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冬梅
當前很多學生都只是停留在閱讀的表面,只有閱讀的行為,還沒有進入高品質的閱讀。學生的“語言、思維、審美、文化”等方面的語文核心素養大打折扣。 如何改變這一現狀呢?
一、高度認識小學生整本書閱讀指導的重要意義——是教育改革的必然要求
僅靠課本上數量有限的幾篇文章,是不能滿足好奇心和求知欲高漲的孩子們的。新一輪課程改革圍繞“立德樹人”和“學生核心素養”展開。邏輯思維、語言表達(包括口語表達和書面表達)和人文素養是新課程改革特別強調的核心素養,而這些素養取決于學生的閱讀水平與閱讀品質。《語文課程標準》也明確指出:“培養學生廣泛的閱讀興趣,擴大閱讀面,增加閱讀量,提倡少做題、多讀書、好讀書、讀整本的書”。因此從積累語言、培養語感、發展思維的角度說,學好語文更多要依靠課外閱讀,依靠整本書的閱讀。
二、探索提高整本書閱讀能力教學的策略——是提高小學生整本書閱讀能力的關鍵條件
1.推薦書目,興趣引路
教師應當根據學生的閱讀能力、思想狀況、年齡特點、興趣愛好和教育需要,遵循經典性、趣味性、開放性的原則,幫助他們選擇有益的、感興趣的讀物,題材廣泛的書目。可以采用課標推薦書目、教師推薦書目 、問卷調查孩子認可書目 、問卷調查家長推薦書目 。在教師推薦書目時,也可結合教材,帶動從篇章過渡到整本書的閱讀。如結合《猴王出世》《赤壁之戰》等課文就推薦閱讀有關的歷史故事書《三國演義》、《西游記》等;學了《巨人的花園》可推薦學生讀《安徒生童話》《格林童話選》等,課內向課外延伸。
2.習得方法,提高效率
(1)課前導讀課:如何引領孩子進行一本書的閱讀,包括推薦閱讀就是讓學生把讀過的,認為值得與大家分享的作品推薦給其他同學閱讀。薦讀重在一個薦字,就是怎么薦,以及如何使自己的薦讓其他人能夠接受。
(2)讀中推進課:通過課堂指導學生如何閱讀,教給學生精讀、略讀、瀏覽、速讀等方法;指導學生合理使用工具書及如何搜集信息、處理信息;指導學生邊讀邊思考,提高理解能力、評價人物和事件的能力及想象創新的能力等。并逐步培養學生探究性閱讀和創造性閱讀的能力,提倡多角度的、有創意的閱讀,利用閱讀期待、閱讀反思和批判等環節,拓展思維空間,提高閱讀質量。為了使閱讀持之以恒,堅持到底,更見成效,教師必須在閱讀持續了一段時間之后為學生構建一個閱讀平臺,使他們可以及時分享閱讀心得,吸收新的觀點,激發新的思考。
(3)讀后交流課:在孩子閱讀完了一本書之后以各自喜歡的形式匯報閱讀的收獲,提高學生的閱讀質量;組織學生交流閱讀的方法,以及閱讀過程中的收獲、感悟或困惑,也可對書中的人物及寫法進行評點;還可把讀過的內容,自編成小品、課本劇等形式進行表演。
在指導學生閱讀的課例中,筆者也作過多方面的嘗試:如《青銅葵花》導讀課,指導學生如何去讀一本書,包括封面、前言、作者、目錄等;如《中國民間故事》閱讀中期匯報課,指導學生如何走近人物,如何去進行整本書的閱讀;又如《走進〈西游記〉閱讀分享交流課》,在分享交流中引導學生總結閱讀方法。設計了一個“閱讀方法我來說”的環節,“在閱讀過程中是否碰到過困難?如何解決的?”讓學生提出問題和解決問題的辦法,并把方法進行精煉概括,自行到黑板上板書,為接下來的進一步閱讀提供了方法的借鑒。通過這些課例的交流,學生能習得閱讀的方法,用以指導下階段的閱讀,提高閱讀效率。
3.榜樣示范,共同成長
(1)老師帶頭讀書
每次的閱讀課或讀書時間,和學生一起讀書、筆記,每次讀書展示周,老師和學生一起撰寫讀后感、共編閱讀小報,利用自身閱讀的狀況、習慣等潛移默化地感染學生,以示范作用帶動孩子,讓孩子們在不知不覺中愛上閱讀。如每節課課前五分鐘,為學生講小故事,講自己書中看到的內容,設置懸念,吸引孩子們的興趣,然后告知其出自什么作品,想了解可以通過看書去獲知。如在五年級第六單元的經典名著學習過程中,每節課都為他們講一段精彩的《西游記》,孩子們聽得津津有味,但是又覺得吊胃口,情節發展太慢,然后自己爭相購買,自己一睹為快。
(2)同伴互助引領
孩子們在學校里接觸得最多的是小伙伴,伙伴間的言行舉止也會互相模仿的,因此,重視在同學中樹立榜樣,帶動其他同學也是一種好的方法。教師應充分了解本班孩子的閱讀情況,對愛閱讀的孩子多加表揚,輪流請他們在閱讀課或語文課前五分鐘里講故事,讓他們把書帶回學校,向同伴們介紹書的主要內容,精彩的片段,然后互相借閱,課后交流讀書心得,討論故事情節,在學習伙伴中形成課外閱讀的氛圍,讓閱讀成為像游戲一樣的童年生活,這樣就容易形成人人愛讀書的氛圍。【本文系學校課題結題,課題編號:GDXKT21237】
責任編輯邱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