何秀釗
一般情況下,小學生寫作前出現思路閉塞,構思零亂,對故事的構架能力差的現象。從教學角度看,這是一個教學障礙。教師應如何通過“解決問題”教學來排除這一障礙呢?我采取的方法是:在寫作輔導課上拿出五至十分鐘來,讓學生帶著老師提出的問題閉上眼睛,擺脫外界的干擾,盡量進入思維狀態,讓他們步入“智力開發區”,展開豐富的想象。其目的在于培養學生獨立的思維和想象能力。
采取“閉目”這一方法有兩個較為突出的作用。
一、拓展思維空間
在寫作輔導課上適當讓學生閉目深思可激發學生思維的火花,讓他們主動去追想與寫作有關的內容,尋找新的思路,開闊思維空間。這對學生的后續學習起著積極的作用。例如,在輔導《窮人》這一故事的續編時,我采取了這一辦法:
1.引導學生有主次地觀察課文中的插圖。
2.著重理解“漁夫皺起眉,他的臉變得嚴肅、憂慮。……‘你瞧,他們在這里啦。桑娜拉開了帳子”這一場面。
3.請學生閉上眼睛,站在第三者的角度去“看”漁夫舉起馬燈看著酣睡的孩子的場景,去“聽”他們的每一句話。
在此,學生的主動性和積極性被激發了。他們閉上眼睛,漸漸進入狀態。接著我提問兩位中等生,都能有條理地說出他們所想象的內容,并緊扣中心。
課后在與學生的閑談中進一步肯定了這一方法的可行性。他們說:“像看電影一樣,一幕幕,歷歷在目。”在批閱初稿時我發現許多學生都能細致入微地把“看”到的場景、人物的表情變化及動作刻畫出來。
有個學生是這樣寫的:“外面的風刮得更猛了,仿佛要把整個屋子卷走似的,不知從什么地方刮來的什么東西敲打著小屋的門,安然的孩子不時發出陣陣微小的震驚。”另一位學生也這樣描寫了漁夫的感情變化:憂慮——高興——鎮定。
思維是人以已有的知識為中介,對客觀事物的概括性的間接反映。第一位學生描寫屋外刮大風的情景,這是以過去的知識經驗為中介對客觀事物的反映。他通過前文那種惡劣天氣的描寫為中介去感知,預測接下來的仍是狂風怒吼,橫行無忌,肆無忌憚的場面。第二位學生描寫漁夫的感情變化則是對同類事物之間的規律性聯系的反映。他將漁夫主動提出抱回西蒙的兩個孩子到以后面臨的生活問題這一現象進行概括,由現象到本質,由外部聯系到內部聯系,加深對人物情感變化的認識。
二、培養想象能力
一些抽象的場景可在這個過程中通過摸索、創造,使其形成新的解題思路和寫作構思,擺脫個人生活的小環境,形象地掌握自己沒有感知的和無法感知的事物。如我在輔導學生寫《雨中情》這篇習作時,也是從學生的閉目中取得教學效果的。具體做法是:
1.讓學生弄清楚本次寫作的要求后,鄭重強調:要把自己擺進去,并確定“我”在故事中的地位,充當什么角色。
2.列舉兩個片斷:①我頭頂書包,一邊咬牙切齒地咒罵:“這鬼天氣,偏偏在這個時候下雨。”一邊踉踉蹌蹌在向那個頂傘的同學奔去……②一個跛腳的女同學走在我的前面。突然,她身子一斜,右腳向前一滑摔倒了!……
3.讓學生帶著上面的問題和片斷閉目思索十分鐘,定下心來,細細品味,從中捕捉人物的特點,想象那動人的一幕。
4.提問不同層次的學生,讓他們把剛才的境況和人物的特點說出來,互相補充。
5.布置習作。
初稿交上了,有個學生寫出了一個多么令人痛心的場面:在一個大雨傾盆的上午,作者在上學的路上看到一位殘疾女同學摔倒后想扶她而最終又沒有扶她。在“我”愧疚不安時,自己卻重重地摔倒了,這時她走過來,向我伸出一只柔弱的手……
小作者被片斷②的情節吸引住了。她針對片斷②的情節在閉目中展開想象,在頭腦中獨立地創造出人物的新形象,故事的新情節。對殘疾女同學的人品來一個大膽的、有創造性的設想:多么堅強而又善良啊!同時又提示了自己不太光彩的內心世界。通過對比,通過反襯作用來反映主題,這樣使文章顯得有血有肉,情節動人。
“閉目”不僅在寫作教學中有如此作用,在閱讀教學中適當使用也是有明顯的效果。
責任編輯羅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