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韻婷
一、ESA理論簡介
ESA分別代表課堂語言教學的三個基本要素,即:E—投入階段(Engage)、S—學習階段(Study)和 A—活用階段(Activate)。ESA的三個基本要素在教學過程中各起著不同的作用,它們相輔相成,相互促進。Engage:投入意在喚起學生對語言材料的興趣,從而對后繼的學習抱有極大的熱情。Study:學習指教師指導學生掌握語音詞匯、語法結構、篇章段落、行文風格和文化信息等內容。 Activate:教師創設活動環境,組織和指導學生在練習和活動中自由地、實際地運用語言。
二、ESA理論的三種模式
(一)直線型
在直線型模式中,教師首先激發學生興趣,將其引入接受狀態,然后學習有關內容,最后組織課堂活動,幫助學生活用所學內容。
(二)反彈型
反彈型模式是學生先投入,然后直接進入活用階段,讓學生實踐語言項目。接著教師就活動中出現的語言錯誤和學生遇到的困難進行講解,最后再活用直到學生完全掌握。
(三)雜拼型
在比較復雜的課堂教學中,需要雜拼型的 ESA 模式。雜拼型比反彈型更為靈活,教師可根據教學內容和活動將 ESA 三要素交叉循環地運用到教學中。雜拼型模式包含了多個ESA 組合,其中語言學習和交流實踐等各環節更加趨于合理,教學更加具有靈活性,學生也愈發感興趣。
三、ESA理論的應用
下面筆者通過一堂英語閱讀課來探討 ESA 在初中英語閱讀課教學中的應用。本堂課的來自上海教育出版社出版的滬教牛津版(2013)7A英語課本七年級下冊第五單元。
本堂閱讀課的主題是不同尋常的收藏(Unusual collections)。本課的知識目標和能力目標如下:1.知識目標。學生能夠理解文章內容和掌握以下單詞silver doorbell,model plane,stamp,newspaper。2.能力目標。學生能夠找出人稱代詞所指代的是什么,學生能夠談論自己的收藏品。
筆者運用ESA直線型,反彈型和雜拼型模式設計了這一堂閱讀課的不同環節。
在導入環節,先運用E:筆者抱著一個巨大的百寶箱,里面裝有銀色的門鈴、模型飛機、郵票、報紙,然后提問學生:What are they?學生回答后,把單詞逐一板書在黑板。這里筆者用了復數讓學生回答,因為之后在重點句型的操練中,用復數回答對學生來說是個難點,這里先作鋪墊。然后運用A:在PPT上出現筆者一家人的搞怪照片,根據圖片學生以“開火車”形式操練本堂課核心句型:...likes collecting ...最后筆者通過介紹身邊的學生、同事和英語學習愛好者的不尋常的收藏品,讓學生再次學習和鞏固句型:...likes collecting .../Somebodys collections are...,同時補充了學生的背景知識。這里運用了S。整個導入的過程總結起來就是反彈型模式。
在閱讀的讀前、讀中和讀后的環節,筆者運用了E-S-A的直線型模式。筆者先展示課文的圖片提問學生,讓學生明白人物關系、故事主題和回顧新單詞。然后,學生通過配對主旨大意、找出人稱代詞的指代、回答細節問題三個難度遞進的閱讀任務來掌握文章內容和閱讀技巧。最后的A活用體現在學生在完成最后一個閱讀任務的時候,必須用核心句型...likes collecting .../Somebodys collections are...來回答。
最后讀后輸出這個環節,筆者設計了談論自己的收藏品這個活動。學生的輸出以今天所學的單詞和核心句型展開,再加上自己的一些見解。我還在這里加了一個點評的環節,讓學生用簡單的句子點評別人的表現和分享學到的好詞好句。
從整節課上看,整個教學過程就是靈活運用 ESA 各個環節的結果,即雜拼型模式:E-A-S-E-S-A-E-A。
四、反思
(一)課堂效果
這節課的課堂效果相比起傳統的閱讀課,更加有利于培養學生在實際中運用所學英語的能力,在各種關于單詞、句子、閱讀、角色扮演的活動激發下更加想讀想說。在最后的輸出環節,雖然筆者是異地教學,但是幾乎每位學生都舉起手想上臺表演。學生上完這節后對這節課的興趣絲毫未減。
(二)實踐反思
在導入環節E投入中,除了利用實物外,還可以利用音樂或者編故事把新單詞和核心句型串起來,歌曲使學生朗朗上口,編故事讓學生充分發揮想象力,學生的學習熱情定會更加高漲。
責任編輯李少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