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媚
自深圳市實施體育中考以來,學生參加體育鍛煉的時間增加了,自覺參加體育鍛煉的積極性有所提高,體育老師的教學熱情被激發,家長對孩子體育鍛煉的情況也愈加重視,但同時也出現了普遍存在的問題:應試現象嚴重。大多數教師和學生并不是將考試作為有效促進體育鍛煉的手段,當其是一門中考科目,因此出現了“考什么練什么”、“什么項目易得高分就教什么項目”的現象,這些問題不禁引起我的思考:如何避免這些現象?怎樣既能保證體育教學內容豐富多樣,又能在體育中考中取得理想成績?
一、體育與健康素養的內涵
1.什么是體育與健康素養
體育與健康素養又稱為學生體育學科核心素養,包括體育精神、運動實踐、健康促進3個維度,進而又細化為體育情感與體育品格、運動能力與運動習慣、健康知識與健康行為6個要素。根據教育部2018年1月高中課程方案和課程標準對體育學科核心素養維度的確定,體育與健康素養包括運動能力、健康行為、體育品德三個方面 。
運動能力是體能、技戰術能力和心理能力等在身體活動中的綜合表現,是人身體活動的基礎;健康行為是增進身心健康和積極適應外部環境的綜合表現,是改善健康狀況并逐漸形成良好生活方式的關鍵;體育品德是指在體育運動中應當遵循的行為規范以及形成的價值追求和精神風貌,對維護社會規范、促進社會風尚具有積極作用。
2.體育與健康素養的功能
體育學科的發展較之其它學科緩慢、薄弱。古代學校體育多以服從政治軍事的需要。新中國成立后,學校體育發展雖日益受重視,但學生體質下滑、體育教育應試化、運動習慣缺乏等現象說明體育學科在功能上的實踐剝離。作為基礎教育的中小學體育教育必須實行轉型,從“體能、技能”的單向提高向體育與健康素養的發展。
2016年9月13日《中國學生發展核心素養》正式發布,學生發展核心素養主要指學生應具備的,能夠適應終身發展和社會發展需要的必備品格和關鍵能力。體育與健康素養是學生在體育與健康課程學習過程中形成的基本知識、技能、方法和情感、態度、價值觀的綜合表現,是學生發展核心素養的重要組成部分,是發展學生核心素養在體育與健康學科中的具體落實,是體育學科在人的核心素養培養過程中的學科立場,更是體育學科實現本體育人功能的衡量標準。
二、如何在初中體育教學中培養學生的體育素養
課程學習是培養學生體育與健康素養的載體,如何通過體育學習,培養學生體育與健康的素養?
1.轉變觀念,樹立育人意識,提高自身素養
體育與健康素養的提出,要求體育教師改變以往主要強調運動知識和技能傳授,特別是碎片化運動知識、技術和技能教學的狀況,要從單純地傳授運動知識和技能的“教書匠”角色向通過體育教學促進學生形成學科核心素養和全面發展的“育人者”角色轉變。其次,體育教師要提高綜合素質和職業魅力。不僅體育方面的專業知識和技能要過硬,工作態度、文化基礎、品德修養、敬業精神等也應全面提高,充分發揮體育在促進學生身心健康、體魄強健方面不可替代的作用,凸顯自身價值和職業魅力,完成從“體育教育者”向文武雙全、德才兼備的“高素質者”角色轉變。
2.豐富內容,激發學習興趣,夯實身體素質
“考什么教什么”、“什么項目易得高分就教什么項目”不僅讓體育課程標準流于形式、失去意義,更讓學生對體育運動、體育課喪失興趣。根據學生年齡特征、學習基礎及身心發展的規律,合理安排豐富多彩的學習內容,如跑、跳、投、爬、技巧、單杠、籃球、足球、排球、羽毛球、乒乓球等,搭建激發學習興趣、培養體育與健康素養的平臺。
以中考必選項目200米教學為例,我完全打破傳統的起跑、彎道跑、加速跑、途中跑、終點沖刺等碎片化技術技能學習,將200米教學變為《各種啟動我最快》、《彎道跑動我最牛》、《你追我趕誰最強》、《沖到最后我最帥》……多個單元學習,每節課為學生創設復雜的體育學習情境,如《彎道跑動我最牛》單元,高速旋轉的口哨在老師放手的瞬間會怎樣?為什么會這樣?賽車車身、賽車手身體的動作是怎樣的?為什么要這樣做?身體靈活自如地操控靠什么?再通過三個有趣的游戲、兩項專項力量競賽,引導學生學習動作并用所學的知識與技能克服離心力問題,同時發展身體素質,培養學生敢于競爭、遵守規則等體育精神和欣賞他人的美德。
3.更新方法,迸發思想智慧,提高學習能力
