盧錫源
在當前以探究式教學模式為主導的大環境下,以教師設計的研學案為學習的載體,通過真實、現實學習情境(圖表、文字等材料),以設計相關問題鏈形式,讓學生通過自主及合作探究的方式進行有效的學習。通過地理問題的設計,促進學生對核心知識的理解,提升核心能力,發展綜合思維。
一、核心素養下初中地理“問題式教學”的理論依據
在地理課堂教學過程中,把時間還給學生,給予學生充分的思考時間、討論時間。學生是學習的主體,始終以學生的學為主,教師的教為輔助,學生手中的研學案是教師提供給學生學習的重要資料,是完成學習內容及提升學習效率的重要平臺,是老師在備課過程中從學生學的角度去設計的思路,所以說,研學案的設計很關鍵,設計合理得當,課堂學習效果能事半功倍。為此,我們在設計每一節課的研學案的時候,要做到全面、有效、有序。研學案設計其中最重要的一項內容是對問題鏈的設計,研學問題的設計應當成為整個課堂的中心及重點工作,研學任務安排,研學路線編排都應當以研學問題設計作為出發點來進行全盤考慮,問題鏈設計的好壞會直接影響至整個課堂的成敗。如何將知識融入到真實的問題情境中,讓學生面對真實、不確定的地理問題情境,綜合運用所學的地理基礎知識和基本技能,以“區域認知、綜合思維”為解決問題的思維方式,運用地理研究工具(各種地理圖表)在發現、分析、解決現實問題的過程中發展思維能力和培養行動能力(即地理實踐力)。比如在學習八年級上冊中國的自然環境《地形和地勢》這一節的教學中,我設計問題鏈的思路是通過讀圖找出主要地形區的分布位置(區域認識層面),然后評價這種地形的分布對我國河流的流向、水能的開發以及氣候的影響(綜合思維層面),對各種地形種類及其所占的比例分析其如何因地宜制地進行開發與利用(人地協調觀層面),通過實地考察或動手制作《中國地形的分布》的立體模型(地理實踐力層面)。
二、核心素養下初中地理“問題式教學”的具體實施
以八年級上冊中國的自然環境《地形和地勢》一節為例,通過閱讀《中國地形分布圖》等圖表設計如下一系列的問題鏈:1.你能根據左下角的圖例(顏色),在圖上找出四大高原、四大盆地及三大平原嗎?2.除了要找的高原、盆地及平原外,圖中還有其他地形類型嗎?如果有,請幫忙找出來。3.華北平原和黃土高原以什么山脈為界?你還能找出以山脈為界兩側的地形區嗎?4.結合學習過的地形種類,我國地形類型齊全和多樣嗎?為什么?5.根據山區概念及《中國各類地形面積比例》表,你能歸納出我國地形的另一個特點嗎?如何更好的發揮這種地形的優勢?6.圖上長江、黃河流經我國哪些地形區,能否從他們流經的地形區就可以推出其大致的流向?為什么 ?7.從地形的類型及河流的流向,可否推出我國地勢的一個特點?8.讀中國地勢三級階梯分布示意(北緯36度剖面)回答:北緯36度經過我國哪三個地形區?每個地形區的平均海拔是多少?三個地形區之間的海拔高差大嗎?從中你能歸納出我國地勢的另一個特點嗎?9.讀《中國主要大型水電站分布示意圖》回答:從地勢及水能角度說說這些地方為什么能建大型水電站?10.我國地勢的這種特點,使眾多河流向東流,便于東西交通,以及階梯間的水能資源開發外,還有哪些有利的影響呢?11.結合我國地勢特點,談談如何更好地開發利用我們的母親河——珠江。
三、核心素養下初中地理“問題式教學”應注意的問題
問題鏈的設計要循序漸進,由淺入深,并且要有一定的梯度性及連貫性,下一個問題的提出通常是以上一個問題完成及解答后為基礎而設計的。問題鏈的設計要有一定的思考空間,不能設計一下子就能回答出來的問題。所提出的問題要在真實且清晰的地圖等資料情境中去尋找及思考,讓學生在良好的視圖環境中總結出其分布特點及分布規律。問題鏈設計要符合學生的實際情況,以及學生已有的知識水平,整合當前最新的時事知識,融合到教學內容中。
總之,好的問題鏈設計會激發學生學習的動力及積極思考的空間,對課堂教學效果的提升有大的幫助。作為一名地理教育工作者,課堂教學是主陣地,要充分利用好課堂上的40分鐘,以研學案為主抓手,以問題鏈的設計為核心工作,讓學生從一個又一個充滿思考動力且有序的問題中,學習到對終身發展有用的地理知識,在課堂教學中真正落實地理核心素養。
責任編輯邱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