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綺云
中華優秀傳統文化是中華民族智慧的結晶,具有很高的審美價值和很強的藝術感染力,對于陶冶學生情操,培養審美能力,提高學生文化素養,至關重要。而在小學語文課堂教學中,就需要我們去慢慢地發現、開采、融合。所以在小學語文教學中結合一些淺顯易懂的傳統文化知識,對夯實文化功底,提升人文素養,提高鑒賞能力都有幫助,同時還能培養學生們的愛國熱情和民族自豪感。
一、教學漢字時引導學生感悟漢字之美
在小學低年級階段,以識字教學為主,漢字有象形、會意、形聲等之分,對于初入學的學生,我們當然不可與他們講這些,不然學生會覺得無聊,甚至對漢字產生厭煩,所以,我們不妨在學生學習漢字之時,給他們講講關于漢字的小故事,讓學生從故事中感悟漢字的美。
在教學漢字“家”時,我告訴學生“家”字中下面的“豕”是今天的“豬”,但是涵義不同,“豬”在今天代表又臟又笨,但古人在造“家”這個字時,上面的“宀”是房子,下面放的卻是一頭“豬”。為什么呢?中國人從古代就喜歡豬,也喜歡養豬、吃豬肉,其實在古人心目中的豬,是聰明又勇敢的。
漢字教學不能為了教而教,要聯系古人造字時的意思,讓學生在學習它的同時,了解字的實際含義,了解我國古代的造字文化。低年級的看圖識字教學,圖與字自然有些許相似之處,所以在學習時要先出示圖,再與字進行比較,這樣便于學生識記字形。通過對比,學生不但對漢字產生了興趣,還會對古人的智慧由衷地佩服,從而樂于學習。
二、古詩教學時讓學生感悟中華傳統文化的魅力
閱讀古詩,重點不在閱,而在于讀。在教學古詩時,我先示范朗讀,要求學生認真聽,然后自讀,在讀時,要求學生每個節奏要有輕短的拖音,有極短暫的停頓,還要注意語氣的輕重、語調的高低等,有條件時,還可以配上音樂,讓學生通過動聽的音樂,想象畫面,從整體上感受到詩中所蘊含的真正情感,從而提高學生學習古詩的興趣。
很多古詩詞中滲透著中華傳統節日的文化習俗,例如:我在教學《元日》時,除了傳授語言文字知識外,還認真分析了探究文本中的傳統文化內涵,了解各地春節中的風情習俗,了解認識春聯、書法等中華傳統文化的歷史;可以讓學生們通過查閱資料了解了從“桃符”到“春聯”的演變,查找關于“屠蘇”的知識。
在語文三年級下冊的第五單元中,整個單元的主題就是圍繞著“中華優秀傳統文化”來開展的,所以學生在學習這一單元的過程中,長時間徜徉在中華傳統文化——對聯、節日的海洋中,并注重積極嘗試和點滴積累,很好地受到了優秀中華傳統文化的熏陶。
三、在誦讀經典中讓學生領悟中華傳統文化的內涵
我國教育學者朱永新先生認為:“學生階段是人生讀書的黃金時光,要讓學生大致瀏覽和把握人類文明中最經典、最精華的內容。這已經不是一種單純的讀書行為,它對學生良好德性的養成具有深遠意義。”
在誦讀經典過程中,我們可以結合學生不同的認知水平以及心理發展的特點,采取多種方法開展經典誦讀活動。例如,可以運用多媒體,激發學生對經典學習的興趣;可以全校性地開展經典誦讀活動,給師生們搭建平臺,讓全校師生都能感受到經典誦讀所帶來的快樂;可以鼓勵師生通過多種形式的表現手法呈現經典誦讀的精華部分。
當然,在語文教學中融合中華優秀傳統文化還不止這些方面,我們還可以通過其它的方式方法來教會學生感知感悟,從而使其形成健全的人格。我國燦爛的五千年文化歷史,有著無比深厚的底蘊,有著無比豐富的知識資源讓我們去開采、去發展,小學語文教學只有適應新形勢、新要求,在課堂教學中融合中華優秀傳統文化教育,才能在文化傳承的宏偉事業中有所作為。讓我們從現在做起,在語文教學中肩負起傳承民族文化的重任,依托積淀千年的華夏文化,不斷融入傳統文化,使中國傳統文化不斷傳承,展現出更加迷人的魅力。
責任編輯龍建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