溫玩珍
長期以來,我們的教育一直存在兩個誤區:一是重視知識掌握,卻忽視了思維和能力的培養;二是重視共性提升,卻忽視了個性發展。陶行知先生有言:“創造始于問題,有了問題才會思考,有了思考才有解決問題的方法,有問題雖然不一定有創造,但沒有問題一定沒有創造。”那么怎樣才能激發學生的問題意識,讓學生主動發現問題,敢于提出問題,善于提出問題,勇于解決問題,從而培養學生的創新精神和實踐能力呢?在此我結合自身實踐,提出幾點淺見,僅供同仁們參酌。
一、轉變觀念,實現 “以教師為主導”向“以學生為主體”的教學模式轉變
首先是轉變觀念。“以學生為主體”,要求教師要想方設法激發學生的求知欲,主動尋求解決問題,教師在課堂上以“釋疑解惑”的形式服務于學生。如果不從觀念上予以轉變,那么任何形式的激發,其實都只是形式上的變化。只有站在學生“問題意識”培養的高度,才能真正實現教學模式的根本轉變。
當然,這并非削弱教師的主導作用,只是教學方式的轉變:教師在教材分析、教案設計及教學手段的運用上,應當圍繞如何服務于學生這個學習的主體,想方設法調動其積極性,讓學生真正參與到教學中來,才能保證課堂教學的實效性。
一方面學生學習的積極性,使學生從“要我學”轉變為“我要學”,即努力“活化學生主體”;另一方面要努力發揮教師自身的主導作用,即“優化教師主導”。只有這樣,教為學服務,因學施教,才能實現教學相長的目的。
二、落實行動,多維度實現“灌輸式”教學向“問題式”教學模式轉變
(一)營造踴躍發言的課堂氛圍,讓學生敢問
筆者曾做過調查,大約有50%的學生在課堂上因為“恐懼”基本上不會提問或者很少提問。由此可見,建立和諧的課堂氛圍是多么的重要。
學生的好奇心、求知欲必須依賴于一種輕松的氛圍才能得以發揮。所以教師要積極營造一種和諧安全的課堂氛圍,以尊重、愛護的態度積極引導,有意識地鼓勵學生提問。即便學生所提的問題有些幼稚,也應給予鼓勵;尤其對那些不循常規、思維獨特的學生,更應給予充分的肯定和贊賞。教師以親切、鼓勵、肯定的方式,循循善誘,自然會給學生帶來精神鼓勵,變不敢問為敢問。
(二)優化課堂結構,讓學生勤問
教師應盡可能改變以前“填鴨式”的教學模式,優化課堂的教學結構,留給學生充分的時間去提出問題,讓學生勤思考、勤討論、勤質疑。
比如學生有問題就可以填寫問題卡,然后教師針對所提問題或單獨解答,或通過討論等融入課堂教學中。同時教師針對學生能否提出問題,能否提出科學的、有探究價值的問題,以及能否提出癥結問題并有解決方案等不同層次,給予不同的加分,以激發學生提問的熱情。這樣把學生置于“問題情境中”,有助于學生養成了勤于思考的習慣。
(三)激發學生問的興趣,讓學生樂問
興趣是最好的老師,也是誘發學生發現問題、解決問題的酵母。興趣是人的內心深處力求認識某種事物或愛好的活動傾向,它是觸發個體從事某一行動的內在動力。興趣會讓孩子在學習中處于亢奮狀態,從而集中注意力,思維敏捷。
比如教授乘法時,我給同學出了一道題:1+2+3……+100=,先算出來的前20人可免作業。學生大都興趣盎然,積極與我探討解題方法,好幾個學生領會到高效的算式(1+100)×50=5050。這種教學方式激發學習興趣的效果是顯而易見的。
三、形成習慣,讓“問題意識”成為學生的“核心素養”
新課改成效顯著,但距離立德樹人的要求仍存在差距,其中最主要的一項就是“重智輕德,單純追求分數和升學率”,以致學生的創新精神、社會責任感與實踐能力仍然較為薄弱。
當前的現實問題就是學生“問題意識”的培養——讓“問題意識”成為學生的“核心素養”。只有從核心素養的高度上去把握,才能徹底地改變當前存在的“知識本位”現象,細化和落實對未來人才的品格和能力。
教會學生再多的知識,也不如教會他們學習的方法。讓學生學會提出問題,學會思考問題,學會解決問題,以形成獨立學習的習慣,讓“問題意識”成為學生的“核心素養”,這應該是當前教學模式改革和轉型的著力點和重點,這也是從“知識本位時代”走向“素養本位時代”的轉折點。
“教育真正的目的就是讓人不斷提出問題,思考問題。”問題是自主探究式學習的起點,是開啟任何一門科學的鑰匙。問題意識的培養,是新課改下素質教育的呼喚。
責任編輯黃佳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