胡佳宏
分層遞進教學是一種面向全體、因材施教的教學模式,它強調了“教師的教要適應學生的學,要做到“因材施教,分層提高,讓尖子冒出來,使多數邁大步,叫后進 生不落伍,達到班級整體優化”。 分層遞進教學的核心是面向全體學生,正視學生的個體差異,使學生在自己原有基礎上得到發展,在每一節課內都能獲得成功的喜悅,從而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漸漸從要我學變成我要學,達到終身學習的目的。
一、分層教學的必要性
在初中數學人教版的教材中,教材以提出問題,思考問題、探究問題、歸納總結、練習鞏固的由淺入深的數序呈現知識要點,從粗略簡單的問題說起、通過一步步探究,逐步引導出精確、定量和抽象的結論、體現了數學學習的過程和規律。在例題方面有很好的示例作用,練習題題量適中,有利于教和學的鞏固提高,這是人教版改革后的優點所在。教材中也有不足的地方:第一是知識點呈現的密度過大,第二是理論闡述文字過長,圖形不夠豐富顯得過于抽象,學生在學習中易產生疲勞。第三是例題的單一性,練習題難度和題量不夠,不利于培養學生分析、解決問題的能力。再加上初中學生在生理發展和心理特征上的差異;對數學的興趣和愛好,對數學知識的接受能力的差異。從教材的不足到學生的差異性,“分層次教學”已經是一種更符合因材施教原則的教學方法。
二、分層教學的操作措施
1.分層走班。例如,我們將1、2班的學生的成績進行了AB分層,A班學生成績較為優異,B班學生則為基礎較薄弱的。A班學生在完成課本要求的同時教師還需提高學生解題能力及相應知識拓展性內容的學習。B班學生在教師的幫助下完成學習,提倡學生獨立達到教材基本要求,并反復訓練基礎運算,幫B班總結歸納解題思想和方法。
2.設置分層課程。a.備課設分層。例如,在初二“因式分解”教學的三個層次為:(1)由實例引出因式分解的定義與方法,舉出正、反例反復理解練習;(2)方法的應用,充分理解“因式分解其過程正好與整式乘法相反”,掌握提公因式法、公式法;(3)方法的拓展,從因式分解的練習過程中發現總結一般規律。b.教學設分層。我們在分層走班制中,可以讓一位老師教學AB兩個班,這樣教師在教學法中更能遵循由淺入深,由易到難的一般教學規律的基礎上,在知識和時間的安排上更能把握B班需要什么,A班不需要什么。前后連貫,以便兩個層次的學生都明白,教師在分層教學中扮演的不同角色,并對思維能力的發展起定向引導作用。在時間的安排上,B班的授課時間要得到充分保證,一般需要25至30分鐘。
三、考查評估分層
我們采取如下考查方法:1.單元測試卷:AB班分兩份試卷命題。A班試卷難度中上,基礎題60分,中檔題40分,提高題20分。B班試卷難度適中,基礎題80分,中檔題20分,提高題20分。期中期末綜合測試卷AB班則采用一份測試卷,總分120分的卷子,基礎題占70%,中檔題占20%,提高題占10%。2.平時單元測試注重考查AB班的基礎,適當的提高題能拓廣學生的思路,也能考查B班學生能否進入A班的主要參考因素。期中期末綜合測試卷則面向AB班全體學生,同一份卷同一個評分標準,則能考查學生在同一道題目中怎么思考及解題是否規范,也是檢驗教師的教學成果。 3.學生的期中成績或期末成績,再結合平時的聽課、作業以及智力因素等情況,作為學生是否在A班就讀,或是B班學生進步到A班學習的量化依據。
四、分層走班制實施成果展示
在1、2班B班中隨機抽取了12名學生的初三學年考試成績直至到中考成績,我們不難發現在初二升初三的期末成績不理想的學生,在中考都有穩定的發揮甚至有更好的表現。而中考成績體現出B班教師一直強抓基礎訓練在中考中有很好的體現。在1、2班A班中隨機抽取了12名學生的初三學年考試成績直至到中考成績,學生在中考中成績非常優異,大多數學生在初三上學期的成績中是穩步提升且在初三下學期保持穩定發揮,這說明分層A班中教師注重提升學生的思維邏輯能力以及在基礎打牢固的前提下讓學生有更好的學習空間及思考空間,這給中考試卷中的壓軸題埋下了很重要的解題基礎。
總的來說,通過分層走班制的實施教學,能讓學生在原有基礎水平上有所提高,彰現示出它融教材、學生、教法于一體的特點,并且各班的考試成績分差并不出現明顯的拉大。這說明分層走班制的實效性及高效性,讓學生們把數學知識“吃得好”“吃得了”以及“吃得飽”,達到班級整體優化發展。
責任編輯徐國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