吳雅琦
美育作為一種教育和自我教育的方式,其目的是為了提高人的生存質量,培養和發展人的感性能力,包括感受力、鑒賞力、想象力和創造力等,并且對人性進行塑造和改造,發揚人性中美好、光明、崇高的一面,使人的世界變得更加美好。為此,在本學期美術教學中我主要做了以下幾個方面的探索。
一、主題繪本的創作
和那些陳列在書店里,有著考究裝幀的大師級繪本不同,孩子們的手制繪本樸素、稚嫩,有的絮絮叨叨,有的思維跳躍,還有的簡單幼稚。但是,這種稚拙與異想天開,卻讓作品呈現出真實而可愛的生命力。成就“經典完美之作”從來都不是孩子們的終極目標,他們更渴望讓周圍的人走進屬于他們的美妙世界,理解和接受他們。從孩子們的繪本中我們也能了解到他們的認知能力,他們的情感、心緒、性格、興趣和愛好。與孩子進行繪本創作交流的過程,也是我們與孩子心靈溝通的過程。
教師應珍視學生的作品,分享孩子們的創意和詩意,毫不吝嗇地送上贊美和鼓勵。教師要做孩子最忠實的聽眾,只有當你彎下腰,與孩子同一個角度看世界,才能傾聽到孩子的聲音,分享他們奇妙的世界。
二、美育與感恩教育
“美與感恩”是息息相關、相輔相成的。美育可以引導學生發現美、感受美,從而熱愛自然、生活,對生活的點點滴滴產生感恩之心。如何在美術教育中開展感恩教育呢?感恩大自然;感恩生活;主題創作活動(父親節母親節等);任何一堂美術課,都可以讓“感恩”教育貫穿其中。
如一些集體創作活動中,大家你幫我、我幫你,合作探究,團結協作,感受到友情的可貴;在折紙添畫活動中,同學們對自己制作出來的作品感到無比有趣,他們能感受到生活的樂趣,因感受到生活的美好而感恩生活;在傳統文化課程中了解到傳統節日的起源、風俗特點以及它所包含的傳統意義,傳承文脈,豐富文化底蘊;在設計活動中,孩子們則看到了自己的智慧,理解美好的生活是靠自己創造出來的。
三、從廢紙簍里生出的美術課
美術課上經常產生“廢紙”。一次上課,為了提高課堂教學效率,上課之前,我用8K素描紙為班上每一個孩子剪了一個圓形,剪完后,我整理好圓形作業紙,將剩下的廢紙扔進了垃圾簍,把垃圾簍塞得滿滿的。整理干凈辦公桌后,我望了望這滿滿一簍白晃晃的廢紙,心想一直教育學生要節約紙張,今天這么多剪下來的紙張扔掉怪可惜的,怎樣能讓這些紙張發揮它的作用呢?于是我重新從廢紙簍里拿出了這些廢紙,我拿著這些紙翻來覆去仔細的觀察,也許是剛上完“魚”相關的課程,我從這剪下來的廢紙中發現了魚的形狀。在不斷地折、拼、擺的過程中這張廢紙居然能變出各種各樣有意思的魚的形象。生活中有很多我們看似無用的東西,只要我們肯動腦、巧動手就能化腐朽為神奇。
“大美育”包括學校美育和生活美育,培養孩子們審美意識、提高孩子審美素養是一個長期的過程。我們要讓每一個孩子能夠通過美育的熏陶,在生活中不僅是去創造,更重要的是去發現美和欣賞美,讓自己的日常生活得到美化。每個人都可以追求美的生活,都可以參與到藝術當中,讓自己成為“生活藝術家”。
四、美術榜樣教育
少年兒童容易受到周圍群體的影響,我國從古至今都很重視榜樣教育。對于小學生來說,校園不僅是他們的學習場所,也是他們成長的重要環境,為了學生的全面成長,當今校園也在逐漸虛擬一些社會化和未來化。在新的美術課程理念下,美術評價的作用不是甄別學生或者作品的好壞,而是需要通過評價來促進學生的發展,調動學生對美術學習的向往,有時簡單的分數或是等級評價不僅沒用作用,可能還會打擊學生,所以需要探索評價的新的多樣的形式。
如:天天有藝展——以公共藝術展推塑榜樣群。在孩子周圍建立起傳遞正能量或是弘揚某種特質的榜樣群。
時時有推送——即時分享學習的成果和感動。美術老師可以利用微信群、QQ群等交流平臺和家長即時交流學生的美術學習成果,分享學生在美術學習中的點滴進步和感動。
年年有“大咖”——用普選成就藝術大師;小學階段的學生自我意識逐漸發展,他們會自主選擇喜歡或是欣賞崇拜的人作為自己的“偶像”,通過美術學習,學生也會認識到美術世界中的一些比如畢加索、梵高、齊白石這樣的大師,會對他們產生崇拜和尊敬。美術老師可以挖掘塑造一批學生身邊的“藝術大咖”,讓學生喜歡并模仿這些“大咖”身上優秀的美術技能、學習品格。
期期有“雷達”——讓美術素養融入全面評價。常規的以ABC為等級的評價,雖然明確,但不夠具體,也不能體現學生在整體年段中的學習情況,可以使用“雷達圖”評價法,設立評價標準,
在小學美術教學中應做到畫、說、寫的有機結合,讓孩子們盡情地畫、開心地說、有趣地寫。兒童的心裝著我們意想不到的奇妙世界,一塊石頭、一片樹葉,在他們的世界里都可以變成神奇的藝術品,我們要做的就是選擇孩子們感興趣的題材,選擇適合孩子們表現的題材,選擇有極大創作空間的題材,挖掘他們的童心,激發他們的創作欲望和創作激情,讓學生在自由的天地里創作出生動的兒童畫。
一學年匆匆而過,這學期我們美術組既忙碌又愉快,我們努力貫徹新課改的理念,以學生為主體、為主導,為孩子們創造自由表達、自由探索、自由創作的機會,通過教學讓孩子們能感知美、欣賞美,從而創造美。在本學期開展的各項工作中,我們全組努力轉變教育觀念,理清思路,站在新的教師角色位置感受新課程給教師與學生帶來的創造和發展空間,在其中教師與學生共同進步,共同成長。
對于未來美術學科,我覺得還可以有以下方面的突破:1.充分利用社會和自然資源,如多帶孩子到大自然中進行寫生,或直接到美術館、博物館中進行美術學習,讓孩子們學到的不僅是繪畫技巧,更重要的是了解美術的作用,奠定將美術應用在社會中、生活中的意識。2.中國特色藝術課程,剪紙、扎染、版畫、陶藝、國畫、建筑(客文化背景下對客家圍屋的文化初探、徽派建筑、蘇州園林等)、皮影戲等。3.美術微課堂,線上美術課堂,老師一人精備至少一節微課通過線上平臺進行展示,讓孩子們隨時隨地感受美術課堂的魅力。
責任編輯錢昭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