余李妹
思路不清晰、論證思維局限一直是學生在議論文寫作中出現的問題,而這些問題的原因則源自于學生論述類文本閱讀能力的低下和思維缺陷;《高中語文課程標準(2018年版)》提出了語文核心素養的四要素之一“思維提升與發展”。基于上述學情與培養目標,筆者認為,論述類文本教學應著力于學生閱讀力(包括閱讀的思維能力與整合能力)的訓練與提升,并遷移到寫作能力的提升,擔負起提升閱讀力與寫作力的重任。
一、立足教材,培養學生閱讀思路意識,進而強化作文思路的邏輯性
葉圣陶先生在《語文教學二十二韻》中指出:“作者思有路,遵路識斯真。”思路是作者在文中表達思想的路線,在論述類文本教學中,教師應培養學生的“遵路”意識與能力,在梳理文章思路的基礎上理解和把握文章觀點,感受文本嚴密的構思,并以此強化閱讀及作文思路的邏輯性。
以蘇洵《六國論》一文為例,全文采用了“總分總”的論證結構,首段提出中心論點“六國破滅,非兵不利,戰不善,弊在賂秦”;第二、三、四段設置遞進式分論點“賂秦而力虧,破滅之道也”“不賂秦者以賂秦者喪”“以賂秦之地,封天下之謀臣;以事秦之心,禮天下之奇才”,分別從“是什么”“為什么”“怎么做”的角度步步推進,對中心論點進行論證;尾段提出勸告和期盼“統治者應以六國破亡之事為戒,勿重蹈覆轍”。《六國論》的整體思路極其清晰嚴密,具有無可辯駁的論證力量。在教學過程中以之為例培養學生“遵路識真”的閱讀意識和能力,有利于強化學生思維發展的路徑化、層次化,幫助學生在寫作時用邏輯與智慧來為文章謀篇布局,明確先寫什么,后寫什么;重點寫什么,次之寫什么……如此便可規避寫作中“思路滯澀”“層次不清明”等邏輯混亂現象,逐步提升學生寫作的思維品質。
二、細讀教材,分析總結教材的說理方法,進而強化作文說理的邏輯性
“意猶帥也”,文章意旨的思辨層次決定文章的優劣。一篇議論文,應在思路嚴密、層次清晰的基礎上,增加論證的深度與廣度,方為優秀之作。因此,在教學過程中,引導學生立于文本的高處,走向文本的深處,在細讀、探究教材的過程中分析總結教材的說理方法,并將這些說理方法自覺轉化到寫作中,進而強化作文說理的邏輯性,增加論證的深度與廣度。
如朱光潛先生的《咬文嚼字》一文采用“援事析理”的說理方法,援“郭老改字”“蘇軾寫詩”“李廣射虎”“套板反應”“賈島吟詩”等事論證“運用文字時應咬文嚼字,具有嚴謹精神”。
引導學生對教材中“因果分析”“援事析理”“比較說理”等說理方法進行分析、總結、內化,將有助于強化學生作文說理的邏輯性,改變其在論證時“無話可說”“不會說”“論據不扣論點”等窘境,增強其說理的邏輯性。
三、教材閱讀與課外閱讀結合,開拓思維,提升作文意旨的思辨性
一篇優秀的議論文,應是立意深刻,內容豐富的。內容的豐富需要“引經據典”,而這恰好是眾多學生薄弱的地方,擴大學生的資源庫,加深學生對寫作素材的理解和記憶,開拓學生的視野與思維,應是論述類文本教學的重任。
(一)立足教材的理解、整合與記憶,將教材資源化
論述類文本教材是議論文寫作的經典,其不僅展示了嚴密的論證思路和說理方法,還傳達了典型的事例、名言名句與思想等文化內涵。引導學生認真分析、整合論述類文本教材,并將其轉化為寫作資源,這對學生“引經據典”意義重大。
(二)群文閱讀中開拓思維
“群文閱讀”是在教材的基礎上補充其他類型的文本(如著作、新聞媒體上的時事與時文、高考優秀議論文),引導學生閱讀,讓他們在閱讀中梳理文章思路、分析文章論證邏輯及方法、總結與記憶文章思想價值及事例名言,進而提高閱讀力和寫作力。
以“群文閱讀”來開拓學生的思維,應做好以下三點:
1.選文。進行“群文閱讀”,首先應確定選文與教材的關聯性,如主題相同(包括正面題材與反面題材)或主題相近;其次是選文在思想認知、文化視野、寫作技巧三個維度上要高于學生的平均水準,如此才能給學生以啟發。
2.閱讀與理解。群文閱讀時,要引導學生有意識地將教材與選文進行對比,尋找相似點和差異點,做好閱讀筆記,寫讀后感或做對比分析圖。
3.應用。引導學生將整合的閱讀內容應用到寫作中,并且反復使用。只有通過這樣的活學活用,才能促進學生反思,深化學生對群文閱讀內容的理解與記憶,才能更好地開拓學生的思維,提升學生作文意旨的思辨性。
責任編輯錢昭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