付澤劍
地方特色文化作為傳統文化的一個重要組成部分,具有鮮明的地域性、歷史性、傳承性。語文課堂是繼承和弘揚地方特色文化的重要場所。
樂昌,因昌山而得名。自秦代開始,樂昌就已成為廣東最早接受中原文化的地區之一,素有廣東北大門之稱。馬蹄、香芋、板栗、生姜、白毛茶等特色物產聞名遐邇,金雞嶺、古佛巖、三龍谷、后洞生態莊園、白水寨等風景名勝美不勝收,花鼓戲、五山紙馬、九峰山歌、青蛙獅等非物質文化遺產積年累月、代代相承,形成了樂昌獨特的地方文化特色——昌山文化。
一、昌山文化與語文課堂教學內容相融合,精彩紛呈
昌山文化內容豐富,形式多樣,精彩紛呈,為中學語文提供了豐富的教學素材。在初中語文課堂教學中融入昌山文化,能夠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加強學生對所學知識的掌握。比如:在講授《與朱元思書》一文時,通過情境導入《快樂昌盛》(樂昌市市歌),以多媒體展示一幅樂昌峽“高峽出平湖”的美麗景象,讓學生的思緒進入美麗的景色當中,然后引導學生想象:“如果我們來到杭州富春江,看到與樂昌一樣美麗的山間景象,會有何感想?富春江的美景堪稱‘奇山異水,天下獨絕,南朝吳均早有鑒賞,下面就讓我們一同欣賞吳均的《與朱元思書》?!?/p>
把地方特色文化與課堂教學內容進行有機融合,使學生的視野更開闊了,知識面也更豐富了,對地方特色文化也有了更加明顯的認識。課堂教學內容豐富多彩,教學過程也變得精彩紛呈。
二、昌山文化與語文課堂教學方法相融合,相得益彰
昌山文化是一種多元素相互交融的地域性文化,包含戲曲、山歌、民俗、禮儀等,可以與語文教學方法完美地融合在一起。如在講授《明月幾時有》這首詞時,我大膽地嘗試把地方特色文化的說唱手段融入到課堂教學中。首先,在導入新課時,把《明月幾時有》這首詞以歌曲的形式教學生唱,讓學生一邊學唱一邊記歌詞。很快,學生們歌也會唱了,詞也背下來了。學生參與學習的熱情非常高,就連上課愛睡覺的同學也打起了十二分精神。在新課導入環節,我沒有用傳統的教學方法去朗讀課文,而是用歌唱的形式把課文唱出來,用優美的旋律、動聽的聲音吸引了學生的注意力,提高了學生的學習熱情,一舉兩得。
教無定法,課堂教學也要大膽地改革與創新,真正做到與地方特色文化完美地融合起來,令兩者相得益彰。
三、昌山文化與語文課堂育人目標相融合,激發情思
昌山文化是中華民族傳統文化的一個重要組成部分,具有豐富的思想內涵。因此,在語文教學中融入昌山文化,有助于提高學生的文化修養、人文精神,實現語文課堂教學立德樹人的育人目標。
我在講授《如何描寫景物》的寫作課之前,先讓學生利用節假日深入樂昌鄉村,走進樂昌非物質文化遺產傳承地三溪鎮、九峰鎮、五山鎮等地,深入了解并欣賞花鼓戲、青蛙獅、客家山歌、紙馬等樂昌非物質文化遺產;利用社會實踐活動,帶領學生徜徉于樂昌三龍谷、古佛巖、白水寨等風景名勝,參觀回來后,讓學生寫周記、游記;帶學生參觀樂昌古今圖片展,或者去幾個著名的古村,感受樂昌的歷史變遷和勞動人民的智慧;追隨著四季的節奏,和學生一起走進田間山野,品味樂昌沿溪山的白毛茶、北鄉的馬蹄、張溪的香芋。通過各類活動,收集豐富的寫作素材,大大提高了學生的寫作水平,也激發學生熱愛祖國、熱愛家鄉的情思。
此外,樂昌是著名的橋鄉,大大小小的橋有幾十座,有明清時代的石拱古橋,也有現代化的鋼筋水泥新橋,還有充滿兒時記憶的鐵索橋。在教學《中國石拱橋》這一課時,我先向學生展示樂昌西京古道應山橋的圖片,然后介紹相關歷史故事,再恰如其分地引入《中國石拱橋》。通過對比學習,讓學生深刻感受到中國古代勞動人民的智慧以及現代科技的高速發展,教育學生要努力學習,達到外化于形、內化于心的育人目標。
由此可見,地方特色文化與課堂教學的融合,不僅是對課堂教學的一種延伸,更是對課堂教學的一種促進,也為地方特色文化的繼承與發展指明了方向。
責任編輯晁芳芳