萬小龍
兒童以自己眼光的看事物,以自己的思維想問題,以自己的方式做事情。很多老師并不了解兒童,常常忽略“兒童是兒童”這一兒童本性。“兒童思維”是現實的,是兒童思維發展的起點。充分用好“兒童思維”能起到孕伏的作用。下面結合北師大版小學一年級數學上冊第七單元來談談學生在自主學習中對所學內容進行“再創造”的一些做法。
一、“再創造”體現在學生自主意識的涌動上
在教授北師大版一年級第七單元《古人計數》時,我根據教材內容改編成這樣一個教學情境。羊圈里關了11只羊,牧羊人坐在羊圈旁,身邊有9顆小石子和1顆大石子。古時候,人們用石子記錄事物的數量,每出去一只羊,就在地上擺1個石子,學生隨著老師點擊課件一起數,當出來第10只羊時,牧羊人驚訝了,沒有可用的小石子了,怎么辦呢?小朋友能幫牧羊人想辦法嗎?
“可以用大石子來代替”“可以用小棒來代替”“可以去找小石子”……學生們在問題的激活下,忙著幫牧羊人想辦法。我因勢利導地追問一位同學:“你為什么不用小棒代替,也不用大石子,而要去找小石子呢?”學生回答說:“當每1只羊用小石子表示時,就不能用其他東西表示了。”同學們也紛紛贊同,可問題是沒有這么多小石子,牧羊人需照看羊,又不能離開,怎么辦?同學們又一次陷入思考中……這時,有位同學舉手說:“用大石子表示10。”我把大石子擺在第10個,問學生:“是這樣嗎?”有位學生急匆匆地說:“不對,這樣大石子還是表示1只羊。”我把問題又一次拋給學生,并進一步提示學生:“剛才這位同學說大石子是表示第10個還是10個?”學生們在老師的提示下說:“10個。”“需把前面9個小石子拿走,就用1個大石子來表示10個。”
這時,大部分學生對于教學難點“10個1就是1個10”有了初步的認識。好的情境應該站在學生的角度來設計。如果讓學生身臨其境,那么學生的潛能就可以得到充分的激發和釋放,學生也敢于表現自己獨特的想法。可見,掌握兒童的心理,運用“兒童思維”來教學尤為重要。
二、“再創造”體現在學生自主探究的充實上
學生根據教學情境與老師一起交流,對于教學的重點和難點有了一個初步的認識后,我讓學生根據情境的意思把石子換成小棒在課桌上擺一擺……我請其中的一名代表上講臺展示他的想法。他說:“因為已經準備了20根小棒,所以11只羊也就應該擺11根小棒。”我請全班同學一起來議一議。有一位同學說:“我不同意他的想法,老師需要我們按照圖的意思擺,也就應該先把10個一捆在一起變成1個十,再擺1個一。”接下來,我讓學生在計數器上撥一撥,讓學生在撥的過程中明白“10個一也就是1個十”,進一步介紹計數單位“十和個(一)”……
三、“再創造” 體現在學生自主展現的機會上
學生學習“湊十法”時,我先給學生出示一組題。
第一、二組:
10+6= 10+7= 10+4=
第三、四組:
9+7= 9+8= 9+5=
讓學生分組比賽做題,1分鐘后我讓學生上講臺匯報,一、二組的同學匯報很快,正確率高;三、四組有些同學才完成了1題,有位同學上講臺時還借助扳手指計算。當我宣布第一、二組獲勝時,有位同學說“他們的題目太容易了”,于是請三、四組的同學試試,也出了3道題:“10+5=,10+3=,10+9=”三、四組的同學也回答得很正確。這時,我提出一個挑戰性的問題:能不能借助擺小棒,把三、四組的題變成一、二組的題呢?我也參與到同學們的操作中。在課堂上突出學生的自主性,給學生的機會很重要。
學會與兒童打交道,傾聽他們的心聲,保護他們的好奇心和想象力,這是小學教師專業成長中應修的一門課。學會用“兒童思維”來看待日常數學問題,是要求教師在教學中要經常做到“換位思考”,確實關注兒童,創設適合兒童成長的環境,讓兒童在屬于自己的空間充分表現自我,以此促進兒童快樂成長。
責任編輯錢昭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