付文平
語文學科兼具工具性與人文性?!肮ぞ咝浴睆娬{日常的交流應用功能,“人文性”強調審美和樹人功能。語文備考的核心就是訓練學生“讀”和“寫”的能力,備考也無非是“閱讀”和“寫作”兩個模塊。兩個模塊互為先后,不能分割。先有讀的文本或材料,后有寫的驅動和任務,讀是基礎,寫是靈魂?!皩懽鳌奔仁且环N與讀者(閱卷者)交流的工具,也是學生表達思想、展現情操的最好平臺。寫作者要想打動你的讀者,必須在作文中兼顧工具與人文、感性與理性、內容與結構、材料內和生活外等諸多關系。下面就呈現在作文備考當中出現的一些處理失當的關系或問題。
一 、重對素材的識記而輕理解
寫作的目的是傳遞情感和思想交流,為了更好地達到目的,必須讓文章言之有物。因此,在寫作之前,不能忽略的一個重要環節就是對于寫作素材的積累。雖然說生活就是一篇作文,但我們不能將寫作等同于大而泛的生活,而應是生活的具體化。來自于生活的素材是寫作過程中反映生活體現交流的最好符號之一。在備考中,教師為了讓學生開拓視野,積累素材,八仙過海各顯神通,有的讓學生觀看視頻,有的利用微信讓學生關注公眾號,有的印發紙質資料等各種形式讓學生開眼,補充寫作“營養”。實際的作文備考過程當中,教師發素材積極,素材套餐猶如雪片一般四下紛飛; 學生背素材積極,往往一口吃下,囫圇吞棗。一到寫作,學生要么隨意堆砌;要么頭腦發懵,全然不知所用。究其原因,與對素材太過重碎片而輕整合,重識記而輕理解不無關系。
二、重宏大主題輕微小視角
如果說高考是千萬家校師生的指揮棒,那么高考題則是師生備考當中的最權威的指揮棒。過往的高考真題尤其是近三年的高考真題往往會在很大程度上“左右”下一年備考的方向。例如:近兩年全國1卷作文題接連出現了反映國家、社會方面的宏大主題。于是在今年的作文備考當中,不管是大的網絡平臺,還是小的各級各類學校,都把這類又宏(紅)又大的主題作為備考的一個相當重要的任務來抓。這在作文備考中本身沒有錯,但在實際的寫作中經常這樣的一個怪相:每次作文,學生不考慮用不用的上,往往先如數家珍地來一段宏大主題,口號喊的很響,似乎對社會最新動態,國家趨勢很與時俱進,但往往只是蜻蜓點水。作文就像一個空架子,沒有具體細微的生活體驗和感悟去填充,空洞的實在無物。之所以會出現文章有大格局而無小自我,格調看似高雅而內容蒼白空洞的怪圈,與沒有兼顧好二者有很大關系。
三、重拿來輕原創
魯迅先生在《拿來主義》這篇文章借“拿來主義”抨擊了“閉關主義”、“送去主義”等不正確的做法,主張人要運用腦髓,放出眼光,認真挑選自己來拿。如果將魯迅先生的“拿來主義”理論放到作文教學中,作文教學確實應該充分利用各渠道、各地方的優秀資源來為我所用,教師也做到了放出眼光,精挑細選地去拿。但在實際備考中,“拿”卻成了幾乎全部,作文備考難,怎樣形成系列,做到體系,要原創很難也頗費工夫,于是拿來專家、名校的“寶典”為我所用,或者東挪西借拼湊形成自己的東西。終歸是好,但總感覺少了自己的東西,忽略了學情、校情和地域之間的差別。還有一種拿來,更為普遍,那就是每次作文訓練拿來人家的題目,拿來人家的范文,沒有審題指導和范文的還不拿。拿別人的題目顯得穩妥,拿別人的范文顯得標桿高。但總感覺,這樣的“拿來”略顯輕浮。多了一點輕松,少了一點思考;多了幾篇遙遠的能束之高閣的他人美文,少了一份對自己學生更接地氣更真實的作文的欣賞。
四、重頭尾輕中間
考場作文哪個部分最重要,仁者見仁智者見智,如果一定要回答的話,通過下面的這些話則或許能找到答案,如:“題好一半文,花香蝶自來”,“作樂府(文)亦有法,曰鳳頭、豬肚、豹尾”。因此,在實際備考中,作文的頭尾(“頭”包括標題、開頭部分;“尾”就是作文的結尾部分)就成為了作文備考訓練的關鍵環節。一方面,不可否認,任何一篇文章的頭尾都是非常重要也很考作者功力的,正可謂“管窺一斑而知全豹”;另一方面也有從閱讀者(尤其是閱卷老師)的心理考慮,考場上的一篇文章的評判時間有限,文章的標題、開頭、結尾確實是最容易俘獲閱卷老師的心的。主客觀因素的疊加使得作文的頭尾相對于中間部分來說更加讓人“操心”。在平時的閱卷過程中,很多考生開頭結尾認真修煉,像模像樣,中間部分卻敗絮其中,不知所云。更有甚者,一篇高考滿分作文于結尾處引用了梁啟超《少年中國說》的“紅日初升,其道大光,河出伏流,一瀉汪洋”一句,此后的相當長的一段時間里,這句話要么在文章的開頭,要么在文章的結尾不分場合、不分材料的多次被學生照搬照抄、生搬硬套,類似的現象不勝枚舉。備考過程中,重對頭、尾的雕飾而輕對中間段的打磨,不符合寫文章的規律,也是對作文本身、對閱卷老師的不尊重。