只有豐富的內容,沒有科學的方法,就猶如海市蜃樓,可望而不可及。教師巧妙地設計教學方法,幫助學生啟迪思維,迸發智慧,提高學習的有效性,提升學習能力。每節課根據學習內容的不同,采用適宜的教學方法。體育知識類內容用啟發式、發現式、講解式、注入式方法等;動作技術的學習用情境法、示范法、游戲法、競賽法、講授法、演示法、觀察法、實驗法、討論法、練習法等;體能、素質的練習用游戲法、挑戰比賽法、分層分組練習法等。另外,利用現代教育技術手段、先進的教育技術裝備、整合課程資源優化教學方法,綜合提升學生的體育與健康素養。
4.科學評價,引發內在反觀,促進自我完善
長期的教學實踐中,產生了多種不同的評價標準和評價方法,如:相對評價和絕對評價;診斷性評價,形成性評價和總結性評價;定性評價和定量評價等。素養是內在的品質與特征,能力、品格是無法直接測評的,更不能用過去的評價方法去度量。需要在具體的任務中進行,通過測評學生在完成任務過程中的表現,再推斷他素養達成度是多少。因此,對于學生學習的評價,我在關注技術技能評價(絕對評價、總結性評價、量化評價)的基礎上,更加關注學習過程中學生的情感體驗、健康行為養成和道德品德形成過程的評價(形成性評價、發展性評價、動態評價),并在教學實踐中基于不同學習內容的特點,進一步細化可操作的評價指標與要求,同時使學生明確評價標準與要求,引導學生通過自評、他評、師評等方式,學會觀察、對比、分析、反思,不斷完善自我。
四、體育中考備考的幾點建議
1.去除功利,腳踏實地。帶九年級的老師一定要明確,要以提升學生體育與健康素養、終身體育為己任,不能鼠目寸光,只盯著中考的分數,更不能以千方百計搞好中考成績為目標。再者,提升體育與健康素養跟中考并不矛盾,沒有素養為基礎的高分只是曇花一現,這也是很多中考滿分的學生進入高中后體能、素質急劇下降的原因。三年的實踐,充分證明了體育與健康素養同體育中考成績密切相關,且成正比例,即學生體育與健康素養強,體育中考成績就一定好。
2.關注差異,細化教學。中考能否取得好成績,關鍵在于“尾巴”的多少,“尾巴”多,班級平均分自然被拉低。所以,無論從學生整體素養出發,還是從中考成績入手,關注個體差異、轉化后進生尤為重要。體育后進生分為三種,一是因為文化成績差,覺得自己升高中無望,而選擇放棄學習,在體育學習上表現出懶惰、被動甚至厭學;二是身體肥胖、體弱多病等身體原因,由于平常逃避體育運動,日積月累就成為了體育后進生;三是處于青春發育期的女生,出現害羞、敏感、焦慮的心理,在體育學習中表現出不愛動或不敢動、羞于跑步、跳躍。針對三種情況,采取不同的策略,讓每個學生課有所學,學有所獲,同時樹立學習自信心。
3.抓好基礎,循序漸進。初中生即使有中考任務,但仍不同于業余運動員,因此在安排教學與訓練時,應從最基本的項目開始,如:學生普遍較害怕跑的項目,安排時就要從短距離、慢速度起逐漸到較長距離、較快速度的推進,這樣才符合學生的身心需要,才能讓孩子們從不樂意訓練到積極主動訓練,達到循序漸進完成基礎素質訓練的目的。另外,從近些年我校中考必考項目來看,絕大多數學生選擇200米,由此可見,速度是考試項目的核心。為了提高跑速,天天做跑的專項練習、課課練速度力量現象普遍存在,學生不但偷懶抗拒,還頻頻出現腳痛甚至拉傷扭傷。老師們在安排練習時,要避免單一、頻繁、大量的針對性練習,應抓住身體素質的全面提高,通過各項素質、大肌肉群力量的增強促進速度的提升,并且身體素質練習的內容和手段也應易學易練,實效性強。
4.增強趣味,積極參與。學生對體育課感興趣的程度直接關系到學習的效果,要讓學生真正喜歡體育課并積極參與鍛煉。首先是重視學生的內心需求,包括直接需求和間接需求;其次,合理安排學習內容。開學初,向學生發放體育學習問卷調查,對全班學生體育運動愛好進行分析,再根據“目標統領內容”的原則,精心挑選學習的內容,盡量選擇學生感興趣、喜歡的內容,包括體能、身體素質訓練,也盡量讓學生感到愉快又有趣味,通過這些訓練減輕對體能、素質練習的逆反心理;最后,組織形式要靈活方法要多樣。如:以“知識天地”“學練提示”“頭腦風暴”“創關游戲”“小組競賽”“練習超市”等方式激發學生自我學習的動機、愿望和求知欲,通過“自主體驗”“同伴互助”“小組討論”“合作探究”等形式引導學生思考和學習。
責任編輯邱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