師生和普通兒童家長認同接納融合教育理念,讓特殊需要幼兒和家長走進普通學校與普通幼兒一起游戲,營造關愛融合的學前教育環境,促進特殊需要幼兒和普通幼兒的共同發展,互相促進。
(三)幫助、支持特殊需要兒童家長進行積極的心理建設
特殊兒童的家長是一群更需要被關注的群體,他們經歷過絕望、逃避、自卑、自暴自棄、懷疑人生的各種心理歷程,不知道怎樣在家庭里幫助孩子康復、發展,承受了沉重的經濟和精神的雙重壓力。因此,首先要設身處地理解家長,耐心傾聽家長的心聲,努力創造一個使家長感到放松的環境,理解家長可能出現的強烈感情,為家長的傾訴保密。其次,要幫助這些家長進行積極的心理建設和早期干預專業培訓支持。開展特殊兒童家長心理輔導、舒緩壓力、團隊建設、家庭干預策略等方面的培訓支持,給他們帶去信心、支持和希望。通過支持家長更好地幫助、促進特殊幼兒的發展。
(四)提升特殊需要兒童家長在融合教育中的參與角色與效能
家長和教師是合作伙伴,在實踐融合教育的過程中,特殊需要兒童家長的合作參與和效能至關重要。家長是孩子一輩子最長久且穩定的支持來源,家庭是孩子成長的第一個環境,對孩子的未來是最具有決定性的環境。家長要提高自己的參與能力,并利用日常生活中的活動(如休息、娛樂、閑談、家務勞動等)對孩子進行教育和訓練,幫助他們彌補缺陷,以便孩子在學校、社會能更好地學習生活。
我們首先重視對家長的培訓和與家長的溝通,在與家長溝通時,不能只關注孩子的障礙,更要關注孩子的優點,肯定鼓勵家長,與家長建立信任、合作的關系,理解家長,因為理解是信任的基礎。其次,通過支持家長認識個別化教育計劃以及家長在其中的角色和功能;通過溝通與示范讓家長思考在融合教育中可以做到的事情;通過支持家人建立認知家庭是有所有成員共同構成,沒有一個人可以置身事外,孩子最主要的生活是與家人在一起的環境,家庭是孩子的第一個融合環境,家長要維持提供支持的力量,為孩子提供多元豐富的生活經驗,讓家長明白家人是孩子康復的重點目標和活動的最終決策者,當家長學習新策略并建立信心幫助孩子成功參與日常活動,學習和成長時,他人才可以為其提供幫助,通過示范問題解決的方式等策略,不斷提升家長在融合教育中的參與和效能。
(五)通過六訪家長工作制度增進與家長的溝通合作
普通幼兒園實踐融合教育更需要形成良好的家園溝通合作,家庭和幼兒園相互支持,共同努力,使家長能得到更多來自幼兒園的指導,使教師能得到更多來自家庭方面的支持。我園的“六訪制度”保障了教師與家長的溝通與合作,新生入園前的家訪讓教師提前深入了解特殊兒童家庭的特征、家庭互動方式及家庭功能表現,從中發現有用的信息,熟悉特殊需要兒童家庭,具體包括家庭成員數量、父母職業、親子互動關系、特兒表現等等。班級中的幾位保教人員分工合作,有的負責記錄,有的負責訪談,有的負責陪同孩子玩耍并觀察孩子在家的行為表現、能力發展等情況;一天不回園電話訪讓教師及時獲悉孩子未回園的原因,讓家長感受老師的關心;每天的接送時間隨訪讓老師和家長及時就幼兒當天的行為表現情況進行溝通交流;特殊情況約訪,老師會根據孩子近期情況,提前準備照片、視頻、觀察記錄等相關資料,就特殊情況與家長坐下來進一步深入溝通,共同商量對策,達成共識,及時解決幼兒出現的階段性行為問題;畢業后的回訪保障幼兒園及時跟進特殊需要幼兒進入小學后的融合適應情況,并根據情況及時提供必需的支持和幫助。
【本文系廣東省教育科學“十三五”規劃重點課題“在普通幼兒園實踐融合教育的支持策略研究”(課題批準號:2018ZQJK029)系列成果之一。】
責任編輯李少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