五、重感性呼吁而輕理性分析
高考作文類型大致經歷了命題——話題——材料——材料+任務指令這幾個歷程。其中,最后一種類型比較公認的稱呼是“任務驅動型”作文。其本質仍然是材料作文,有別于傳統材料作文,通過在作文題材料中添加任務指令,加入到考生寫作過程和考試閱卷標準的定制之中。這樣的任務指令,用意是多方面的。一方面,是為了防止備考當中猜題押題的行為;另一方面,也是為了適當降低審讀材料的難度,對學生的寫作進行適當的引導和限制,旨在根治多年來久治不愈的話題作文的毒瘤。從根本來說,任務驅動型作文是想從命題形式的來改變作文的某些寫法。借用溫儒敏教授的話就是“高考作文要拒絕‘話題作文套路 和 ‘文藝腔,以智性作文”。什么叫文藝腔,我的理解就是考場作文(尤其是議論文)的寫作,過分追求文采詞藻而忽視了文章內容,柔弱、抒情式的感性呼吁太多,感性的東西多了,文章就顯得主觀空洞,沒有說服力。什么叫智性作文,就是要在作文中加入更多的客觀、綜合的理性分析,將問題分析清楚,把思路理順,做一個頭腦冷靜、思維縝密、思路清晰的作文人。智性作文在任務驅動型作文大行其道的今天,顯得尤為的重要。但考場上學生空洞感性的呼吁的文章遍地都是,真正用智性去行文的同學還太少,這是否從側面說明了作文備考的重感性和輕理性呢。
針對以上備考中存在的問題,提出以下改進的策略。
一、真實行文與文從思來相結合
寫作,歸根到底就是“我手寫我心”?!扒橐晕镞w,辭以情發”,“真實”寫作是一個以情發辭,以辭促思,進而深化思想的過程。它是為某種需要或思想而表達,是自我情感的真實流露。不要把寫作僅當做是一種程式化、功利化的工具。如今考場作文虛假編造的行為讓不少專家、閱卷老師到了不可忍的地步。近年來作文出題形式的改變讓以往作文謊話連篇的現象得到了打壓,“逼”的學生逐漸說了真話,但即便如此,很多時候學生仍然會言不由衷、空洞膚淺,這在很大程度上讓真話大打折扣,真話也就成立“空真話”、“假真話”。所以要讓學生說真話,還要從訓練學生的“思”上下功夫。課堂上讓學生多問一個為什么?原因是什么?怎么辦?并引導學生學會思考,幫助他們拓展思維,教會學生一些思考的方法。在素材的積累上,不要一味地強調廣度,而要提供一些帶有問題啟發性的素材讓學生從深度上去思考和消化。同時要讓學生對素材進行歸納整理,形成一個素材網,當然,這同樣需要“思”。
二、關注社會與體味自我相結合
“文章合為時而著,歌詩合為事而作”作文不是無本之木、無源之水,生活是作文的基礎,也是高考作文命題的立足點。特別是近五年作文考查的內容,很少像以往一樣從寓言故事中抽象出的哲理,也很少僅僅是道德品質方面的概念認識,而更多的是對生活中社會理念、現象或事件的思考和分析。尤其是近三年(全國1卷)作文的材料,都是緊扣社會熱點而展開的。所以如果仍是兩耳不聞窗外事,一心只讀教材文肯定不能寫好作文的。不僅是要聞窗外事,而且要聞千里之外,甚至萬里之遙的天下事。但是,如果僅僅是以一種看熱鬧事不關己的心態去聞天下事,那也絕對寫不好一篇文章的。如今的時代是一個萬物互聯的時代,時代的發展與每個人息息相關,我們每個人都是與國家同呼吸共命運。因此,每個人必須將自我置身于時代其中,增強國家興衰榮辱觀,做一個熱血有擔當的青年,明確自己的角色,找準自己的定位,方能交上一份滿意的作文答卷。
責任編輯邱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